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访问大陆专题 > 正文

台湾问题专家点评宋楚瑜清华演讲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2日07:52 中国青年报

  点评人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 修春萍

  全国台湾研究会原常务副秘书长 曹治洲

  【演讲关键词】一块招牌,两间店面

  走进清华大学的校园,楚瑜内心有无限的感佩。清华大学在民族的衰败当中立校,在战乱的废墟中再生,以科学和学术来强国雪耻,造就了像胡锦涛先生和许许多多将近300位的副部长等党政要员和文法商、科技精英,持续推动整个中国的改革开放。清华确实是我们共同的骄傲!

  不只是在北京,同样的清华1955年在台湾复校。50多年来,台湾的清华也培养着超过3.5万名精英。他们在台湾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上扮演积极的角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大陆称之为硅谷的新竹科学园区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背景]1955年12月,台“行政院”组建了清华大学研究院委员会,准备复校工作。目前,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共设7个学院、16个系和11个研究所。

  所以,不论是在大陆还是在台湾,清华的学校史正是中华民族否极泰来的成长史,也是和解再生迎头赶上的奋斗史。所以,清华这个学校,我们用16个字来形容:“一块招牌,两间店面,殊途同归,自强不息。”这不正是两岸当前的一个缩影吗?

  [曹治洲点评]清华是这样,但这与实行“一个中国”的原则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不可相提并论,但两制并存,这是和解统一、一国两制政策的主要内容。

  【演讲关键词】历史应该是一面镜子而不是一条绳子

  楚瑜抵达北京的时候讲了一段话,历史应该是一面镜子,而不是一条绳子。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作为,看到前人的教训,提醒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绳子是一种纠缠,让过去的冤孽影响到现代人理性的思考,两岸的历史和未来千丝万缕、千头万绪,包括在座的所有的台湾和大陆的同胞们跟相关的政治人物能有更大的智慧,让中国人共同处理自己中国人的问题。

  [曹治洲点评]“一国两制”的本身就是要做到“求同存异”的空间,而且,历史的旧账可以不记,但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应该铭记和吸取。

  【演讲关键词】中国崛起与均富社会

  一个全球必须面对的必然趋势,那就是中国的崛起。就在两天之前的5月9日,美国《新闻周刊》以“中国的世纪”来做封面的报道。……全世界都在等待东方这条巨龙能够腾云而起,但两岸的中国人,我们准备好了吗?这就是我们要谈话的一个主题。

  现在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繁荣、富足的时候,也是中国人摆脱百年屈辱最关键的时刻,因此,两岸真正的敌人不是兄弟彼此,而是束缚了中国数百年的落后和贫穷,让中国人挣脱落后和贫穷成为一个均富的社会,这才是海峡两岸共同追求的目标。事实上,50年以前,台湾就认清了贫穷才是发展最根本的障碍,分配不均才是让国民党政府撤退到台湾的主要原因,因此开始励精图治发展经济,创造了台湾经济的奇迹。

  创造台湾经济奇迹的经验是同时维持“一高两低”,就是“一高”,持续的高经济成长;“两低”,就是低通货膨胀、低失业率。同时,要维持稳定的物价水准和充分的就业,最后政府通过税制和教育让穷人有翻身的机会,力求维持较均衡的所得分配,整个的社会和经济不但要使一部分人能够富起来,更要让所有的家庭都能够富起来,这就是均富。

  台湾经济奇迹真正的意义不是在于富,而是在于均富。

  [背景]台湾经济状况

  台湾经济在过去30年内年均增长率达到8%,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三,其电子工业对世界经济举足轻重。在2001年开始的全球经济放缓的趋势影响下,台湾经济遭受重挫,财政盈余转为财政赤字,出现了自1947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但随着全球经济的回温,台湾经济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逐渐缓慢恢复增长。

  【演讲关键词】不要把台湾意识跟“台独”画上等号

  前几天,楚瑜到南京,在夫子庙前面有一位老先生穿过重重的警戒跑到我们团员面前,说了一句话,他说:“宋先生,我们不要打仗。”我们要让两岸成为共同的市场、共同繁荣的市场,不需要打仗,一个和平稳定的中国,是符合世界全球大家共同利益的事情。

  趋势大家都知道,但是有一条政治的“黑水沟”横在海峡两岸之间,使得双方的交流不能这样顺畅,我们必须从历史来了解这条“黑水沟”的形成,才能搭起和解和合作的桥梁。

  在历史上,台湾常常被视为“化外之地”(历史上,中国封建统治集团把四周未开化、半开化地区称为“化外之地”———编者注),许多福建、广东的人民为了生存冒险来到台湾,那种艰难的过程一般人很难想像。

  这些先辈们能够历经风霜落根台湾,就形成了台湾特有的“台湾意识”,这种台湾意识又经过政治的强化。

  甲午海战以后,台湾就像一个家道中落而被卖出去的养女,一个不争气的朝廷把台湾割让给日本,日本人则把台湾当作殖民地50年。1949年,国民党的部队和家属几百万人撤退到台湾,楚瑜跟随父亲就在这个时候登上了这块土地,我们在这块土地上落地生根,努力打拼,自己才深深体会出来“千万个人去无人转,自生自死谁知难”的那个含义,那种既怀念原乡,又扎根于现在家庭的一种心境———两边都是我们的家,一边有我们的祖先,一边有我们的子孙,没有人会要去争取一边的认同而去放弃另外一边。各位大陆的乡亲,您慢慢去体会。

  [修春萍点评]这种心境,本不应该是矛盾的,但在台湾,对相当多的人来说,却因被迫要在两者之间进行取舍,而陷于一种痛苦的心灵挣扎。近十几年来,李登辉等台湾少数政治人物,为达到“台独”的目的,竭力想切断两岸间的血脉联系,大搞“去中国化”。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调动各种行政资源,动辄给要求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的人扣上所谓“不爱台”甚至“卖台”的帽子,以言语的暴力控制话语权,借此毒化岛内的社会舆论氛围,打压主张发展两岸关系的台湾各界人士。在这种氛围下,台湾族群、社会均被撕裂,民众承受的心灵痛苦可想而知。

  然而,不论少数“台独”分子怎样费尽心力,两岸间的血脉、历史和文化的根源与联系却是割不断的。宋先生此言道出了“台独”分子的无奈所在。

  请各位同学、大陆的乡亲不要把台湾意识跟“台独”画上等号。

  台湾意识是在长期的历史脉络中自然形成的一种认同台湾人跟地的一种情感,“台独”是要把台湾与中国大陆彻底割裂的一种企图。不可否认,台湾意识曾经被“台独”所操纵,但是这种“政治挂帅”的手法反而混淆了台湾真正的心声。例如为了“台独”而认同日本人,不仅扭曲了历史,也否定了台湾人,这是一小部分人狭隘的个人经验,既丢了根,又抛了本,所以是根本不对。

  [修春萍点评]宋楚瑜在这里特别将“台湾意识”和“台独”予以明确的区分,从而也将绝大多数爱乡爱土的台湾民众与少数“台独”分子区分开来。“台独”分子在台湾从来就是少数,但他们为了混淆视听,却故意将“台独”与“台湾意识”混为一谈,以此来绑架民意,进而达到为“台独”壮声势的目的。

  宋楚瑜此言,“台湾意识”不是“台独”,不光是对大陆民众的剖白,也是对岛内“台独”势力协迫民意的特别否定。

  实际上,对于台湾同胞爱乡爱土的台湾意识,大陆人民从来就是予以理解与尊重的,也未将其与“台独”画上等号。胡锦涛总书记日前提出的“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不仅体现了大陆方面对台湾人民的理解,也表明了大陆人民对台湾同胞的信任。

  【演讲关键词】找出两岸的最大公约数

  简单地讲,两岸的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既不是喊话,也不是武器,而是双方的政治精英不愿意见到人民生灵涂炭,不愿意让过去两岸分别在几十年当中努力的成果毁于一旦,那一颗仁民爱物之心以及对中华民族未来共同的企盼,两岸只有把人民的幸福放在第一位,才能倾全力找出可以接受的可行方案。用一句我们清华这些学科学的、数学的术语来说,就是找出双方的最大公约数,我相信我们有智慧找出两岸的最大公约数。

  [修春萍点评]两岸之间的最大公约数是什么?其实答案并不难找。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两岸关系之所以出现较大发展,就是因为找出了双方都能接受的“九二共识”。

  九二共识的核心是一个中国,在这个最大的公约数下,还有两岸和平、携手合作以及共同发展等众多公约数。要推动两岸关系发展,首先就要找出两岸最大的公约数,有了这个政治基础,双方就可以建立互信,进而展开协商,进行合作,当双方的公约数不断增大,两岸就会越走越近,实现双赢,从而共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

  【演讲关键词】行胜于言

  最后,楚瑜愿用八个字来形容楚瑜今天的心情,那就是丰碑无语,行胜于言。那个丰硕的很大的碑上面不一定要刻任何的字,而在清华的校园里面,大家都看到的,就是在日晷上面刻的四个字,行胜于言。这不但是清华人的信念,也是所有中国人应该奉行的一个价值,它更是两岸双方在未来检视对方诚意和善意的基础。事实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所以宋楚瑜要套用美国过去一位总统肯尼迪所说的一句话,不要光看我在大陆说了什么,要看我们在台湾做了什么。

  [修春萍点评]这应该说是宋楚瑜代表亲民党向两岸人民作出了一个郑重的承诺,两岸中国人都会期待宋楚瑜及其亲民党未来在反对“台独”、推动两岸和平发展方面会有更加积极的作为。 (专家观点由实习生刘伟整理背景资料由边集整理)

  相关专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访问大陆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第48届世乒赛
二战回顾系列专题
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海战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新浪狮篮球队回访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