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委就三农问题答记者问(实录)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0日11:51 中国网 | ||||||||
3月10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记者招待会,农业部部长杜青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姜伟新、科学技术部副部长李学勇、财政部副部长朱志刚就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回答记者提问。新华社记者 高洁 摄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在回答记者提问。新华网记者 卢伟斌 摄 2005年3月10日上午10时,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一楼新闻发布厅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农业部部长杜青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姜伟新、科学技术部副部长李学勇、财政部副部长朱志刚就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答记者问。以下是记者招待会实录。 [彭放]:记者招待会马上就要开始了,我想先宣布几条注意事项。
为了开好今天的记者招待会。请大家注意如下的一些事项:第一,请关闭手机和呼机,或者把它们放在静音的位置,如果有电话来也最好不要在场内接听。 在记者招待会召开期间,尽量减少在场内走动。 请摄影、摄像记者不要在中间的过道长时间停留,以免影响他人。 [彭放]:每个提问人,在提问的时候一次只能提一个问题,最多不超过两个问题,给别人更多的机会。 在提问题的时候希望大家简洁明了,尽量清楚。 最后一个,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合作,记者招待会结束的时候,最好不要在现场再采访。 感谢大家合作! [曹卫洲]: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今天举行记者招待会。我们高兴地请到了农业部杜青林部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姜伟新副主任,科学技术部李学勇副部长,财政部朱志刚副部长。请他们就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回答大家的提问。首先请杜部长讲几句话。 [杜青林]: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 长期以来,新闻界的朋友们关心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我们非常高兴。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三农”问题,特别是2004年在时隔18年以后,中央又下发了关于农业问题的1号文件,2005年中央又一次下发了关于农业问题的一号文件。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和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杜青林]:2004年中国农业宏观调控得到加强,成为宏观调控的亮点。我们坚信,在中央支农惠农的政策推动下,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一定会迈出新的步伐,农村各项事业一定会取得新的成果。 [杜青林]:我们希望新闻媒体继续关心和支持中国的“三农”问题,谢谢大家! [彭放]:下面请大家提问。 [中央电视台记者]:谢谢主持人。 四位部长好,我是中央电视台的记者。 去年一年我经常在农村的基层采访,很多农民朋友在接受我们采访的时候会说,他们认为政策好、天帮忙是去年获得丰收的主要原因。我想请杜青林部长给我们盘点一下,去年一号文件的好政策,在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问题落实的情况是怎么样的?我们使政策真正落实到田间地头,采取了哪些措施?谢谢。 [杜青林]:2004年对于中国农业来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中国农业在应对挑战中发展,在经受考验中前进,取得了令人欣喜的重大成果。 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全国粮食播种面积恢复到15.24亿亩,比上一年增加了3300万亩,扭转了连续五年下滑的局面。 全年粮食总产量9389亿斤,增产775亿斤,单产每亩提高了38斤。粮食总产的增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 [杜青林]:粮食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主产区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去年13个粮食主产省份增产粮食的数量相当于全国增量的91%。 [杜青林]: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明显增强,投入增加,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快速增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936元,比上年增加了314元,增幅是6.8%,这是实际增长,创1997年以来最好水平。 [杜青林]:可喜的是,粮食收入明显增加,养殖业的收入和特色农产品的收入增加也比较明显。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农业这一部分比上一年增加了20%,是收入增长总量的56%。 [杜青林]:2004年,政府加大了工作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了政策驱动,市场拉动,结构优化带动的作用,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 在实际工作当中,我们重点抓了四个落实。 [杜青林]:一是促进中央支农政策的落实,把中央的政策落实到基层,把政策的实惠落实给农民,使农民直接受益。 二是强化工作责任制的落实,做到工作责任到人,增粮增收的措施到位。 [杜青林]:三是推进科技兴农举措的落实。去年在全国重点推广了五十个粮食的优良品种和十项农业的先进实用技术,促进单产的提高和节本增效。 [杜青林]:四是加强工作指导措施的落实,组织干部和技术人员深入到第一线,帮助农民解决增产增收的实际问题。 [杜青林]:这些措施对于实现增产增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当然,去年我们国家的粮食生产的增长只不过是恢复性的,对于农民增收也不能盲目乐观,我们认为增产和增收的任务仍然很艰巨。谢谢。 [共同社记者]:去年我到中国的农村进行了一系列的采访,在我和农民采访的过程中,一些农民讲他们的发展和增收遇到了一个问题,主要的问题是土地的匮乏,一些乡县政府以各种开发的名目使他们丧失了土地资源,而他们自己没有任何的办法来收回原来属于他们自己的土地,而且他们也不太清楚中央政府是不是知道这些县乡级政府的做法。在2005年中央政府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杜青林]: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既是农民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的生活保障,是农民生存和发展赖以生存的基础。 [杜青林]:去年我到我们农业部信访室接待过农民的上访,农民反映问题比较多的就是土地纠纷的问题。土地纠纷问题我认为主要原因是一些地方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对于中央的政策没有严格地执行,因此运作不够规范,有的侵犯了农民的利益。 [杜青林]:对这个问题政府是高度重视的。去年国务院先后下发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三个紧急通知,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经过一段时间的不懈努力,土地纠纷问题有所解决,但是还应该看到个别地方的问题正在解决之中,有的问题可能还没有完全解决。 [杜青林]:今年,我们要继续贯彻执行好国务院关于严格耕地保护的有关规定,加强对土地的管理,妥善地处置土地纠纷问题,力求做到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 谢谢。 [新华社记者]:谢谢主持人!四位部长好,我是新华社记者。 去年农村工作有了良好的局面,今天的一号文件,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摆在突出的位置。当前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存在哪些重要的问题?会采取哪些措施?谢谢。 [杜青林]:这个记者朋友提出的问题非常重要,是方方面面都非常关心的。 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是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主题,着力点是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这是中央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实际出发做出的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重大举措。 [杜青林]:新中国建国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以粮食生产为例,现在我们的粮食总产量相当于建国之初的4倍,是70年代初的2倍,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较,我们的粮食产量已经上了3到4个台阶。 [杜青林]:但是,我们现在的农业生产能力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与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相比,还显得薄弱,亟待加强。 [杜青林]: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方面,我们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耕地、淡水资源短缺。大家知道我们国家人均耕地是1.43亩,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并且耕地资源消耗得比较大,从1996年到2003年7年间,我们的耕地减少了1亿亩。 [杜青林]:我们国家的淡水资源也紧缺,人均淡水资源每一年仅有220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并且时空分布很不均衡。 [杜青林]:第二是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农业科技对生产的贡献率仅仅是在45%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低20到30个百分点。并且科技推广的能力比较弱,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在30%左右。 [杜青林]:农村每一万名人口只有农业科技人员15人,而日本有100人,荷兰有200人。 [杜青林]:第三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由于投入不足,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历年欠账比较多。目前,全国主灌区骨干建筑物的完好率不足40%,配套率不足70%。 [杜青林]:低中等产田的比例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3。 [杜青林]:第四是我国的农业面临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压力。我们国家自然灾害每年都频繁地发生。1998年到2003年,平均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大约是1000亿斤。 去年应该说气候条件是最近几年最好的,尽管这样,因灾造成的粮食损失还达到600亿斤。 [杜青林]:在市场风险这方面,由于一些农产品的价格不稳定,特别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导致农民增产不一定增收,因此也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杜青林]:上面我列举的这些情况充分表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任务艰巨,并且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也非常紧迫,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我们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事情: [杜青林]:一是要增强土地资源的保护能力。我们除了要严格保护耕地以外,还要实施好沃土工程,提高耕地的质量。
相关专题:2005年全国两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