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走向和谐 中南海的选择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6日15:28 新民周刊

  和谐社会的提出和在社会上获得广泛的关注,说明在目前和未来的相当长一段时期里,党和政府理性的认知取向、敢 于突破的勇气和掌控全局的能力,将在一个全新的台阶上展示出来。

  撰稿/曲力秋(本刊驻北京特约记者)

  “和谐社会”正在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去年秋季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和谐社会”一词就开始频见报端并日渐升温,在民众和社会各界有影响力人士中同 时传播开来。刚刚结束的全国政协和人大十届三次会议上,新一届领导人再一次把未来改革的理念和韬略展现给世人。其中广 受关注的是,构建和谐社会是本次两会部署社会发展大计和经济改革的重要特色。海内外舆论普遍认为,“构建和谐社会”是 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重大的转折”。

  权威人士认为,构建和谐社会执政理念的提出,充满了现代社会的政治智慧与勇气,将给中国政治生活带来全新的变 化和挑战。这是中国领导人在总结和提升了建国5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验基础上所做的重大思想创新。

  两会期间,本刊驻京记者就构建和谐社会的若干相关问题,采访了当代中国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所执行所长陆建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卢中原和中央党校著名党建专家叶笃初教授。

  陆建华指出:和谐社会的提出和在社会上获得广泛的关注,说明在目前和未来的相当长一段时期里,党和政府理性的 认知取向、敢于突破的勇气和掌控全局的能力,将在一个全新的台阶上展示出来。

  现实出发点

  《新民周刊》:现在经济学界普遍认为,对和谐社会的理解与诠释应该由社会学家来完成,作为一名社会学家,您怎 样理解党中央现在把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提到这样的高度?

  陆建华:在未来20年里,中国主要要做三件事情:第一是建设一个好的市场经济;第二是建设一个现代的执政党; 第三是建设一个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包含着经济、社会、文化内容的整体性社会理想目标,这个概念的提出回答了两个问题,第一 个问题是,我们要把中国社会建成什么样的社会,这是一个社会理想目标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我们要怎样建设和谐社会, 也就是在建设那个理想的社会的过程中,我们的方法、手段、途径都必须有利于和谐,要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关系,那些不顾人 的生活质量的代价、不顾人的社会期望的代价、不顾人的创造性积极性代价、不顾资源代价、不顾自然代价的方法、手段和途 径,统统要摒弃。建构一个和谐社会,不能用不和谐的方法。这一点是执政党的责任,是政府的责任。

  《新民周刊》: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出发点及主要内涵是什么?

  陆建华:和谐社会的主要内涵,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研究班上说了六个内容。我认为,这些内涵实际上应 该包含四个方面的主题。

  第一,各种重大社会关系的协调。譬如说城乡关系,区域结构关系,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 主要社会阶层人群之间的关系。这些都属于一个社会的重大关系,又属于一个社会的骨架部分,是社会结构的核心部分,如果 这些骨架充满着矛盾、冲突或危机,就意味着这些关系是严重不协调的,那么,这个社会就是不和谐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讲, 这些重大关系的不和谐,说明社会各主要组成部分之间的紧张关系一定源于某种不合理的不科学的制度、体制、机制以及政策 。因为这些关系是重大的,受系统性因素的影响的,不是那些偶然的、局部的因素所能决定的。

  第二,主要社会人群阶层的利益、权益和权利能够得到充分的保证和表达。和谐社会的根本点就是以人为本,说到底 ,那些重大社会关系的协调也要通过主要人群阶层的利益、权益和权利的充分实现和充分表达来体现。社会人群阶层关系的核 心就是这个内容。农民、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低收入人群等群体阶层,在过去很多年时间内,和其他社会人群阶层相比, 他们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是少的,这是现实利益的损失;那么,他们是不是和其他人群阶层一样享有那些最基本的社会权益 呢?在社会保障方面、教育方面、医疗方面、就业方面,他们的权益也不如其他社会人群阶层。这样,他们的现实利益的损失 再加上权益的损失,就令社会很难和谐了。

  再进一步,他们在全社会表达自己的地位、意愿、寻求社会帮助方面是不是有足够的机会呢?这方面,他们也相对不 如其他社会人群阶层,也就是说,他们的权利也是不充分的。通过媒体和其他制度化渠道来表达他们的意愿,不是他们的强项 ,社会也没有很有效地帮助他们。

  我们要承认,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在制度、体制和机制的运行过程中,确实有一些不顾及这些人群的利益、权益 和权利的不公平、不公正、不公道之举。一般来说,因为各种原因,某些人群阶层的利益受损时,应该有权益保障和权利保护 为加倍的补偿。可以说,在过去和将来,这些人群阶层的利益、权益和权利是不是能够充分地实现和充分地表达,将直接地检 验我们的社会是不是和谐,将是对执政党执政能力的主要考验。在这方面,我们没有多少富余的时间。

  多视角审视

  《新民周刊》:现在社会各界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还不完全一致,譬如经济学界、企业界和社会学界的观点就不甚 相同,您怎样看这种认识上的差距?

  陆建华:这是我要说的第三方面的内容,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动力,应该是可持续的,里面包括经济增 长的动力,也包括社会事务领域不断完善的动力,也包括政府要改革的动力,也包括社会人群阶层的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 ,不断获得新的发展机会的动力。这种动力在哪里呢?全社会都应该认真考虑这个问题。我认为,动力应该来自于在全社会对 理想目标的认同,但光有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源于全社会人群阶层对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事务的全面的和积极的 参与。这两者缺其一,就不构成和谐社会,更建不成和谐社会。

  这些参与具体表现是,各社会人群阶层,对涉及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事项、涉及到自身利益分配的相关政策调整、 制度改革的全面的积极的参与,譬如说,农民对农村税费改革应该有参与的权力,市民对城市规划的制定应该有参与的权力, 普通居民应该对主要生活品的物价变动有参与的权力;我们应该对教育机构收费政策的制定及教育改革有参与的权力,对医疗 改革有参与的权力,对各级政府的形成有参与的权力。

  应该承认,在动员全社会对这些事务的全面的积极的参与方面,这几年来有进步,但这种进步还不足以适应建构和谐 社会的基本要求,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正是这些参与活动的不充分、不规范、不受鼓励,才出现一些不和谐现象。胡锦涛同 志讲社会富有活力,就是要有制度的、体制的和机制的保障来养成和鼓励全社会人群阶层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让他们的意愿、 思考和智慧集中汇聚到一个大方向上,这样才能够使和谐社会不是一个僵死的社会,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

  需要强调的是,每个社会人群阶层都希望自己所处的社会是和谐的。这种认同比较容易达成,但是,如何走向和谐社 会,在走向和谐社会进程中是不是能够给予、保障和鼓励所有的人群阶层的全面的积极的参与和相关权力,在实践中,这还有 很多制度的、体制的和机制的障碍和观念的障碍需要花大力气来克服。

  《新民周刊》:如何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陆建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点还包括对社会矛盾、冲突和危机采取有理性的、灵活的机制和手段来处理,尤其应该确 立一种对突发性事件采取沟通为主、调节为主、化解为主的系统思路和系统做法。慎用强制性的力量,应该是各级政府确立的 基本立场。在处理矛盾、冲突和危机过程中,政府的着力点应该在相关主要人群阶层的根本利益,在全局、在长远,而不是站 在某一个地区的暂时稳定、或者个别人群阶层利益的角度。这是很关键的一点。

  和谐社会应该有一整套社会设置,以保证及时、理性地处理各种难以绝对避免的矛盾、冲突和危机。这些设置中就有 每个人群阶层的自身利益代言机构,执政党和政府要做的事情就是超越这些机构之上,从全社会的利益出发,调节那些代言机 构所表达的利益,形成全社会的合适的利益格局,并在动态中不断进行理性的调节。我们发现,有一些矛盾处理不当就演化为 冲突,有些冲突处理不当就演化为危机,这个过程显示,政府的理性调节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呀。不能说我们现在处理矛盾、 冲突和危机的手段都是理性的,强化理性意识,是一个长久的认识转化过程和实践优化的过程。

  现在,中国社会的一些矛盾、冲突和危机因素开始破坏人们的心理和谐。这几年这些因素不断地显露出来,譬如食品 安全事件引起了局部性公众恐慌,不断出现的矿难导致了局部性公众恐慌,对自然灾害和意外事件处理不当引发了局部性公众 恐慌。大量的基层矛盾化解不了就激化为冲突甚至导致群体性行为,这就是社会冲突了。在金融领域中不断出现的金融丑闻, 让民众感觉到生活的重要基石处在动摇当中。现在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一下子难以完全消除,但应该进行有效的控制,否则 何谈和谐社会的建立。特别要提出的是,现在一些矛盾、冲突、危机的出现,在很多情况下,是各级地方政府处置不当而激化 的,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矛盾、冲突和危机处理手段本身加快理性化。政府的非理性作为可能会比其他因素更加容易激化矛 盾、冲突和危机。

  不是超前之举

  《新民周刊》:目前,在经济学界、企业界及政府部门中,存在着这样一个疑问,即中国现在是不是有能力来构建和 谐社会?

  陆建华:有没有能力构建和谐社会可以做这样的理解,第一,和谐社会理想目标的提出,说明在认识能力上,中国共 产党和中央政府已经超越了对过去50多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与问题一般性的概括,在战略目标上形成新的更系统的认识。 我们原来把四个现代化作为我们的发展目标,后来讲小康社会,后来讲全面小康,现在又提出和谐社会,可见,中国共产党在 不断探索一个社会的理想图景是什么,现在提出的和谐社会受到广泛认同,就说明至少在认识能力上达到了一个新的更高阶段 ,这种认识也是在吸取了人类关于社会理想图景的很多思考过程中形成的精华部分。

  第二,就是讲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能力,这种能力的要点在于,能不能调动社会的各种资源来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 支持,这包括行政力量,我们刚刚说每个社会人群阶层都有权力平等地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就是 需要政府用行政力量来推进的,譬如说,安全生产秩序的建立、社会信用秩序的建立、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劳资关系的调节, 都需要政府动用行政的力量来督查、检查、处置,这是第一种资源。第二种资源是市场力量,现在政府的定位是不直接管理经 济但要调节经济,这就意味着我们现在要重新看待市场力量的作用,这是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极为重要的动力。市场力量的 运行是按照利益最大化的目标,那么,推进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发展的很多事项,都必须借重市场力量,譬如说现代通讯技术 的普及和发展,这就是市场力量在推动,再譬如说高速公路网的建设,就是让投资者有钱赚,他们才有动力来建高速公路,建 完之后,整个社会能够从中获取最大福利,大家出行方便。再比如,充分竞争就是市场力量的本意,那么多的汽车厂有那么多 的产品,互相在服务质量和性能方面竞争,有利于降低价格,降低价格使我们全社会的消费者受益,这不是行政力量,而是市 场的力量。第三种资源,就是社会力量。政府在这方面主要应该做的是放,放手把政府一部分职能转让给其他社会组织社会团 体,包括NGO,譬如关于一些产业规划、培训、信息提供、行业标准政策制定和推进,都应让行业协会来做,再譬如社会的 公益慈善事业,应该让基金会慈善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来做,政府给予大力的支持。其实,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本身也在不断 发展,包括维权活动、环境保护、艾滋病防治等,这只是起步。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上为整合相关的资源 ,适时地运用这三种力量。

  构建和谐社会的第三种能力是纠错的能力。和谐社会的提出,也是因为社会中的重大关系已经出现了不和谐,一些经 济政治主要领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存在着矛盾冲突和危机的苗头。这种局面的出现,就说明过去在政策方面,在制度、 体制和机制建设方面存在着很多的不足,譬如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地扩大,就与经济政策和收入政策的不完善有关,地区差距 的扩大,与区域发展政策和相关的体制不完善有关,安全生产形势不好、公众社会安全感不足,都与我们体制上和工作中的不 足有直接的关系。那么,就要及时地纠错。我们总说,解决社会经济政治的迫切问题,不要光治标不治本,治本的主要手段就 是要纠错,进行合理的制度、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各级政府,包括中央政府都要有纠错意识,有纠错的能力,国家发展和社会 发展中的局势十分复杂,难免在决策和工作中有各种错误,所以,能够及时纠错就成为对执政能力的新考验。十六届三中全会 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里面实际上暗含着许多纠错的问题,譬如关于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过去对弱势群体 的利益保护得比较少,那就及时纠错吧;过去对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给了很多的优惠,给西部的就不够,西部大开发、东 北振兴、中部崛起,也可以看成是逐步走向科学合理的过程,寻求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更合理的关系。现在要重新给西部、东 北和中部地区以政策、资金和体制方面的支持,是必需的,这种纠错往往能够既解决现实的局部问题,又解决重大关系的失衡 和失调的问题。应该说,这种纠错能力的建设还刚刚开始。没有纠错能力的提升,和谐社会也难以顺利地建成。

  和谐不等于均等

  《新民周刊》:有人认为,政府可以提倡构建和谐社会,从执政的角度讲,这是十分明智的。但企业家不能这样讲, 因为构建和谐社会与市场经济的本质——效率第一是矛盾的,您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

  陆建华:每一个社会组织都有特殊的功能,这种功能,第一要发挥到极致,第二发挥到极致的同时也要照顾一下社会 利益,第三这些团体不能顾及社会利益的话,政府就要出面干预。这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现在,在一些经济社会领域里出现了“双失灵”:政府力量失灵,市场力量也失灵。我们的理想目标是市场失灵的地 方政府来插手,政府够不着的地方让市场来做。这种“双失灵”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构。

  譬如说关于药价昂贵的问题,我们很多的农民有病不去看,因为一些医院现在变成了准营利机构,它要靠药来养工资 、养运转,政府干什么呢,政府就应该出面干预,第一把药价降下来,第二把医院的管理体制改一改,不能让它用药来养医, 这是政府要做的,不能用市场力量来解决。再譬如说在劳动力就业方面,老板和用人单位一定希望工资越低越好,政府就要规 定最低工资线,这就是政府在干预市场,这是合理的干预,因为劳动力的价格定得那么低,不利于劳动力养家糊口和个人发展 等等。类似这样的问题还很多。构建和谐社会应该各种力量多管齐下,政府作为提倡者,把它作为理想目标提出来,这是对的 ,然后各个社会功能性组织不能把这个当做一个口号,每个功能团体都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譬如说企业是挣钱的,但 挣钱过程中也要想着怎么样贡献社会。

  《新民周刊》:一些企业家强调,和谐不等于均等,您是否同意他们的这种观点?

  陆建华:和谐不等于均等,和谐也不等于稳定。胡锦涛总书记讲的六条里面,有一条是讲充满活力、有序。有序的意 思是“各得其所”,高文化水平的人就发挥知识的作用,接受中等教育的人发挥中等水平的作用,这个社会总会有收入高低之 分。高收入的人有特定的消费取向,中低收入的人也有他们自己的消费取向,这是各得其所,你不能说均等。社会要有心理的 平衡机制。大家都来瓜分财富,对社会没有任何好处。和谐社会应该是有活力的,有活力的意思并不是僵化的稳定,它应该让 每个人、每个机构都有创造力和活力,譬如年轻人对各种各样的理论学术思潮感兴趣,这无伤社会和谐,思想活跃就是积极性 创造性的重要来源,应该容忍、鼓励它的存在。-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05年老百姓干啥最赚钱


热 点 专 题
百事音乐风云榜投票
SKII化妆品遭投诉
3.15 消费者权益日
花样滑冰世锦赛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嫁入皇室的女人们
深圳提高购房贷款首付
购房还贷计算器汇总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