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红网:八成民众不满教育现状说明了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03日15:19 红网

  作者:陆志坚

  近日,由《小康》杂志社与有关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及专家联合组成的“中国小康指数”调查组,采取非概率抽样的社会研究方法,从民间角度记录中国教育小康建设的公众体验。本次调查在城镇地区采取多段随机抽样法,农村地区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共发送调查问卷10000份,最终获得有效问卷8523份,抽样误差为+1.03%。最终得出中国教育小康指数为
62分,其中近八成民众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满意度比较低(5月1日 新华网)。

  近八成民众对教育现状表现出低满意度,而这种“不满意”又集中突出在教育不公及学校高收费、乱收费上。可见,教育不公等问题已经成为民众十分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教育资源配置、受教育者入学机会以及教育者所得待遇的不平等种种差异,让人们重新对教育的本质进行反思,并从一种公平、长远和战略的角度对政府提出考验和要求。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小康作为衡量中国小康社会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实现程度对国家乃至整个民族的兴衰存亡都至关重要。而较之于经济上的收益,教育小康更应注重社会效益,确保每位社会成员享有同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同时,教育小康以公共财政和公立教育保障对弱势群体施以“雪中送炭”般的救济,成为推进社会公正的调节器。一方面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另一方面优化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结构,这是国家最终实现教育小康的必经之路。然而事实上,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却不尽人意,“谁动了我受教育的权利?”这是广大受访者在面对中国教育困境中表现最为强烈的疑问。

  首先,教育不公突出表现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严重失衡。城乡失衡,主要表现为国家教育投入不公,明显地重城市,轻农村。最好的设施、师资和管理等公共教育资源流向城市。城市里少数重点学校和大多数非重点学校又严重不平衡,造成“择校”之风越刮越厉害。而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村,由于长期投入不足,校舍简陋,师资质量差,适龄儿童入学率低,升学率低,教育程度远远低于城市,且形成恶性循环。老文盲没有扫除,又出现一批新文盲。

  从区域上来看,无论是城乡之间,还是中西部之间,教育投入多寡直接导致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往往是东部和北京、上海等一些大城市20%的人享受80%的资源。同时,城乡间的不均衡还包括教育各项政策产生的不平等。比如外来民工子弟入学需交借读费,便是一种带歧视性的不公。

  其次, 教育层次的资源倒挂扩张了不公。长期以来,精英教育战略使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不断拉大,高投入用于清华、北大等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姑且不论这样的高投入能否产生“世界一流大学”,更重要的是在教育投入原本匮乏的情况下,显然忽视了基础教育乃至每个公民最基本的权益。而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很多完全中学开始放弃初中阶段的教学,改革成纯粹的高中学校。而事实上,精英化的倾向不仅让优势资源从基础教育向非基础教育转移,甚至在同一层次上,也出现了从普通学校向重点学校转移的情况,弱化了基础教育地位。

  其三,教育体制障碍为教育不公推波助澜。政府投资办学,本是让原本不均衡的教育资源分配,通过政府的二次分配来趋向均衡。而目前我们过于强调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而缺乏一种社会的参与、市场的调节,使政府投资和政策倾斜往往集中于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变成为少数人服务。

  另外,实行多年的高考录取线不同的政策,也是一项荒唐的、充满歧视的“霸王条款”,被人称之为“丧失灵魂的公共政策”。

  其四,教育腐败,是近年来普遍谈论的教育不公的重要话题之一。权力、金钱、人情大行其道,弄虚作假,行贿受贿屡见不鲜,巧立名目、乱收费用屡禁不止,从而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大城市与小城镇之间、贫者与富者之间、有背景者与无背景者之间在教育方面的竞争更加失去公平。

  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教育不公,只能阻碍社会的文明进步。因而,构建和谐社会,就当从大力消除教育不公做起。“八成民众不满意”,就是一种强烈的呼声,绝不可小视。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