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平价棉故事再现当年农补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0日17:17 中国青年报 | ||||||||
本报北京3月9日电(记者郑燕峰)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滨洲市市长安世银讲述的一段往事,让大家看到当年农业对工业的支持。 “我那时在鲁西北一个产棉大县当县长,那时省里每年从这个县调拨50万担平价棉,再卖给沿海的棉纺厂。当时平价皮棉比市场价每斤便宜2元到3元,一年50万担就是1个亿,而省里每年补贴只有500万元。”
安世银说,当时我们要保国家建设、保工业,老百姓卖的是平价棉,可纺出来的纱却是市场议价纱。“看起来是工业创税,实际是产棉区老百姓劳动价值的转移。” 坐在他旁边的山东魏桥创业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士平代表接话说:“那时流行一句话:平价棉,议价纱,谁不纺纱谁傻瓜。”如今魏桥集团是亚洲最大的棉纺企业。 安世银说,1990年前后,沿海地区并不比鲁西北地区发达多少。但作为产棉区,鲁西北为国家提供平价棉的状况持续了五六年,作出了贡献,至今还是欠发达地区。 到2002年,国家才放开棉花价格。安世银说,回头看,这就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 他笑着说:“魏桥集团现在收棉花可是市场价了。” 相关专题:2005年全国两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