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南方周末:缅怀之旅也是两岸交流的探索之旅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1日14:31 南方周末

  由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所率领的国民党大陆参访团3月28日起,先后到访广州、南京、北京。这是1949年以来的56年里,国民党首次正式组团赴大陆访问,其间所蕴含的历史意义是不寻常的,对两岸关系的健康发展也将起到积极作用。

  江丙坤首先把此次访问定性为“缅怀之旅”,不错,今年是广州黄花岗起义94周年和国民党创始人孙中山先生逝世80周年。但是,作为曾经执掌整个中国的政党,作为台湾地
区最大的在野党,国民党此次专程组团进行“缅怀之旅”,意涵自非寻常。

  自2000年国民党候选人在台湾当局领导人的选举中失利以来,整个国民党就陷入了迷茫的困境中,随着岛内“台独”意识的上升,它不断被泛绿势力指责为“外省党”、“中国党”,为了选战获胜,国民党曾试图比泛绿表现更“本土”,甚至有人提议将中国国民党改名为“台湾国民党”,并提出“台独也是台湾前途选项之一”的政治口号。但是2004年的“大选”再次失利,使国民党认识到与泛绿拼“台独”、比“本土”是没有出路的,国民党要在台湾浴火重生,必须找到符合台湾人民长远利益的道路,而推动构建一个和平、稳定、共同发展的两岸关系则成了国民党走出政治困境的契机。此次国民党参访团的“缅怀之旅”实际具有政治标志性意义。首先它表明台湾最大的在野党国民党的根源于中国大陆,而血浓于水,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这是不容争辩的政治现实。其次它表明国民党将秉承孙中山先生遗愿精神,探寻两岸的和平、稳定与共同发展。

  其次,江丙坤也把此次访问定性为“经贸之旅”。当前两岸经贸的飞速发展不仅为台湾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更为广大的台湾民众带来了实际的利益。2004年两岸经贸总额已达723亿美元(包括港澳),台湾从中获得了庞大的贸易顺差,大大弥补了其对美日贸易的巨额逆差,两岸贸易对台湾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正不断上升,两岸人员的交流也日益频繁,2004年总计有368万人次的台湾居民往来两岸。因此无论“台独”势力在政治上如何挑拨台湾民众的情绪,但在经济上台湾企业界以及普通民众都十分清楚一个经济蓬勃发展的大陆对自己利益的影响是巨大的。国民党正是认识到这一点,才把夺回岛内政治主导权的切入点放在推动两岸经贸关系上,期望通过此次“经贸之旅”,与大陆就推动两岸直航、货运便捷化、投资保障、农产品进入、金融开放与关税优惠等一系列两岸经贸交流问题展开协商,从而巩固国民党在台商中的影响和支持。

  综观此次国民党参访团的大陆之行,对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首先,此次参访提升了两岸交流的政治层次。过去两岸交流交往总是以个人或非正式的名义进行,过去国民党副主席吴伯雄、萧万长也曾访问过大陆,但他们或是以个人名义,或是以民间团体名义非正式地参访大陆。而此次国民党正式组团,由副主席江丙坤率领访问大陆,代表着两岸交流已上升到政党层次,未来只要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台湾的政党或政治组织都可以以正式名义参访大陆。

  其次,此次访问开创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新模式。这次国民党大陆参访团虽未获得台湾当局的“授权”,但仍将与大陆就推动两岸经贸交流的务实性问题进行讨论并可形成初步共识。未来只要这些共识符合台湾人民长远和根本利益,民进党当局在岛内社会压力下也将不得不接受这些共识,“春节包机”时实施的就是采用这种模式。因此未来即使台湾当局再设政治门槛,但只要符合两岸人民的利益的政策举措,也不是不可以打破“台独”势力的阻挠。

  第三,此次访问将推动两岸关系稳定与发展,使之成为岛内社会的主流意识。两岸关系经过近几年来的波折与反复,台湾民众已认识到“台独”将引发动荡乃至战争,两岸对抗只会导致自身利益受损,而两岸和平、稳定和繁荣才真正符合台湾人民的长远利益。国民党参访团此次大陆之旅,着力推动两岸经贸交流,占领了台湾政治的制高点,国民党更计划借此次访问为国民党主席连战今年夏天的大陆之行做铺垫,以进一步化解两岸紧张,为今后的岛内选举积累政治资本。而岛内的其他政党和组织也不甘落后,纷纷提出了各自的大陆之旅计划,亲民党的领导人也准备参访大陆,台湾“立法院”也计划成立两岸小组,参与两岸和解和发展进程。因此可以预料,随着国民党大陆参访团的成行,在今后一个阶段,台湾的政党及政治势力必将围绕两岸共同发展议题展开新一轮政治争夺。

  总之,江丙坤和国民党参访团对大陆的“缅怀之旅”、“经贸之旅”从本质上而言是对新形势下的两岸交流、合作与共同发展途径的一次探索之旅。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