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摸文化清明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1日10:14 新世纪周刊 | ||||||||
作为一个承载着很强的文化消费需求、富于特色与活力的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在内涵和形式上保持很多昔日成分的 同时,也要适应新的社会情境而进行调整与完善。 -撰文/黄涛 历史上的清明节与今天我们印象中的清明节有较大差异。现在的清明节基本上是个扫
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 自唐朝以来,清明节的习俗活动之丰富在中国传统节日中足以和春节一比高下。其传统习俗分为三部分:祭祀、春游 、饮食。 祭祀是其节俗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 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参加扫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数,往往倾家出动。这样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已 经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数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盛。 祭祀的场所有墓祭、祠堂祭,其中以墓祭最为普遍,这也是清明祭祀的特色。在墓地祭祀,祭祀者距离祭祀对象最近 ,容易引起亲近的感觉,这也使生者对死者的孝思亲情得到更好的表达和寄托。 清明祭祀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值得注意的是,春游 在旧时清明节俗中的重要程度差不多与祭祀平分秋色。当时节日期间众人春游的场景盛大而热闹。女子平时被束缚在家,此时 也靓装出游,她们在清明节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故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之说。 清明节还有一些节令食品,各地各不相同。如山东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上海清明节有吃青团之俗 ,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当地清明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也有的人家爱吃桃花粥。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 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作踏青带的干粮。清明前后,螺蛳肥壮,江浙一带农家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吃后将螺蛳壳扔 到房顶上,据说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养蚕。 清明推崇天人合一 笔者认为,清明时节祭祀与游乐并行其实并不相悖,原因有四: 第一,观念上。中华民族有很强的天人合一观念,在自然界生机萌动、气候宜人的清明前后投入自然的怀抱,是基于 人的本性的,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体现。 第二,礼仪上。民间自古以来就有在庄重的仪式之后纵情欢乐的节日文化传统,而清明节的源头之一上巳节正是一个 这样的节日,更何况魏晋之后上巳节就已演变为一个纯粹郊游宴饮的节日。 第三,时间上。清明节的节期前后有十来天,祭祀可在一天内完成,其他时间则可作春游。 第四,习俗上。民间对生死向来有一种流传广泛的旷达观念,认为人出自黄土又归于黄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只要 是尽寿而终,不是早夭,就不是很令人悲伤的事情,甚至老人高寿而亡还是一件喜事。 所以,只有将扫墓与春游结合起来,将两种情感氛围有机融合,才构成完整意义的清明节。 呼吁实施清明长假 近年来,人们对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逐渐重视,其为传统节日增加法定假日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笔者在一项已提交有关部门的课题研究报告中建议:根据传统的扫墓与踏青持续若干天的节日习俗,可以考虑清明节 放假若干天,连同前后的周末,形成清明长假(同时缩减“五一”假期)。在清明长假里,还可以设立先烈纪念日(包括华夏 炎黄始祖纪念和革命烈士纪念)、植树节等。 可以想见,如果有了充裕的假日,人们自然乐于到户外、郊野嬉游。这能使国人更加热爱自然,密切与自然的和谐关 系,增强环保意识。而从更实际的角度说,实行清明长假,人们不必集中在周末去扫墓,这就不会造成交通拥堵。 同时,设立清明长假,还有利于弘扬包括清明节俗在内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能够增强国人的民族文化认同意识和民 族自豪感,从而加强民族凝聚力,也有利于团结海外侨胞,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法学(民俗学)博士,中国民俗学会理事。 代表著作有《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中国民间文学概论》、《流行语与社会时尚文化》,获中国文联第五届山花 奖·优秀学术著作奖一等奖等。 相关专题:新世纪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