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中国五月论坛专题 > 正文

石齐平:台湾问题与中国崛起(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8日11:41 中国新闻周刊
石齐平:台湾问题与中国崛起(图)

石齐平-前台湾海基会副秘书长、台湾东吴大学教授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提要】长期来看,台湾地区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是中美日三国利益冲突的焦点。台独势力,台湾民意,美日等国际势力的是影响台湾立场的主要因素,其中台湾的民意是关键。大陆应该从“力”、“利”、“理”、“礼”四个方面考虑对台策略,积极培养台湾人对“中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大陆的发展和崛起是影响台湾民意最重要的因素,同时台湾问题的解决也关系到中国在21世纪的和平崛起。

  石齐平:首先,非常感谢《中国新闻周刊》组织了这样一个论坛,让我有机会跟各位,就大家共同关心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做一次交流和切磋。

  第二,我觉得今天这个主题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主题。刚才总编辑也提到,今天本可以围绕“连宋大陆行”做一些题目。但是今天的这个题目更具有战略性,更具有前瞻性。以下是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特别希望在座的各位能给予一些指教。

  就“两岸未来及其影响因素”,我分下面几个部分来谈。

  第一部分 两岸关系长期和短期的形势

  对两岸关系进行短期和长期的观察和理解,会得到迥然不同的看法或结论。

  就短期来讲,我觉得无论从北京的角度,华盛顿的角度,乃至于从日本和其他方面的角度,大概都可以获得一个很清晰的结论,那就是大家都希望在这个地区维持现状,而不希望有太大的变数或者变动。这样的形势当然都符合各方面的利益。对中国大陆来讲,希望能够争取一个和平发展和崛起的宝贵机会,也不希望这个地方分散掉整体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美国也因为全球战略的形势,也无暇顾及台湾问题。日本也是这个状况。从各个角度都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共同的解,我们叫做均衡解。这就是暂时维持现状。

  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最近一系列发展的形势,确实是符合这样一个判断的。特别是大陆《反分裂国家法》出台以后,美国和日本在这个问题上基本上没有太多强烈的反对。大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应该是非常接近的。

  但是从短期转向长期就不是那么乐观了。长期看台湾的形势,两岸问题存在着一种结构性的矛盾,或者说是利益上的一种结构性矛盾。这种利益的结构性矛盾,其最主要的原因,跟中国的快速崛起有密切的关系。

  我们不妨看看美国是怎么看待中国的崛起的。中国的崛起,一方面会带给美国更多商业上经济上的利益,但是也无可避免地会冲击到美国在东亚地区,尤其是在日本和台湾这两个地区的根本利益。同时中国的崛起,也会逐渐扩大它在东亚和亚洲地区的影响力,势必也会和美国处在一种竞争的地位,美国对这种形势是非常警惕的。

  对日本而言,台湾具有非常敏感的战略上的利益意义,包括东海的油气田的利益,钓鱼岛的利益,直接间接都和台湾有关。日本大概一半的资源是通过台湾的西部和北部的海域运输的。如果台湾和大陆逐渐融合,甚至有一天能够统一的话,对日本来讲这将是一个难以想象的梦魇。

  从中国来讲,一个崛起的中国,当然不可能继续容忍台湾受制度于别国的势力。

  长期观察,我们发现这个地区的矛盾是结构性的。所谓结构性就是不太容易取得妥协和调和。必须认识到,中美日三个国家的结构性的矛盾,是高度集中在台湾以及周边地区的。而且,这个矛盾的能量还在与时俱进当中。因此中国要好好把握好有利于达到暂时维持现状的一个均衡的好的形势,尽可能促成一种阶段性的台海的稳定框架。“胡连会”,以及“胡宋会”都有朝这个方向发展的趋势。至于将来会不会有“胡扁会”,有待观察。

  国际间也有人提出来“中程协议”的构想和概念,我觉得也是符合大的方向的。其结论中的第二条,也就是说短期间我们要争取一个阶段性的台海稳定的框架,与此同时,尽最大的努力以和平的方式,以非武力的手段避免美国和日本对中国台湾问题的反制。我认为,面对长期我们刚才提到的三国在这个地区存在的尖锐的利益矛盾,中国必须要争取一个最短的时间,在这个利益矛盾没有表面化、冲突化之前,用一个和平化的手段把台湾的问题彻底解决,简单说就是希望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根本拔除掉美国、日本对中国在这个地方产生矛盾的隐患。

  第二部分 影响台湾立场的关键因素

  影响台湾过去以及现在甚至未来,在两岸问题上的立场的因素,几十年来随着时间的变化有所变化。在两蒋的时期,也就是1949年之后,台湾之所以选择和中国大陆采取对恃或者敌对状态,基本是国共的恩怨加上两岸的意识形态的差异。当然我们不排除美国的力量也起了一定的作用。随着时间推移到后两蒋时期,一些因素在逐渐淡化了,比方意识形态。国共的恩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有所淡化了。这个时候外部因素的影响开始明显化,特别是美国和日本力量的影响是越来越清晰了。到了更晚些时候,就是李登辉后期到陈水扁这个时代,我们发现到影响台湾面对两岸形势基本立场和态度的,更多的是台湾内部社会的观念或者偏好的选择。这个时候台湾已经走出所谓威权的时代。台湾的民意变成更重要的因素了。

  所以总结来讲,影响到台湾在两岸问题上采取什么样的立场或者政策的,主要是三股力量互相之间的作用。第一个就是台独势力,第二个是台湾的民意,第三个是美国或者外在的势力。最后决定台湾最终在两岸问题上选择的立场和政策的,在这三个互相作用的力量中,关键中的关键,而且随着时间的发展会越来越具有关键性的因素,应该是台湾的民意。

  第三部分 影响台湾民意的因素

  究竟有哪些重要的因素影响台湾民意的趋向?我觉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看待,第一个叫做两岸互动的效应,就是说,从台湾老百姓的角度来看一下,他们的一些价值和利益,怎样受到两岸之间互动的影响?他们自己在评估这些影响时,所做出来的判断会影响到他们在两岸问题上的态度和思维;第二部分,是长期看,我认为会影响到台湾老百姓看法和趋向的因素,这个因素现在还不太明显,但是随着时间会越来越明显。这就是大陆效应,也就是大陆发展或者改革所产生和释放出来的影响。我首先先谈第一部分,两岸互动效应。

  两岸互动效应对台湾民意的影响

  台湾老百姓看两岸问题,他们所关心的,第一个肯定是安全问题。涉及到两岸之间会不会爆发战争,战争对他们自己的生命、财产乃至于发展机会产生什么影响。第二个关心的就是他们发展的空间,就企业来讲就是投资或者是营业,就个人来讲就是工作和就业等等。第三个方面,是一般比较容易忽略掉的,台湾老百姓还有一种尊严的感觉。第四个,我们再深入一点,会看到台湾老百姓的思考,也跟他们的心理状态有很大关系,心理因素是长期以来各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台湾的民意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一体两面的现象,就是一方面自大,二方面自卑。我认为主要是这四个因素在影响着他们的选择。

  在我的过去的一些言论和文章里,我曾经提出一个看法,就是大陆对台湾问题的处理有四个字可以概括,念起来正好是一个音。第一个字是力,第二个是利,主要是指经济和社会的优惠,过去长期以来是比较偏重在这两个手段的操作。这两个手段是有作用,而且还蛮大的。它们可以影响台湾老百姓不敢往哪方面走,但台湾老百姓心里会不服气。我认为大陆方面可以更多地兼顾到的另外两个字,一个是“理”,另一个是“礼”。这四个字正好跟我刚才讲的台湾老百姓关心的四个面有某种巧合的关联。比方安全的角度讲,今天大陆方面采取的一个手段,就是反分裂国家法,这个表面上看是一种军事力量的震慑,另一方面台湾老百姓也可以慢慢理解,只要不碰这个底线就是一种安全感觉。至于“利”,从这次胡锦涛跟连战和宋楚瑜见面的时候释放出来,相当明显,也不必详细说了。

  至于“理”。两岸在92年的时候形成了“一中各表”的认识,这个认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后来这个认识逐渐模糊甚至被弃用,这在好多地方都有体现,这次胡连会和胡宋会的联合公报也有这种痕迹。所以我觉得”理”这个方面还是值得多加发挥。

  最后一个是礼。我刚才提到,台湾老百姓的今天面对一个越来越强大的中国大陆,实际上是存在非常复杂的心理.一方面是非常自大,二方面非常自卑。今天大陆方面在两岸互动的时候能很细心地注意到两岸的平等性,或者“连宋大陆行”采用了偏高规格的接待,其实对台湾的民意影响是正面的。这和“自大又自卑”的心理有关联。连宋大陆行回去以后,台湾民意上有比较多正面的反应,对连战和宋楚瑜大陆行更多采取了支持或者满意的评价。他们为什么有这种满意或者说为什么比较支持,都和我前面的四个字相当密切的关系,当台湾民众看到连战在大陆,大陆的总书记如此以礼相待,这肯定会赢得很高的评价,农产品方面也有好的评价,大熊猫也有。

  如果仔细解析,用数量化的方式分析台湾民意的表现,就可以看到这两个字所起到的作用。

  大陆效应对台湾民意的影响

  第二个方面,长期来看大陆的发展趋势,在台湾当然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第一个层次,在三十年前,当时我在台湾念书的时候,整个台湾社会是往东看的,往太平洋的另一岸看。但是现在形势在斗转星移,今天台湾和大陆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因此大陆将来的发展无可避免会影响到甚至决定台湾在两岸问题上的态度和立场。从两岸现有的形势角度看,我们可以大胆估计台湾和大陆,经济与社会的差距,从过去的比较大逐渐缩小,将来有一天可能会持平,甚至于沿海地区在经济各方面的发展超过台湾,各位试想这会对台湾人民产生一种什么样复杂的冲击呢?我想更多的是羡慕。

  第二个层次,中国大陆不管在经济上还有社会和政治上,政府的管理上,在社会治安、秩序和环保生态上,如果一天比一天进步得更快,那也会使得台湾老百姓不再陷入置疑,而可能产生另外一种情愫,就是尊敬。作为一个身处台湾的中国人,过去认为大陆方面发展的情况比不上台湾,但是有一天这个形势开始转变,台湾民众会佩服的。

  第三个层面,对台湾的政策我们有一个重要的战略要抓住,就是我们不能够让台湾老百姓只是嘴巴上讲我是中国人,或者是台湾跟大陆同属于一个中国,而是要从他心里面去讲出来,我是中国人,我本来就是中国,中国未来的发展跟我是荣辱与共的,跟我是休戚相关的。我们要把台湾老百姓过去曾经有过的,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感觉找回来。就是要让台湾人更多地参与中国大陆,从这个角度来讲,台商的投资就是一种参与,我要讲的层次要比这个高,也就是中国大陆在未来的发展的方面,其实都可以考虑欢迎台湾各行各业的人参与。我再举一个例子,就拿我们眼前的新闻话题,为什么国民党这次到大陆来,会受到大陆人民非常高的、热烈的欢迎?当然很清楚的一点是,这跟过去的历史沉淀因素有关系。两岸的问题,如果大陆有一天让台湾的中国人从刚才我所讲的安全发展、尊严和心理的状况出发,慢慢地争取到他们的民心,再从后来下面大陆更快速的现代化的发展来吸引他更多的羡慕或者是尊敬,或者是一种参与的话,我想台湾老百姓要怎么民心向背,这根本就不是问题了。台湾人民大多数往这个方向转了,台湾人会选出什么执政党,我想这个答案就已经很清楚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是美国和日本想在台湾问题和两岸问题上做一些干预,或者做一些手脚,恐怕空间也是相对比较小的。

  第四部分 台湾问题与中国崛起的关系

  最后谈谈怎么看台湾问题与中国新世纪的和平发展与崛起的关系。

  以前国共关系的发展,叫做“内部矛盾”,等到“国共过程”结束以后,到李登辉和陈水扁这个时间阶段,我们就不好再用“内部矛盾”形容了,因为这涉及到中国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统一的问题,这个矛盾叫“统独矛盾”。可是我要指出的是,今天我们看台湾问题,放在整个大中国(地域层面),21世纪(时间层面)的角度看,我觉得不仅是一个统独矛盾。因为“统独矛盾”的说法就像下围棋,你今天统一了,就是“统”把“独”这个子吃掉了。现实并不仅是这样的。今天台湾问题解决得妥善与否?能不能好好处理?其实影响到21世纪中国崛起的契机能不能好好把握。

  考虑到中国21世纪的发展大的机遇问题,也就必须要把台湾的战略高度拉到这么一个高度,这个高度肯定要比过去我们所处理的高度要高得多,然后我们才完全能够明白或者是认为,面对这个问题必须要调动所有可以调动的资源,通过所有可以利用的手段争取所有可以争取到的结果,达到一个最高的目的。

  整个国际,包括两岸,东亚地区,美国,欧洲,大家长期以来看台湾和大陆的问题,关注这个问题,是主要从两岸之间的分裂角度来关心的。特别是最近十几年,当台独势力想把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种种意图分裂的行为所带来的巨大震动使得所有周边地区,包括东南亚和美国,都不敢忽视。1995年到96年的海峡危机,1999年“两国论”的风波,在国际间造成的震撼就是从这个角度理解的。现在我觉得国际对两岸问题的关注,也许进入到另外一个新的阶段。分裂当然仍还是国际所关注的,但目前为止,中国已经把“分裂的危机”有效地控制了,特别是反分裂国家法出台以后。

  现在,可能会出现一个新的时代,就是融合台湾和中国大陆。过去我们很少认真思考这种可能性,但是现在,我们开始有必要去思考两岸之间融合的可能性了。当我们开始思考这个可能性的时候,全世界包括美国和日本这些国家,忽然发现融合所能释放出来的能量绝不亚于分裂造成的政治能量,甚至有过之。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绝对不会不干预,因为这对他们的利益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所以从中国的角度来讲,怎么预见这个趋势的发展,而未雨绸缪采取一些最有智慧的手段,能够把这个趋势能够实现,能避免刚才我所讲的那些外力的干预?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必须把所有的力量,都放在台湾的老百姓的身上。于是我们看到,我们现在看到大陆方面的一些方向和政策,我觉得基本上我能够赞同,而且很高兴地感到都是在朝这个方向在走。

  大陆对台政策的基本思路

  我曾经在几个月以前在台湾的《商业周刊》写过一篇短文,当时写的时候还没有这么大自信,现在想想还是很对的。我说我们研究关心台湾问题这十几年都是悲观的,从来没有想到现在会有乐观的感觉,我们看到大陆最近有积极主动的做法,基本思路是非常对的。这些思路包括“从在野党到执政党”,“从人民到政府”,从“大陆的台胞到两岸之间来往的台湾人民再到台湾内部的老百姓”,“从两岸互动的效应到大陆的改革效应”。今天在思考大陆改革的时候,很少思考改革对台湾造成的影响,将来这部分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最后是争取民意。争取民意是对的,我觉得今天就要开始。从争取老百姓的民意到认真培养台湾下一代台湾的意见领袖,或者台湾的政治人物,都应该认真思考了。

  以上是我对于台湾未来及其影响因素的一个粗浅的看法,请各位多加指教,谢谢大家。

  彭伟祥:谢谢石先生精采的发言,石先生的发言告诉我们应该对两岸关系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未来的路还很长。下面我们请俞可平先生发言。

  相关专题:新闻中国五月论坛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2005财富全球论坛
七部门稳定房价新政
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苏迪曼杯羽球赛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