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郊区民俗游饭菜变化少卫生条件差(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0日02:54 竞报 | ||||||||
住农家院、吃农家饭是很多北京人度过五一长假的选择 本报记者罗丹报道 “我们本来想在五一期间到山清水秀的郊区度几天假,但住的农家院的条件实在影响度假心情:床铺硬邦邦、半夜隔壁还传来打麻将的声音,影响睡眠,卫生条件也很差,厕所是那种在地上挖的土坑,周围垒上砖。 这还不算,每人10元标准的农家饭里除了青椒就是黄瓜,要不就是烙饼、炒鸡蛋,翻来覆去就是那几样儿。”昨天,读者陈女士向本报记者发问:北京的农家院接待户是不是
陈女士说,五一期间,条件好的宾馆、度假村都是四五百块钱一个房间,价钱贵不说,还家家爆满;住农家院一人一天也就几十块钱,倒是便宜了,可是条件也太初级了。 前几年刚开始推出农家院时,大家还图个新鲜,但不能年复一年都是这个老样子吧,能不能开发一些价格适中、比较舒适的“高级农家院”呢? 北京市旅游局公布的五一黄金周报告指出,今年京郊民俗游成为市民黄金周出行的新选择。 最新数据表明,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民俗游共接待游客110.55万人次,总收入7479万余元,其人数占到北京市黄金周郊区旅游人数的13.96%,收入则占到15.94%。 从数字上来看呈上升趋势,但并未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据旅游局人士预测,民俗旅游人数将出现逐年上升趋势。与这些数字相比,民俗游暴露的问题日益严重。 农家院该升级了吗?记者为此进行了多方调查采访。 农家院 不清楚该达到什么标准 面对游客量的日益增加,民俗游接待户们又有哪些想法呢? 密云县民俗游接待户赵付明,1999年开始从事民俗游接待工作,共有8间住房接待游客,首次投资3万元,之后追加到10万余元,每年纯利润3万余元。 赵付明家住在密云水库旁边的黑卧村,赵家在村里的接待水平和收入水平属于中等,每名游客每天平均消费40元左右。 赵先生说:“来我这儿的都是熟客,每个黄金周和旅游旺季的周末都会客满,没有客人觉得接待的不好。目前困难的是,淡季根本没人来住。我们一家对现状很满意,目前不打算扩大或者改善经营。” 五一之前赵先生才开始办理经营民俗游的各种手续,他也并不清楚做民俗游接待户应该达到怎样的标准。 市旅游局 确实存在服务初级化问题 北京市旅游局综合与安全管理处的赵广朝处长指出,现在的民俗村和接待户确实存在产品同质化和服务初级化两大问题。 “在五一长假前,我们组织各区县进行各种明查暗访,规范节日民俗游市场。每人每天平均六七十元的接待费用,确实很难要求它达到正规宾馆的接待标准,但我们也对民俗村、农家院提出了三个基本要求:安全、卫生、让游客心情愉快。” 赵处长说,游客无论是在正规民俗游接待户那里还是野接待户那里遇到问题,都可以向各区县和北京市旅游局投诉。不过,他建议,最好不要入住没有从业资格的农家院。 市农委:民俗游接待门槛低、 审批手续不齐很常见 市农委的工作人员陈先生告诉记者,做民俗接待户的门槛很低,只要是想做民俗接待户,对家里作些改善并获得四部门的批准(工商、卫生局、税务、公安局)就可以开业接待,并且税务部门对民俗游的收入是不收税的。目前合法的市级标准民俗村有70个,民俗接待户5537个,全市11个区县50多个乡镇共有331个民俗村13892个民俗接待户。除去市级标准的之外,其他全部由各区县制定接待标准并且各不相同。除此之外,那些“野民俗接待户”更是难以统计。 陈先生说:“不可能要求民俗接待的水平像酒店那样,一个农家如想做民俗接待户的投资较低,从两三万到10多万元皆可,依据本身住房的建筑改建后便可接待,赚取的几乎是纯利。民俗接待户多散布在郊、山区,管理起来有难度,四证不齐是常见现象。” 最新动态 民俗游新标准即将评审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卫生局将专门出台民俗接待的卫生标准,并将治理其卫生状况,这已列入今年卫生监督的10个重点工作中。 由北京市旅游局牵头制定的北京市民俗旅游发展规划也已经起草完毕,即将进入评审阶段。该规划将把北京市民俗旅游纳入规划范围,对发展方向、接待标准、管理制度甚至污水处理、环境保护等都将进行细化和更高的规定,使民俗旅游行业化,规划预计在今年上半年出台。 读者:很多人没住过 “符合标准”的农家院 本报在北京某论坛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在调查中公布了《北京市郊区民俗旅游接待户评定标准(试行)》的部分条例。结果,所有被调查者表示,都没有入住过符合以上标准的民俗游接待户。 在对民俗游接待户提出的问题中,意见最大的几类问题有:床铺不干净,厕所味道太重,厨房看着不干净,不能洗澡。最希望民俗接待户能达到的要求有:食品卫生,厕所整洁,能够洗澡,配备电视。被调查者同时表示,对于目前民俗游接待中存在的问题,出于对价格和接待人素质的考虑是可以理解的。 链接 京郊民俗游历史 据北京市农业委员会专门研究北京市京郊民俗游的陈奕捷介绍,民俗游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昌平十三陵旅游区首次出现了观光桃园。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郊区自然风光吸引了一批学生和市民自行前来游览、观光。受当时政策的影响,郊区服务业发展缓慢,住宿、餐饮设施十分短缺。有些观光者自行到当地农家借宿、就餐,民俗旅游接待经营应运而生,逐步发展为郊区民俗旅游的主要形式。 1998年北京观光农业工作会议之后,郊区乡村民俗旅游作为观光农业的一种类型,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观自然景、赏民俗情、享田园乐”为主要内容的民俗旅游活动迅速发展。2003年北京市政府制定和实施推进北京郊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221行动计划” ,为支持郊区乡村民俗旅游发展,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市农委、旅游局会同市相关部门,先后制定了乡村民俗旅游评定标准(试行)和扶持政策,大力发展北京民俗旅游。 民俗游接待户标准 1.有专门用于营业的客房,室内配有必备的生活用品(如:暖水瓶、茶杯、毛巾等);防蚊蝇(如纱帘等)设施。客房床单、被罩、枕巾必须做到一客一换,每日定时清理房间。 2.卫生间要设置醒目的标志,坑位、储池分离,使用封闭式或水冲式厕所,同时配备必要的照明设备。 3.厨房独立,干净整洁。制作的饮食要符合卫生防疫部门标准要求,要有自定卫生管理自律制度。储藏、加工、制作食品做到生熟分开,禁止向游客兜售过期变质食品,餐具用后必须消毒。 4.配备独立的洗浴间,住宿期间要有冷热水。配套设施比较健全,喷淋排污通畅。 5.配备电视机及电话。 相关专题:2005年五一黄金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