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南方人物周刊专题 > 正文

访北大教授徐勇:日本没资格成为常任理事国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31日19:51 南方人物周刊

  人物周刊:徐教授,作为专门研究中日关系的学者,您怎么评价当前的中日关系?

  徐勇:现在的中日关系正面临着一个十字路口。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从19世纪70年代日本侵略台湾开始,中日两国就开始进入战争状态,按照日本右翼学者的说法,他们发动了“百年战争”,主要茅头就是针对中国。直到1970年代中日建交,两国关系才正常化。也只有这30 多年,是中日近两百年中关系最好的时期。

  目前,中日关系有许许多多的问题。但中日两国都有义务和责任,维持好已经形成的睦邻友好关系。要是再发生冲突,对两国人民都不好。

  人物周刊:但近年来中日两国关系陷入了低潮,特别是最近,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

  徐勇:睦邻友好,是中国政府做了极宽厚的让步才换来的。中国最大的一个让步条件,是放弃了战争赔偿。二战中受侵害的国家,没有拿到赔偿的只有中国。

  据学者统计,中国遭受的战争损失是六千万亿美金之巨。当时毛泽东、周恩来的考虑是:放弃索赔,不要加重日本人民的负担。如果真要让日本赔偿,它几十年也还不清。现在日本把他们的对华低息贷款当作一种恩惠,这是不对的。

  中国几代领导人上台,都贯彻对日友好政策,但日本越走越远。最近两三年尤其加剧,小泉首相连续参拜靖国神社,在台海问题上,在教科书问题上,都是这样。把东条英机这样的甲级战犯、超级屠夫,放到靖国神社供人参拜,这在全世界都是滑稽的事情。你可以想象,要是把希特勒这样的人让德国人参拜,那会是什么样?

  人物周刊:这种伤害中国人感情的事,为何在日本能一再发生?是政治原因?还是源于日本人的文化心理?

  徐勇:日本民众倒不完全是支持、或者是怂恿日本政治家去参拜靖国神社。日本的知识界还是有相当多的进步学者,他们不同程度上反对。如果从日本民众来看,根据我的观察,也有相当一部分不赞同。

  目前日本政界新军国主义形象比较浓厚,占据了主流。学界和民众尽管有不同的声音,反对新军国主义,反对右翼,但问题在于势力不均衡。

  人物周刊 :右翼势力占多大比例?

  徐勇:关键是在政界,右翼掌握着国家资源,可以利用国家机器进行宣传。

  目前有个比较危险的现象,就是民间的正义力量越来越弱化,1950、60年代,日本的民众,特别是知识界,和平的爱国的声音,还是占据主流的,可现在右翼的新军国主义势力反而越来越强。

  人物周刊:为什么会这样?

  徐勇:日本旧军国主义没有得到彻底的清算。从德国和日本的比较来看,日本被起诉的战犯只有五千多人,而德国有八万多人。在德国,凡是有军国主义倾向的,都遭到彻底的清查。而在日本,居然出现了战犯政治家,如岸信介等,这在全世界都是没有的,许多战犯清查几年以后又出来了,有甲级战犯只坐了七年牢,最后还做到了外相。

  这种情况下,新的民族主义加上旧的军国主义,综合起来就演变到现在。当然还有些深层次的文化原因。

  人物周刊:我们的教科书总是把账算在“军国主义”头上,说日本的侵略战争是被少数人利用发动的,难道这与日本民众、日本文化就没有关系吗?

  徐勇:日本文化确实有这个成份——传统的武士道。武士道、神道,跟中国的儒学传统、恕道不一样,它是尚武的,崇尚战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有嗜血的成份。

  日本有一个现象,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现代化以后,发动对外战争最多的国家就是日本。据我统计,日本从1874年侵略台湾开始,每隔五年或者十年都要打一场对外侵略战争,一共十几次。一个日本的右翼评论家林房雄把日本的战争称为“百年战争”,他自己还很自傲。它完完全全是为了本国的私利抢夺他国的地盘,屠杀他国人民,无视国际法,无视他国的公民,违反人道的最野蛮的侵略战争。这是西方现代社会所没有的。

  人物周刊:从最近的教科书事件来看,他们对待侵略历史,并没有根本反思,您怎么看?

  徐勇:我的态度是:十分警惕、坚决反对。我在日本参观一些地方,有些战犯纪念馆,有很多参观的学生和民众,受这种极端的民族主义感染,留言说他们认为“这是个伟大的人物”,“我为日本感到骄傲”。这是非常危险的。

  他们把这种尚武的、无视历史的状况,传播给下一代,使下一代的精神产生变异,会产生新的战争狂热,甚至是产生新的东条英机。比如现在的石原慎太郎。

  人物周刊:马立诚先生的“对日新思维”,强调放下历史问题,要向前看,您的看法呢?

  徐勇:马的观点,包括时殷弘的,从良好的愿望来看,历史是得往前看,但是他的主张,完全建立在一种错误的认识、错误的基点上。因为现在的问题,并不是中国错误地理解日本,中国不愿意翻开这个历史,而最根本一点就是,日本一些人咄咄逼人地不断进攻中国,重新跳出来维护历史最丑恶的一页。

  因此我们现在对待日本,就是要不断敦促它正确认识历史,从历史当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才能正确维护国际秩序。

  人物周刊:那您怎么看待王选和童增等人的行为?

  徐勇:王选们我认为是我们时代具有真知灼见、有卓越的精神品质、有坚韧行动力的人物。王选,旅日的留学生,如果按照常人一般的追求物质,她可以生活得很好,可是她把自己的十多年光阴,献给了受害的普通民众。这种奉献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尊崇的。我的看法是,这样的人,在中国不是多,而是太少了。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年代里,有这样一些义士出来献身,实在珍贵。

  人物周刊:据我的了解,也有人对他们的行为不理解。

  徐勇:社会之大,当然各种说法都会有。但有些说法是荒唐的。不客气地讲,高山永远是高山,几阵风是刮不倒的。梁启超不是有少年中国说吗,王选他们就是朝气勃勃的少年中国的象征。

  人物周刊:您对砸王直墓的看法是?

  徐勇:当然有些比较极端的做法,另一方面是很自然的。那么多人口,加上这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有些不满情绪,有宣泄的趋向,有过激的举动,我们不觉得奇怪。

  人物周刊:你怎么看“民族主义”这个概念?

  徐勇:民族主义这个概念,说起来好像太过于学理化,其实民族主义的兴起是正常的。现代民族主义的发展首先是在西方,西方的民族主义保障了新兴的民族国家的形成。但如果民族主义兴起之后走上极端民族主义,就是纯粹为本国利益损害他国利益,就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这是我们坚决反对的。

  可是任何一个人,不爱自己的国家,不爱自己的民族那怎么行?所以健康的民族主义是需要的。王选等人的行为,如果说是民族主义的话,也是反抗侵略、维护正义的,反对日本歪曲历史,维护自己本民族尊严的民族主义,是健康的民族主义,这样的民族主义是中国的灵魂。也是爱国主义。

  人物周刊:当前的反对日本担任常任理事国的活动,您认为有用吗?

  徐勇:签名活动是必须的。我的观点是,绝不能让日本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从联合国成立的初衷来讲,就是反对法西斯国家、反对战争。日本以前就是一个法西斯国家,现在也还没有和法西斯主义划清界限,他怎么能成为一个常任理事国?这不是很奇怪吗?日本还没有这个资格。

  (徐勇,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史、中日关系、朝鲜战争等。主要著作有《日本侵华战略》、《中国抗日战争史》(合著)等。)

  链接

  《马关条约》后的中日关系史

  (1895—2005)

  1895年4月17日,因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条约包括赔偿日本军费银二万万两,割让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等内容。

  1904年2月8日,日本袭击俄国在中国旅顺口的舰队,日俄战争爆发。

  1911年11月,日本出兵干涉中国的辛亥革命。

  1915年5月9日,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旨在将中国完全沦为其附庸的“二十一条”。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等口号,展开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

  1925年5月15日,上海日本纱厂资本家开枪打死工人顾正红,打伤十余人,引发激烈抗日的“五卅”运动。

  1927年6月,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出笼,声称:“吾人如欲征服中国,则必先征服满洲及蒙古。吾人如欲征服世界,则必先征服中国。”

  1928年6月4日,奉系军阀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预先埋设的炸弹炸死,是为“皇姑屯事件”。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郊外柳条湖的“南满”铁路,制造了“九·一八”事变。至1932年1月,东北全境沦陷。

  1932年1月28日,日本军队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5月5日,中日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7日,日本发表声明,要求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反共防共政策。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七·七”卢沟桥事变,历时八年的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共3500多万人,中国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达5600余亿美元。其中最为惨烈的是1937年12月13日的南京大屠杀,被日军杀害者达三十万人之多。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

  1952年4月28日,日本政府同台湾当局签订和约。1957年6月,日本首相岸信介访台,支持蒋介石“收复”大陆。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主席发布命令,公布全国人大关于处理在押日本战犯的决定,除45人外,全部释放1017名日本战犯。

  1971年10月2日,中国提出“中日复交三原则”。1972年9月25日,日本田中角荣首相访华,29日,中日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1978年8月12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

  1982年6月,日本文部省在审定教科书时篡改侵华历史,引发第一次教科书事件。

  1983年11月23日,胡耀邦总书记访日,同中曾根康弘首相确认“中日关系四原则”:和平友好、平等互利、长期稳定、相互信赖,并决定设立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委员会。

  1992年4月6日,江泽民总书记访日,邀请日本明仁天皇和皇后访华。同年10月23日,明仁天皇和皇后访华,这是历史上日本天皇首次访华,填补了中日关系史上的一项空白。

  1995年5月2日,日本村山富市首相访华,作为战后日本现职首相首次参观了卢沟桥和中国人民抗战纪念馆,明确表示愿正视历史,承认侵略,对此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

  1996年7月29日,日本桥本龙太郎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此后,日本的政治人物和团体不顾中国和亚洲人民的感情,纷纷参拜靖国神社。

  2003年1月,日本政府从所谓“民间所有者”手中租借钓鱼岛,中方向日本政府提出严正交涉。同年6月,中国大陆保钓人士保钓登岛受日本军舰阻拦。

  2003年8月4日,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发生侵华日军遗留毒气泄漏伤人事故。

  2003年12月16日,俄、日签署《共同声明》,原定输往中国大庆的俄罗斯远东小西伯利亚石油被日本提出的“安纳线”取代。

  2004年5月,胡锦涛主席拜祭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开创了国家领导人拜祭的先例。

  2004年8月7日,“亚洲杯”足球赛决赛,中国个别球迷出现对日本球员的反感行为,日本媒体借机炒作。

  2004年11月28日,日本首相小泉发言表示准备在不久的将来彻底停止对华援助。

  2004年中日双边贸易额突破1700亿美元,中国首度成为日本最大对外贸易国。

  2005年2月10日,日本宣布将钓鱼岛上的灯塔收归国有。

  2005年3月,日本增补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呼声日高,新编历史教科书“歪曲侵略历史,声称责任都在中国”,引发中国民间激烈反日情绪。 本刊记者 万静波 实习记者 张嘉雄 发自广州 (实习记者 成然)

  相关专题:南方人物周刊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水蓝幸福
海螺爱情精彩图片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