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周刊专题 > 正文

睡眠时间是保持生活的品质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30日17:08 新周刊

  对于成人而言,一天中有效的睡眠时间只需要4~5小时甚至更短。现代都市人缺乏以退为进的智慧,要知道一个连 身体健康都难以保证的人是很难保持生活品质的。对于我们来说催眠还是一个神秘而玄奥的过程。

  采访/周逸

  马前锋是复旦大学社会学系讲师,著有《情绪心理调节》、《心理驿站:情绪调控》、《情诀整控》等多部心理学专 著。目前正主持一个关于睡眠问题的科研研究。

  《新周刊》:很多人的睡眠时间越来越少,睡不着、失眠成为社会流行病,困扰都市不眠族。这种“病”的心理症结 在哪里?

  马前锋:这里面存在一种误解。睡眠时间减少未必导致睡不着和失眠,所谓的“不眠族”也未必都是亚健康人群。研 究表明,生活在花花世界里的都市人社会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而且现代都市又具备了满足这种多元需求的条件。人们可以做 的事情多了,睡眠时间也相应减少。本来工作完了之后无事可干只能睡觉,现在可以去泡吧、逛街、K歌……这是导致都市人 睡眠时间减少的主要原因。

  而在睡眠减少的人群中,我们发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一种人精力旺盛、体格强健。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能 够适应减少睡眠的生活。对于他们而言,一天中有效的睡眠时间只需要4~5小时甚至更短。喝茶一个小时,唱歌一个小时, 甚至再运动一个小时,对他们来说,三个小时的休闲娱乐要比三个小时的睡眠更能有效地放松和休息。

  另一种人则经常处于我们所说的“熬夜”状态,他们没有能力在一天8小时的工作之后再承担额外的工作,但是由于 社会原因或者本身的生活压力不得以“逼迫”自己投入更多时间。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失眠者、亚健康者。他们心理压力大, 生活没有规律,对他们来说睡眠不足其实是透支生命。其结果轻者会导致身体状况下降,工作中出现失误甚至事故,重者则会 对生理身体等带来难以估计的问题。

  社会背景只是睡眠不足的诱因,个人条件以及适应状况才是“睡不着”问题的根本原因。关键要看心理和身体素质的 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企业老板、政治家、艺术家,连着几天不睡觉还生龙活虎,这就是很好的例证。

  《新周刊》:对于失眠人士,你有什么建议?

  马前锋:面对过大的工作压力,首先该考虑的是如何多干加巧干,事半功倍地完成。如果依然要长期牺牲自己的睡眠 时间,预支或者透支生命来赶工,那么就应当考虑一下自己适不适合这个行业了。现代都市人缺乏以退为进的智慧,要知道一 个连身体健康都难以保证的人是很难保持生活品质的。

  除了工作之外,生活在都市的人还要面临很多诱惑。有的时候并非睡不着,而是不想睡、不愿睡。如果觉得自己并不 在精力旺盛者行列,就要尽量避免连着几天通宵看球,坚持要熬夜的,也至少要保持警惕,找机会加倍把缺的觉补起来。

  一旦发现自己有失眠的问题,就应当调节生理、心理、营养、饮食、工作环境、睡眠环境、情绪这几个方面。治疗失 眠是一个个性化的方案,是一个具体的系统过程。尤其要对症下药,才有效果。比如说我们发现有的食物会对特定的人造成刺 激,使他在睡眠的时候产生较大的心理波动。而一张安静、舒适的大床,对睡眠的质量提高帮助甚大。在此前提下,可以参考 考虑运用的具体方法有:运动疗法、放松疗法、音乐疗法、饮食疗法、疲劳疗法、催眠疗法、温热疗法等。

  在失眠开始的头3个月中,可根据以上的几个方面制定配套计划,以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此外,睡前运动半小时 ,然后用热水烫脚,也是有助于睡眠的好方法。

  《新周刊》:催眠能帮助更好地睡眠么?

  马前锋:目前催眠的确被应用于治疗失眠的领域里,并被证明拥有很好的放松身体、调节精神、舒缓压力的作用。催 眠术虽然以科学的方法被提出和应用,并且拥有一批专业的研究人员,但是并不如其他的一些科学成果,目前还有很多问题还 没有完全搞清楚,比如它的效应机制等。应该注意的是,接受催眠治疗的时候,必须要确认是否是专业的正规的心理服务机构 ,这些机构的服务人员是否有资质,是否合格,是否对催眠有长期的实践经验。因为在一定程度上讲,接受催眠是将自己完全 交付于施术者,这里有一个承担风险的问题。目前市场上有很多非正规的心理咨询,如果找他们,那是走错了第二步。由于目 前仍处于研究的阶段,对于我们来说催眠还是一个神秘而玄奥的过程。它是一个说的过程、引导的过程,在意会言传中,可以 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关专题:新周刊


 【评论】【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家装全流程30天攻略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