让流动的农民工拥有一个温暖的家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3日10:10 中国广播网 | ||||||||
3月2日,和风送暖,春益盎然。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亿万人民的重托来到北京参加“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清晨6点钟到达北京西站,不顾旅途劳顿,于下午3点钟来到北京二建芳泽园住宅小区工地,看望河南籍农民工,带来父老乡亲的问候、嘱托,嘘寒问暖,传递着浓浓的“亲情”,温暖着农民工的心,这些流动的农民工找到的温馨的家的感觉。
河南省作为全国最大的劳务输出省,农村人口多,仅每年新增的劳动力就有近百万人,劳动力资源的增长远远超过了社会生产的需求,农村劳动力有2500万人的剩余量。河南根据自身特点,“以人为本”、关怀民工,对剩余劳动力通盘考虑,推出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政府和措施,把工作落在实处。河南省在帮扶劳动力输出方面有自己成功的做法,河南去年开设专列接送农民工去新疆摘棉,使每个农民工两个月平均能挣下2000多元钱。对摘棉期间的交通、饮食、娱乐等细节问题更是精心安排,使农民踏踏实实出去,风风光光回来,堪称实实在在的“亲民”、“爱民”之举。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农民工有9400万人,他们已经成为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大潮中的重要群体,不再是过去“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在工厂、矿山、建筑和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中,担当“主角”,从事着工人的劳动,成为促进城市繁荣和发展进程中最活跃、最积极、最有潜力的人力资源。 然而,长期以来,农民工血汗钱被任意拖欠、劳动时间长、没有社会保障、子女受教育受限制等等不合理现象,发现在农民工身上好像已经见怪不怪。值得庆幸的是,新一届政府对三农问题越来越重视,从温家宝总理数次为民工讨工钱已经看到了中央大刀阔斧地解决农民工不合理现象的可喜局面。 曾一度在沿海城市出现的“民工荒”现象,是农民工对不合理现象异口同声地说“不”,要求公平待遇的呼喊,这提醒了劳动力输入地城市政府要重视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正视农民工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从鄙视、到接受,再到不可或缺,观念和制度都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石家庄开设了农民工“图书馆”;北京开办了农民工子弟学校;浙江嵊州颁发了可以免费借阅图书、免费参加文化、教育、体育、音乐等各项培训的10万民工文化绿卡…… 目前,中国有二亿到三个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工人力资源的流动已经成为中国现阶段的一种必然现象和特点。 “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冬天的风啊夹着雪花,把我的泪吹下……”这首《流浪歌》曾经风靡于二十世纪末,不知多少次拨动起在外打工谋生的农民工酸楚的心弦。又有歌唱到:“党啊,亲爱的妈妈……”,“我们的大中国,好大的一个家……”等等。农民工是社会中的一员,应该让他们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都能够被理解和接纳,享受同等的待遇。 当时,全国上下都在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民心工程,党中央和各级政府应该把解决好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问题摆到突出的位置,让农民工实实在在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使他们无论身处祖国的哪个角落,都有家的感觉! 作者:王君 任磊萍 相关专题:2005年全国两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