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大陆行实现真正的双赢(3)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09日13:29 时代人物周报 | ||||||||
国民党离开大陆的56年 1949年,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不得不咽下失败的苦果,从中国广阔的大陆漂流到孤岛台湾。从那之后,绝大部分中国人对国民党的了解就仅限于历史书籍和影视作品。56年之后,面相上透着淳朴知礼的国民党主席连战的大陆之行,更新了大陆人民陈旧的记忆。
在这彼此记忆断层的56年里,国民党退守一隅,自有其反思与心得。其间经历了蒋介石的专制时代和蒋经国的变革时代,再经李登辉12年的“本土化”改造,国民党最终走向内部分裂进而被边缘化,于2000年由执政党沦为在野党。 土地改革与“革命救国” 1950年3月1日,经过一段“下野”的蒋介石连任“中华民国总统”,开始了他在台湾的“训政”。台湾省当时有800万原住民,还有200到300万由大陆过来的“外省人”。几十年后,“本省人”与“外省人”之争成为台湾政坛的症结,但其时,“本省人”在政坛尚无根基,从南京迁移过来的元老们执掌立法院,他们仍然按照自己所代表的各省行使投票权。 “复出”前,蒋介石曾与蒋经国同上日月潭度假,反思过去几年的得失,制订了此后的施政方略和对国民党进行改革的计划,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父子关系在此时得到了很大的修复。 陈诚被蒋介石提拔为行政院长,开始在台湾推行土地改革。在经济改革的同时,蒋介石也改革了国民党。蒋经国被任命为“国防部总政治部”主任和其他一系列职务,负责军队教育,又负责组建“中国青年反共救国团”,提出了“革命救国”等一系列口号。经历了失败与反省,此后成长起来的国民党干部渐渐走向实干与成熟,不过那是连战他们这一代的事情。 随着地租下调,台湾经济和文化渐渐发展起来,本省青年发现他们在政治上几乎毫无机会。1965年,“台独”思想开始萌芽,蒋介石轻易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把为首者流放到海外。 蒋介石仍然顽固地抱守他早已枯萎的权力之梦。1954年12月2日,蒋介石与美国签订了双边共同防御条约,这个条约让他觉得有了安全感,此后20年,“反攻大陆”就成了蒋介石最常提起的训导。 1972年5月,蒋介石第五次连任“总统”,但他已年老体衰,在半隐居的状态等待生命燃尽。蒋经国接任“行政院长”一职,成为台湾的实际领导者。 蒋经国的得与失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台湾步入它的黄金年代。对于蒋经国的才干与口碑,除了李敖这样尖酸的史论者,大部分的学者以及台湾民众都给出了高分。 1973年,台湾的工业增长率达到了22.7%的惊人数字,随之而来的石油危机减缓了这种增长的态势,在这场危机中,蒋经国的信用与能力得到验证。他宣布缓解石油危机的九项措施,物价果然应声而止。1974年,在石油危机的压力未解之时,他仍然推出“十大建设”项目,其建设规模引来巨大的质疑声,但此后的经验证明,“十大建设”是支撑而不是压垮了台湾经济。 〉〉〉 1975年4月15日,蒋介石因心脏功能衰竭病逝,享年88岁。他的权力按照法律规定,由“副总统”严家淦继承,严家淦又“让贤”于蒋经国。此时,台湾的人均年收入已达到697美元,在亚洲仅次于日本。 正式接过权杖后,蒋经国开始考虑缓和他父亲给他积压下来的一系列问题。具备实干精神的蒋经国彻底放弃了其父的幻想,提出中国的统一之路“将不是由武力完成,而是由政治、社会和经济方法来达成”。在政治上,他一方面削减国民党的特权,让外省人交出权力,另一方面努力消除本省人的独立意识。 为了让国民党在台湾能够有长远发展,蒋经国大量提拔本省的青年才俊。1983年,蒋经国开始考虑接班人选,确定以本省籍人为接班人,时任“台湾省主席”的李登辉被相中,于1984年被提拔为“副总统”,并进入中常会。 关于李登辉如何被相中,有许多说法,如今他被国民党指为害群之马,“欺骗了党,欺骗了蒋先生,还欺骗了上帝”。 1984年李登辉已经61岁了,但在国民党内还是年轻人一个,国民党中央智库顾问,台湾政治大学教授高永光在北京演讲时特别提到这一点:“国民党是一个讲伦理的党派,特别尊老敬贤,党内人士50多岁还觉不够成熟,60多岁才是政治的黄金年龄,70多岁才是党的中坚力量,把持党内事务。” 在经济改革上急行的蒋经国,在政治上却行动迟缓。1987年,也就是他去世的前一年,他终于宣布解除实施了长达38年的戒严令——创下一项世界纪录。此外,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年实施多项重大改革,开报禁党禁。从此,国民党有了竞争对手。1986年9月28日,民进党注册成立。 李登辉分化国民党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逝世,李登辉于当日继任“总统”,旋即出任国民党代理主席,在“十三大”(国民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当选主席。在他施政之初,处处萧规曹随,加之他是第一个登此高位的土生土长的台湾人,在台湾的民意调查中支持率一直高居不下。 1996年,台湾举行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总统”大选,李登辉以较大优势当选。当时国民党内部危机已经凸现,林洋港、郝柏村、蒋纬国等元老已被李登辉排挤出列,而赵少康、郁慕明等一批少壮派另立新党。蒋经国留下了四条遗嘱:民主化,本土化,继续提倡民生主义,以及与大陆“发展工作关系”。李登辉只坚持了前两条,还将“本土化”曲解为“台独”主义,多次就两岸问题挑起事端,并借机打压国民党内部作为骨干培养的连战和宋楚瑜等人。 “90年代初期,时任国民党副主席连战对经贸提出很多有价值、有见地的观点,提出了双赢,随后又提出以大陆为腹地,当时引起很大的反响。但李登辉否定了连战的以大陆为腹地的战略,提出了‘戒急用忍’,这成为90年代中期以后影响和制约两岸经贸关系发展最大的破坏性的政策。”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民说。 “戒急用忍”不符合台湾利益的最大化,尤其在金融危机席卷亚洲之际,更是加重了台湾的危难。1998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民众认为李登辉重政治不重民生,对李登辉的认同度在一年内掉了18个百分点,54%的人明确反对他连任。 此后两年,李登辉继续在国民党内制造事端,将“重点培养”的宋楚瑜靠边站,宋楚瑜不甘寂寞自组亲民党,使得国民党元气大伤。2000年“台湾大选”前夕,李登辉临阵倒戈,以国民党主席的身份,公开弃连挺扁。2000年3月18日,台湾大选结果公布,陈水扁当选为台湾“总统”,连战、宋楚瑜等人落选,国民党痛失执政党地位,此结果被认为是李登辉“卖党”、“弃连保扁”导致。 必须面对的新角色 2004年,以亲民党、新党与国民党组成“泛蓝阵营”,在民调一路走高的乐观气氛中,遭遇“枪击案”的滑铁卢。再次败给陈水扁后,国民党又经历了剧烈震荡,许多年轻骨干流失。 2004年9月,为团聚队伍人心,国民党抛出名为《民主、和平、新台湾——我们现阶段的基本论述》的文件,强调国民党在台湾的落地生根,并陈述其对两岸关系的政策为“既不接受丧失自主性的一国两制,也坚决反对执政党恣意变更国号,让人民陷入战争边缘。”这是国民党关于其自身主张的最新诠释,其论调艰难而矛盾地在继承与破题中徜徉,立场仍然彷徨不定,论述面世后,台湾民众反应并不看好。相信在两岸关系的错综复杂与柳暗花明中,国民党还将继续探索自己的道路,新的论述还将继续出现。 在2005年初的调查中,国民党和民进党所获得的支持率都差不多,约为20%左右,而亲民党仅获7%的支持率,李登辉扶持的台联党仅有3.19%。国民党虽然一再分化,实力远不如昔,但可见它仍有较长的生命力,不会因为眼前困难而消解。当下它要面临的问题是,学习适应新的身份。“民进党执政5年,但仍然未学会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执政党,而国民党在野5年,也未曾学会做一个在野党,这是他们所急需学会的新角色。”厦门大学台湾问题专家李鹏说。 -本报记者 李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