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泽东到蒋介石 他们用长征改变中国(2)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8日15:43 时代人物周报 | ||||||||
周恩来 1935年的角色定位 近40年后,周恩来告诉尼克松,长征途中,他在贵州的茅台镇一口气喝了25杯茅台,居然没有喝醉。周恩来的勤恳,在红军将领中是公认的独一无二。但在茅台镇,他小小地放纵了自己一下,显示了他隐藏不露的酒量。此刻,他有心情稍微轻松一下。
1935年3月16日,红军从茅台镇附近三渡赤水,在到达这个闻名遐迩的酒乡前,富人们早就逃跑了。这种高度数的白酒被红军当作包治百病的万能良药,洗伤、镇痛、解毒、治伤风感冒……随军医生把酒大瓶大瓶带走,一路上当作酒精使用,还有人用来泡他们疲惫不堪的脚,被周恩来看到后制止了。当中国共产党获得革命胜利后,茅台酒被尊为国酒,包括周恩来在内的许多将领一辈子只喜欢这一种酒。 毛泽东这个时候正在领导大家渡河,红军先于16日渡过了赤水河,可是22日居然又渡河回来。在1935年的1月到6月,红军的大部分著名军事行动都与“渡河”有关,今天来看红军这一时期的军事路线图,仍然觉得眼花缭乱。国民党的飞机侦察到了红军的动向,蒋介石认为红军的指挥已经陷入错乱之中,这使他孤身犯险,从重庆飞到了距离红军更近的贵阳。 此时红军名义上的最高军事指挥仍然是周恩来,但是他更关注具体执行,部队行进方向由毛泽东负责制定。有许多人在长征中和长征后怀疑过毛泽东当时的指挥是否正确,但周恩来却从来没有表示过丝毫的怀疑。 从1935年的1月开始,横亘在他们之间的隔阂消失了。作为临时中央三人团的成员,周恩来在遵义会议前后也处于毛泽东要批判的行列,但他似乎一直在支持毛泽东的行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发言后,他支持毛泽东的主张,这对毛泽东是至关重要的。1932年,周恩来反对临时中央剥夺毛泽东的军权,但此后的两年,他没有继续表示他的意见,当李德和博古都赞同某事时,他就不再坚持个人的主张了。他后来回忆说,他认为只要是组织作出了决定,就应当遵从。 从1935年1月开始,红军中最重要的几名领导的身份在悄悄地转换。遵义会议形成了几乎每位将领都参与决策的风气,3月31日,林彪和聂荣臻在是否攻打打鼓新场的问题上同毛泽东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意见,这使毛泽东感到应当缩减军事决策的程序,经过开会讨论,毛泽东和周恩来、王稼祥被任命为“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的成员,从排名上看,周恩来在毛泽东的前面。 关于毛泽东与周恩来40年的稳固组合,以及周恩来在长征中主动让权于毛泽东的原因,后来的许多学者都就自己的研究进行分析。“其中一种对周恩来较早时期的经历分析认为,他早期经历了党内的残酷斗争,见到了太多的流血牺牲,这使他认识到分裂对于党的危害,在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他认为只有毛泽东才能挽救革命,并且自己下定决心辅佐毛,‘无论如何也不变节’。”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郭建明说。 到了1935年8月,周恩来完全病倒了,不仅不能再指挥红军,而且有生命危险。按照排名,应当是王稼祥成为三人小组的负责人,但在他的提议下,毛泽东正式成为红军的最高指挥官。 在1935年3月,毛泽东和周恩来与现在大家熟悉的形象有较大的区别,周恩来被一些人称作“大胡子”,而毛泽东看上去却比较文弱。他们都已经准确地进入了自己的角色。周恩来后来也常常谈到这个问题,他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帅才,不适合作一把手。1935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常委会在陕西甘泉县下寺湾研究常委分工问题,毛泽东提名由周恩来担任军委主席,周恩来坚决推辞,最后毛泽东成为主席,而周恩来,就成为我们在电影里经常听到的“周副主席”。 1949年,革命胜利的中国共产党筹建新中国政权时,斯大林对毛泽东说,你们有一个现成的总理。 薛岳 图谋西南的棋子 1935年初,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已经有一个星期的时间了,部队获得了难得的休养生息。被称为“挽救了红军”的遵义会议召开了3天,国民党的部队意外地没有前来骚扰,他们正忙于处理其他事务。“追剿前敌总指挥”薛岳,竟然率部追到贵阳,对付王家烈去了。此前,薛岳接到蒋介石的电报:“如匪窜黔省,则我中央部队应不顾一切直入贵州,勿误。” 当得知红军抵达西南地区后,蒋介石面露喜色,对秘书陈布雷说:“共军入黔,我们就可以跟进去,比我们专为图黔用兵还好。川、滇为自救也不能不欢迎我们去,更无借口阻止我们去,此乃政治上最好的机会,今后只要我们军事、政治、人事、经济调配适宜,必可造成统一局面。”薛岳对此心领神会。在他的指挥下,“中央军”赶走了王家烈,顺利接管贵阳,贵州从此成为蒋介石的势力范围。 几个月后,薛岳故伎重演,当蒋介石由重庆飞往成都时,“中央军”再次出现在成都,控制了四川局面,蒋介石趁机法办了在大渡河边败给红军的两个川军旅长刘文琮和余松林,吓得刘文辉从此惟“中央”命令是从。 薛岳的仕途青云,无不与红军的命运相连。1933年以前,身为粤系一战将的薛岳不仅不是蒋介石的嫡系,而且还曾经随张发奎讨蒋,张桂联军被蒋介石打败后,薛岳赋闲在家。1933年5月,蒋介石准备对红军第五次“围剿”,遂重新起用薛岳并任命其为第五军军长,后来又升任第六路军总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转入长征,薛岳被任命为前敌总指挥,红军在长征中的几次失利,大多与他有关。 国共合作后,薛岳被任命为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投入淞沪战场,在抗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后来在解放战争中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不过,由于他始终非蒋介石嫡系,到台湾后终需看人脸色,晚年颇为艰难,直到1998年去世,活了整整102岁,如此长寿也算是罕见。 关于薛岳的军事才能,粟裕曾评价为“指挥机敏,为国军的一员干将”,但能得蒋介石不计前嫌地起用,并非全部来自战功。李敖曾说蒋介石“爱用声名狼藉之人”,薛岳就是一个例子。1935年,蒋介石除图谋西南外,还图谋两广,起用原本来自粤系的薛岳,自可以对瓦解两广阵营起到重要作用。此外,薛岳的一些手段也颇为蒋介石所赏识,比如,在1935年1月进入贵阳后,此时王家烈仍然是贵州省主席,但薛岳竟然在贵阳城中公开招兵,以中央军的丰厚军饷吸引王家烈的黔兵跳槽,如此举动非常人能为。 在追击红军之余,薛岳不仅搞垮了王家烈,拿下贵州,还通过战斗布局在重要的城市驻军,加强南京政府对西康、四川等地的统治。在蒋介石的西南图谋中,薛岳实在是功不可没。 彭德怀 悲剧命运的源头 对彭德怀来说,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是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来第一次参加中央会议,在发言中,他坚决支持毛泽东,并措辞严厉地批评了博古和李德。发言之后,他赶紧离开了会场,继续回部队执行警戒任务,当时吴奇伟的部队与他率领的第三军团在湘江边发生了小规模冲突。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实际上获得了军事指挥权,此后他似乎养成了一种习惯,即把那些打前哨开路的艰难任务都交给林彪率领的第一军团,而那些难啃的“硬骨头”都交给彭德怀的第三军团。从2月份开始,中央红军所打的大仗如娄山关大捷、二占遵义、佯攻贵阳,均由彭德怀率领第三军团完成。在灵活战术之下,中央红军不到5个月的时间内四渡赤水,而后强渡金沙江成功,跳出了薛岳指挥的数十万人形成的包围圈。此举曾被毛泽东自己誉为军事生涯的“神来之笔”,但也有人并不这样看,这个人就是林彪。 时任红一军团长的林彪虽然只有28岁,但已经是身经百战的指挥员。他18岁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24岁就成为红一军团的军团长。在长征中他的部队主要作用是打前锋和牵制敌人,为了抢在敌人前面,红军战士必须以极快的速度行军。炎热的5月,每天在西南地形复杂的山区走60到100公里的路程,士兵常常走到脱水,这还不包括打仗的时间。龙云的部队跟在后面,并不和红军发生正面冲突,但是一旦有战士掉队,就会落入敌人的手中。 林彪总是不折不扣地执行中央军委的命令,没有丝毫的犹豫,但他对毛泽东的迂回行军战术产生了怀疑。他认为毛泽东的指挥使部队走了不少冤枉路,并向第一军团政委聂荣臻抱怨说,毛泽东老是让红军沿着“弓背”行军,什么时候才能走走“弓弦”的捷径。 当1935年5月到达会理时,红军进行了又一次整编,林彪手下的三个师变成了两个师,就在这个时候,他写了那封历史上极其著名的信,要求中央三人团中止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改由彭德怀指挥。5月12日召开的会理会议主要研究的就是林彪的这封信,毛泽东对林彪的“走弓背”理论不屑一顾,说:“你是个娃娃,你懂得什么!”在当时,这个风波似乎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会议上同时讨论的还有刘少奇和杨尚昆提出的对下一步行动的建议。多年以后,这两件本来不相干的事情却改变了彭德怀、刘少奇和杨尚昆的命运,但奇怪的是,始作俑者林彪反而没事。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中,林彪年龄比朱德和毛泽东等人小得多,而战功却不让他人,毛泽东始终想把他培养成接班人,因此对他一直都比较宽容。”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郭建宁说,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里重点培养两个人,林彪和邓小平,此时他们都在长征的队伍里。 对毛泽东的那句话还有另外一种解释,“毛泽东的言下之意,是说林彪不够成熟,受到了别人的挑拨,这个人当然就是彭德怀。”中国国防大学教授徐焰说。他认为,彭德怀的悲剧在于他的性格,彭德怀从来都是有话就说,尽管在大事上他是支持毛泽东的,但从井冈山开始,就不停地与毛泽东在各种问题上辩论。在多年后,彭德怀在狱中写下了为自己自白的《回忆录》,文骨铮铮,既充满了不平则鸣的意味,又充分体现了他为人的坦荡和对革命的忠诚。他回忆道,当时他以为只是一两个军团间协同作战的建议,听了一下,没有同意,如此而已。而在1935年会理会议后,许多人劝彭德怀去和毛泽东谈谈,他却坚持“事久自然明”的态度,没有与毛泽东就这件事情进行沟通。 1935年,中国共产党尚在路上,团结一致是所有人的共识,意气风发的毛泽东并没有因这件事而减少对林彪的偏爱或对彭德怀的信任,红军一如既往地在两员大将的开路下前进。在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后,毛泽东给彭德怀发去了一封电报:“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在这首充满英雄主义豪气的诗中,读到的尽是信任和钦佩。据说,林彪对毛泽东始终没有把他或他所打的战役写进诗里,一直都觉得甚不公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彭德怀和林彪分别位列十大元帅的第二和第三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