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2005年全国两会专题 > 正文

择校:中国教育公平之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2日18:19 中国青年报

  冯雪梅

  一份有关“中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的报告,在两会上引起又一次震荡。报告说,“各地通过缴纳赞助费、择校费进入高中的学生比例几乎超过了10%,通过缴纳赞助费、择校费进入城市重点高中的比例达到25.2%。”

  对于一般家庭来说,为了给孩子选择一个好学校,甚至会“择”得债台高筑!马志武代表的这句话,反映出一些家庭正面临的教育窘境。

  会前,新华网曾就民众最关心的20个热点问题,进行网上投票调查,“教育乱收费与城市择校问题(占20%)”,名列三大问题之一。会上,不同界别、职业的代表委员们针对教育问题痛陈利弊,建言献策。

  社会学者张玉林在其《2004中国教育不平等蓝皮书》里开宗明义地写道:“中国教育制度的最大缺陷在于它的二元分割性。它是一种双重的二元教育制度。其表现形式是,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进行整体分割,形成‘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天壤之别;在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教育阶段实行内部分割,形成‘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的两个世界。”

  客观地讲,二元教育制度的形成,有其客观历史原因。但是不能否认,越来越多的人为因素,正加剧着“公平”杠杆的倾斜,各级各类“重点学校”(包括示范学校、星级学校、奥校)的存在,正促成一个特殊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形成,阻碍教育公平的实现。

  择校的本质,是对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的拼抢,而拼抢的资本,是权力和金钱。

  有人给北京一所“名校”算了一笔账:每年招收100名“择校生”,以平均每人4万元计算,年“收入”总额在400万元左右;

  张玉林的蓝皮书中披露,某省城全国知名重点中学每接收一名省财政厅官员的子女,即可获50万元的教育经费。

  “中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课题的主持者杨东平,在对北京、苏州、重庆、赤峰、兰州、菏泽等10个样本城市调查后发现,城市重点中学42%的入学机会被包括高中级管理层和技术人员在内的社会上层人士的子女获得;仅有27%的入学机会由包括农民、工人、无业在内的草根阶层子女获得。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决定了重点校与普通校的差异。加大对薄弱校的投入,是实现教育公平、合理配置资源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有限的教育资源依然向重点校倾斜,致使各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无论是在政策、资金支持,还是软硬件设施、师资条件上,重点校都成为无可抗衡的强势群体。

  当某个利益集团完全处于强势地位时,所有触动它们利益的改革都将举步维艰———世界各国的改革经验,无一例外地证明了这一点。

  如果说,教育公平是一切社会公平得以实现的基础,那么,包括“择校”在内的教育不平等,将动摇社会公平的基石。

  相关专题:2005年全国两会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第77届奥斯卡盛典
苏丹红一号食品风波
3.15 消费者权益日
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CBA全明星赛阵容公布
购房还贷计算器汇总
解读商品房销售合同
林白:妇女闲聊录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