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周刊200期之中国周刊市场对话专题 > 正文

周刊市场对话第一场:新周刊真的新锐吗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7日17:05 新周刊

  4月6日,《新周刊》杂志社举办《新周刊》发行200期系列活动之2004中国电视节目榜新闻发布会暨周刊市场对话,来自《中国新闻周刊》的刘北宪社长,《经济观察报》的总编辑何力以及《周末画报》社长邵忠,天津日报社社长张建星,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李栓科先生在现场进行了讨论。

  马斌:我要请嘉宾做一个专题的讨论,首先的问题是给《中国新闻周刊》的刘北宪
先生的,有请《经济观察报》的何力先生。有请《周末画报》社长邵忠,有请张建星先生,有请李栓科先生。

  封新城:我觉得还要再请一位,程三国先生。

  马斌:这些老总,我觉得《新周刊》很可疑,所有请来的周刊老总,只有中国新闻周刊的刘北宪先生,您怎么看《新周刊》搞这个200期的活动?《新周刊》真的新锐吗?

  刘伟宪:《新周刊》的名字很新锐,周刊办得还不是很新锐,我想什么时候把封新城挖过来。

  封新城:你给我多少钱?

  马斌:张建星先生,这几年封新城到底做得怎么样啊?

  张建新:我跟你说,我说一个观点,大家可能非常觉得,我这个人适合说深刻,我说一些题目的总结,我看期刊的时间比看报纸的时间越来越多,我认识期刊的老总,比认识报纸的老总越来越多,这是什么原因?就是因为我认识《新周刊》,我向《新周刊》学了很多东西,特点是不但给女人读报,还有男人读报,我学了封新城自吹自擂的性格,最好的周刊不是《新周刊》,也不是《国家地理》杂志,是潘石屹的SOHO小报。这不排除我对SOHO的印象,大家一定要高度重视期刊,特别是潘石屹这种暗藏的SOHO的,一种朝阳的更新锐的,我想今天探讨《新周刊》不如探讨SOHO。

  马斌:我个人认为《中国国家地理》比《新周刊》有格调多了。

  何力:今天这么好的研讨会让马斌给破坏了。在90年代,所有的媒体都奉新闻为神迷的时候,当所有的杂志都在为新闻报道走得非常艰难、非常痛苦的时候,其实《新周刊》走得很好。阅读的障碍,城里人带来了那种机会,比如说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开始阅读了,可能新闻真的不是一条好的选择,因为我看美国的商业周刊有一篇文章采访纽约时报的发行人,他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在做新闻的开销太大了,要养的人太多了,他会很痛苦,许多人做新闻的时候,《新周刊》真的是走一条不同的道路,是不是运气好,我确实认为这条道路值得去学习,我很羡慕。

  马斌:您认为周刊只能做新闻,你是新闻周刊的。

  刘北宪:周刊的新闻跟报告的区别很大的,周刊的新闻应该是晶体性的、评价性的、是深度的而且给读者提供很多背景资料,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这是他跟报纸的最大区别。

  马斌:一个深度的问题。

  我再请一位老总,张先生给我们讲讲,周刊和双周刊之间怎么做选择?

  张建星:我觉得做周刊的长项在深度。十天一刊,别太长。

  李栓科:我前不久就搞了一个十周年,我就应该搞一个500期,或者两个250期,我们有理由认为到250期的可以做一回。周刊时代到来了,周刊时代的话语权到来了。周刊时代没有来,出版界的畅销书有了,但是畅销书世时代没有来,以美国为例,在美国畅销书出得最多,销售量最大的,是同一家出版社,有很多周刊没有品位,但在经济规模上是最大的,既然我们已经掌握了话语权,我们可以期望他们把我们的周刊从话语权时代推向真正的周刊时代。

  邵忠:如果要有市场的话,如果一本周刊想要跟市场贴近的话,八卦周刊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控制八卦的程度。

  相关专题:新周刊200期之中国周刊市场对话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水蓝幸福
水蓝幸福海洋爱情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