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南风窗专题 > 正文

一座寺院和它的邻居们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9日13:36 南风窗

  本刊记者 石 破 发自河南登封

  “千年的古寺,武术的故乡,有多少英雄豪杰都来把你敬仰!少林寺威震四方,嵩山幽谷,人人都向往!”电影《少林寺》里的这几句歌词,足以扣动人心。

  被吸引而来的四方游客,大都对寺院山门前的热闹景象印象尤深。寺中僧院里藏有
一副古联——“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描绘着这所千年古刹曾经的清静幽雅。如今的情景变成了“市场藏古寺,商铺锁少林”。

  按方丈释永信的说法:“它完全商业化了,成了一个小集镇、小自由市场,小摊档、小饭馆把它团团包围了。那些店铺要是有点品味也行,但那种气氛……真是不好看,跟少林寺的地位真是不协调!”

  大量违章建筑搭建在寺院的山门外,保护区内的古树名木下也搭起了帐篷,生起炉火,因为就是在帐篷里卖烩面,一天也能赚上千把块钱。商户宰起游客来心狠手辣,动不动就说,“这里会武的人多得是,不掏钱休想走人!”慕名而来的游客无不惊心而回。

  当地媒体不断曝光外地游客对少林寺景区的投诉。游客人数也从1986年的240多万人次,锐减到1999年的130万人次,到了2003年,已经跌到不足100万人次了。当地政府也曾四次对景区进行拆迁整治,但四拆四建,乱局不改。

  拆 迁

  2001年,在河南省和郑州市两级政府的支持下,登封市下定决心斥资1亿多元,要将少林寺景区的所有居民、商户、单位全部搬迁出去。

  跟其他地方的拆迁一样,少林寺景区拆迁整治工作遇到的风风雨雨只多不少:居民大规模上访、告状,有些农户远走他乡,个别农户住进山洞……到去年3月底为止,拆迁工作基本完成。

  2005年3月,记者来到少林寺景区,看到在这片空空荡荡的2.18平方公里之内,正在进行绿化;山门外,还有几处商业摊点。释永信告诉记者:“现在游客服务中心还没盖好,等它投入使用后,那几顶帐篷、铁皮房子也都要移出来!”

  释永信所说的游客服务中心,是位于景区入口处的一片新建筑,它们由市政府专门成立的“少林旅游公司”负责经营。中心投入使用后,商户进驻每年要缴纳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元的租金,原来在寺院周围经营的商户,多因缴不起费用而望门兴叹,这也是当地居民不满的主要原因:“把我们撵走了,你们却占了地方,搞垄断经营!”

  居民们不愿搬走的另一个理由是,“我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本身就是少林文化的一部分!”

  拆迁工作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着手,因为要他们响应“舍小家,顾大家”的号召相对容易些。最难安置的是居民、商户和武校。

  少林寺周围的塔沟村、少林寺村、郭店村和雷家沟村的近400户居民,原本家家做生意,有的一家有几个铺面。密密麻麻的商铺,从少林口的“迎客僧”石像处绵延两公里,一直排到山门前。从全国各地涌来的成千上万的武校学员,租住在居民家里,也成了当初这个“山门市场”的消费生力军。

  对这部分搬迁居民,政府在十几里外的登封城西新建了一个“少林小区”,居民凭原有的房产证,每户可免费分到200平方米的楼房;每人每年还可获得3000元的“安置补助费”,连续发放30年。这个标准远远超过了国家政策的规定,市政府在有关文告中称,这是为了“切实保证被拆迁居民户今后的生活比原来好”。

  3月上旬,记者来到新建的少林小区。小区建筑确实漂亮,但街面冷清,一半以上的临街店铺关门,正在营业的店也没什么生意。几个村妇坐在一家理发店里,一边打牌,一边“闲坐说少林”。

  “无事可做”是这些少林寺以前的邻居们目前最大的苦恼。家搬出来了,大部分耕地也被政府征去了。村妇们说,她们想做工,年龄太大;想经商,这里又没有人气。政府曾在“少林小区”旁建了一个“小商品城”,给他们分了摊位,并且想方设法把客流往这里引,包括将城里很红火的一个“双休日市场”搬迁至此。

  新市场开业时,政府出资,连续几天举办大型演出,热闹非凡;中巴车在登封的大街小巷转悠,用高音喇叭号召市民前来消费,并免费乘车。但是,这个生造出来的新市场很快就夭折了。

  对搬迁出的武校,政府在少林小区的北边规划了一处“少林武术城”,希望能把登封市所有的武校都吸引到此,“争取用两三年的时间,把这里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武术城”。

  2001年,释小龙武院率先从少林寺景区搬迁出去,先是栖居在政府安排的3间废厂房里,条件很差,很多学生一看就不来了,据校方称“损失了几百万元”。翌年,小龙武院征地150亩,投资5000万元,在“少林武术城”里安了家;稍后,最大的塔沟武校也在武术城内征地780亩,从原址搬迁而来,仍在建设中的工程,预算耗资2.3亿元。

  截至目前,“少林武术城”里只落户了释小龙武院、塔沟武校、鹅坡武校和少林寺精武院这4家较大的武校。从景区搬迁出的其他20多所中小武校,如今散落在登封市区周围,其中有十几家扎堆在城东的中岳庙,与“少林武术城”隔城相望。

  形成这个有趣局面的原因,按大武校的说法是:中小武校不敢来,怕我们吃掉他们;而中小武校则称:我们看不惯某些大武校的霸道,不愿与他们为邻。这背后显然隐藏着武校间的利益之争。

  武 校

  明清以来,少林寺的众多俗家弟子及还俗僧人将少林武功传播到民间,有道是“喝口登封水,都会踢踢腿”,登封的民间拳师数不胜数。从1980年代开始,登封有名的拳师几乎都办起了武校。10余年间,仅在少林寺周围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办起了武校25家,累计吸纳学员15万多名。

  登封全市原有83所武校,去年年底关闭4家,剩余79家。登封市体育局武术科科长郑耀峰对记者说:“今年,我们要求各武校的学员人数要增长25%。”因为有众多的武校需要管理,2003年,登封市教育局、体委合并为教体局后,经过“活动”,体育局再次划出单列,并在该局设立了全国县级教体管理部门中独一无二的“武术科”,“我们局80%-90%的工作,都放在武术上。”

  春季招生结束后,登封武校学员估计为4万多名,其中塔沟武校1.4万多名,独占1/3。最小的武校是家庭式的,一年收十几个学生,小打小闹。

  排名第二的少林寺鹅坡武术专修院,由登封老拳师、原县业余体校校长兼总教练梁以全离休后创办,目前号称在校6000余人,与塔沟武校互视为主要竞争对手。相隔咫尺、拥有4000多名学员的释小龙武院,则自称已与塔沟、鹅坡构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学校里有来自包括港台在内的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的学员,还有日本、美国、以色列等国的洋学生。学员们奔的就是“少林功夫”而来。

  登封所有的武校,全都打着“少林”招牌,其中1/3直接使用了“少林寺”的名称,如“少林寺武僧团”、“少林寺武僧文武学校”、“嵩山少林寺第一武院”、“少林寺南北武术院”、“少林寺俗家弟子武术学院”等等,令人眼花缭乱。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两次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提出议案,要求“维护寺院合法权益,禁止乱用寺院名称”。少林寺跑到全球80多个国家,跟乱用少林寺商标的团体激烈抗争,但对近在咫尺的众多打着“少林”招牌的武校,释永信却无可奈何。

  “我没想过要对他们诉诸于法律,将来估计也不会。”释永信说,“所有的宗教,都希望自己的追随者越多越好。我们希望这些武校能真正地传播少林文化,自愿地弘扬少林精神,更好地教育青少年,这也未必是坏事。我估计再过几年之后,他们都会创自己的牌子,把自己的牌子做成一个更久远的品牌。”

  虽然登封市领导多次强调:“武校这碗饭,我们是吃定了!”但是武校的数量之多,也并不为政府所乐见。郑耀峰科长对记者说,市委、市政府的指导思想是扶大扶强,优胜劣汰,科学合理地整合。“这是一个大趋势!”他强调。

  学员的学费和生活费,是武校的主要收入来源。每年学费最少也要1000多元,多则两三千。登封市体育局制定的收费标准为,每个学员每年不能超过2500元,实际上一般武校每人收取1800~2400元/年。如塔沟武校的套路班学员每年学费1400元;散打、拳击、跆拳道班学员每年学费2200元。按平均1800元/年计算,该武校每年光学费收入就有2500多万元。塔沟武校校长刘海钦对记者说,跟一些东南沿海地区的武校相比,登封的收费算是很便宜了。

  除学费外,学生每月需缴生活费200元,此外,学员还需购买运动服装、拳击手套、拳靶、器械等物品。各武校均实行封闭管理,学员不得随意外出,平时的消费均在校内。校内均设食堂、浴池、商店、理发店等,自成体系。很多武校赚的就是学生的生活费。这样算下来,“普通学员一年起码需要五六千元”,释小龙武院宣传科的王科长对记者说。

  除普通学员外,各大武校还设立了“贵族学员”及“普通全包学员”两个较高的档次。以释小龙武院为例,贵族学员一年学费加生活费总计1.2万元,包括服装、器械等费用。他们住的是贵族楼,两人间,房间里有电话、卫生间;在铺着地毯的室内训练馆训练(其他学员在露天的土质或水泥地上训练);就餐在“贵族餐厅”,每桌四五个人,六七盘菜,鱼肉齐全。“普通全包学员”每年缴纳7000元,档次比“贵族”稍逊。

  因为生源竞争激烈,郑州火车站出站口的停车场上,最醒目的就是各大武校迎接学员的依维柯面包车。特别是招生季节,这些车辆往来穿梭,一趟趟地拦接从火车站及长途汽车站下车的外地学员,把他们送到自己的学校。

  知情人士透露,一些小武校因为生源有困难,便雇“学托”拉人。登封市内专门有吃这一路的“托儿”,他们与市内的出租车司机、三轮车夫以及各小旅社都有联系,只要外地学生一来,这些人立即闻风出动,花言巧语将之引到关系学校。学校支付的报酬,就是将该生所缴的第一年学费全部返还这些人。

  小武校收费没谱,一年学费3000元的也有。学员的第一年学费给了“托儿”,学校就想方设法从生活费、器械费等方面刮油水。学员到了这样的小武校,短时间内很难脱身。

  大智慧

  热衷于在各个场合大谈少林文化的释永信,从来不谈今天的少林文化有着强烈的“旅游文化”功能,偏偏当地政府、商业机构和民众最看重的,就是它在市场经济时代的这个新功能。

  1982年,少林寺由地方宗教部门归还给寺僧管理,门票收入亦归寺院。10年过去,当地政府由少林寺的旅游兴旺,看到了将登封建成旅游城市的希望,并提出了相应的设想和规划。

  然而,外地游客心目中大多只知有少林寺,而不知有登封,一些海外游客甚至不知有河南、郑州。如何才能让少林寺带动其他旅游景点、进而带动整个登封市旅游事业的繁荣?当地政府想了一个高招:搞联票制,将包括少林寺在内的整个少室山区的旅游、娱乐项目囊括其中,游客只要想去少林寺,就没法不去其他景点。

  政府说服少林寺同意搞“联票制”,颇费功夫。其中一项承诺,就是保证寺里的合法权益一定会得到保护。

  “联票制”搞了5年,释永信心里越来越不是滋味。郑州市一家商业公司在少林寺附近建了个“十方禅院”,搞了些假僧人,塑了500罗汉,放置着功德箱,大收信徒香火钱;新建的旅游项目“百鸟林”里囚禁百鸟,与佛家“放生”理念相悖;“科幻宫”的游乐项目惊险刺激,更是与佛门清净之地格格不入。

  通过联票制,这些景点都与少林寺紧密捆绑在一起。长此以往,假如它们也成了“少林文化的一部分”,岂不是滑佛门之大稽?搭车售票,强迫消费,本就违反国家物价法规。一张售价40元的联票,少林寺只能分到10元,游客人数被限制,寺院收益大不如前。

  经过寺院与地方政府长时间的交涉,并向上反映情况,2000年6月,由省政府出面协调,省物价局下文,取消了少室山景区的“联票制”,各景点单独售票。少林寺门票每张30元,后来涨到了40元,但寺院仍然只能分得10元。

  随后,政府再次提议希望能将门票费涨到80或100元,这样大家都可以多分些钱。虽多次与寺院协商,但寺院坚决不赞成,双方僵持至今。与此同时,释永信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大声疾呼:降低甚至取消佛教活动场所前后景区(公园)的门票,保障寺院正常的宗教活动,以及为佛教信徒的信仰自由提供方便,但提议如石沉大海。

  “寺院和地方的关系,尤其在财产和权益方面,自古以来都是寺院面临的大问题。”释永信感叹,“处理好寺院和地方的关系,实在需要大智慧。”

  他说,平时无论有事无事,他都经常在少林寺的碑林、塔林之间徘徊,抚今思昔。当他看到对历代方丈长老的颂扬文字,经常有“寺院修葺一新”、“置田地”之类文字,以前并不以为然;现在自己面临同样的问题时,才突然领悟到其中的深意。

  相关专题:南风窗


 【评论】【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