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凌罡 合盖广厦千万间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1日10:14 新世纪周刊 | ||||||||
住房合作社第19组的杨毅(化名)可谓是于凌罡的忠实拥趸。他告诉记者,之所以参与合作盖楼,除了房子的因素 ,在整个合作过程中,于凌罡所表现出的能力和信任感也是重要的原因。“他是个好人,为了盖楼自己投入了不少精力和金钱 ,我们都很信任他。” 北京,马甸附近的一个两居室,这里是于凌罡的家,同时也是他的工作室兼公司所在地。于凌罡给记者留下的印象就 是一个普通的北京小伙子,然而正是这个普通的小伙子,
采访不断被电话和手机短信所打断,约采访的记者、联系业务出资人、要求加入的购房者,他都一一给对方以答复。 这已经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于凌罡说。 从宾馆的门童到自学成为国内知名IT企业的工程师,于凌罡其实已经实现了人生中不小的成就,但他的终极目的是 蓝城。 于凌罡说,他合作盖楼的起因源自小时候的家庭环境,如同张大民般的住房条件使他萌生了解决房子问题的想法。1 988年,16岁的于凌罡开始形成其蓝城计划。 采访中,于凌罡表现出的专业素质只能用惊讶来形容。一个从事IT行业的人可以毫不费力的和记者大谈房地产和建 筑,而对于环保节能建筑此类极为专业的领域,他也可以长篇大论——这是需要相当的建筑、能源、环保、化学等多方面专业 知识的。 于凌罡语速极快,同时又引用大量的数字来旁证其观点,记者几乎插不进话去,整个采访只能按照他的思路来发展。 对于建筑的基础,于凌罡的解释是1989年到1995年的6年间,在北京图书馆自学建筑的结果。而至于环保节能,则是 对德国公司提供的材料进行精研的结果。 毫无疑问,合作盖楼也必然存在分配的问题,即使是面积相同的前提下,也存在楼层和朝向的差别。尽管有着完善和 透明的分配制度,但作为计划发起人的于凌罡,第一个选房也是无可厚非的。但面对记者这样的问题,于凌罡却说,“合作盖 楼的最大特点是完全民主和完全透明,我的惟一权利就是我最后一个挑房。” 合作是于凌罡使用最为频繁的词语之一。他告诉记者,合作盖楼不仅仅是资金上的,而应该是全方位的,尽可能调动 出资人的所有能力。 现在,在他们现有的出资人中有律师、记者、财会、金融服务、开发商甚至明星等各种人,而正是集中了这些人的智 慧,合作盖楼的计划才逐渐走向成熟。“我们也要建立自己的和谐社区。” 相关专题:新世纪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