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资产定价法规“尚难出台”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9日07:45 新京报 | ||||||||
本报讯 针对全国政协委员、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前总裁朱登山日前在政协会议上就“有关部门尽快统一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资产处置评估定价管理办法”的呼吁,昨日有业内人士表示,尽管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都在呼吁评估定价问题的解决,但是有关法规的技术难度很大,尚难以出台。 有关人士进一步称,评估仅能作为资产处置的参考价值,真正的价格还需要市场的
同时,朱登山日前还提及,资产管理公司应该引入战略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造,完善资产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商业化转型的进程。而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时机尚不成熟,因为目前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政策性不良资产尚未处置完毕,投资者不会贸然进来承担政策性不良资产的损失,因此引入战略投资者最早也要到2006年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完毕后才会进行。 在日前的政协会议上,朱登山还回应了“资产管理公司导致巨额国有资产流失”的说法。曾经有媒体指责,信达公司去年将569亿元资产以1.5%的超低折扣率卖给香港上市公司银建国际,其中存在关联交易,而朱登山的另一重身份恰恰是信达公司控股的银建国际实业公司主席和执行董事。 朱登山认为,该文章作者没有了解不同资产间存在的悬殊质量差别,该笔资产是中建两行2787亿元不良资产中的一部分,属于损失类,质量极低,回收有相当困难,因此1.5%的折扣率并不算低。他表示,不要由于资产公司在个别资产项目处置上存在问题,就指责资产公司造成了巨额国有资产流失。这也是他针对银建国际与信达不良资产交易一事做出的第一次公开回应。 朱登山进一步指出,国家赋予资产管理公司直接转让债权的处置手段,但由于当初是按账面价值向资产管理公司剥离的,未经评估和市场询价,为后期处置带来较大困难。有关不良资产处置评估、定价,特别是涉及债权的评估定价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程序,加上市场交易定价机制没有形成,容易对定价产生争议。因此,资产评估和定价已经成为制约不良资产处置的难点和瓶颈。 相关专题:新京报两会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