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青年参考专题 > 正文

20世纪契约式爱情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8日17:28 青年参考

  ( 人与人的关系需要不断地加以创造发展,没有一种人际关系的形式是不可改变的,也没有一种人际关系的形式 是不可能创造出来的。)

  马策

  《波伏娃》并不是单纯的波伏娃传记,而是无法绕开萨特的波伏娃与萨特的共同传记
。他们的爱情、文学、人生在书 中交叉穿插、平行展开。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波伏娃与萨特的“契约式爱情”——他们是一对超越婚姻约束的自由情侣。

  1929年,波伏娃和萨特同时参加法国哲学教师资格考试,口试成绩萨特第一名,波伏娃第二名。这次考试首次将 他们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从此以后,他们的名字再也没有被世人分开谈论过。萨特一直把波伏娃视为智力水准上最理想的对话 者,他们是一个共同的精神复合体。萨特的成名作存在主义小说《恶心》和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都是献给波伏娃的。

  波伏娃和萨特还是一对没有婚姻的终身伴侣,他们是契约式婚姻的实践者。也是1929年的事,波伏娃20岁,萨 特23岁。某个午后,他们一起看完电影,萨特对波伏娃说道:“我们签个为期两年的协议吧。”契约式婚姻宣告诞生。萨特 解释说,两人不必结婚,但又是亲密的生活伴侣,真诚相爱的同时,各自保持着爱情的独立自由。不久,他们又达成了另一个 协议,“双方不应互相欺骗,而且不应互相隐瞒”。即是说他们彼此的“偶然爱情”都应该毫无保留地告知对方,双方都有爱 其他异性的权利。这两个协议,他们竟然执行了一辈子。

  萨特不赞成结婚,主张两性关系的多伴侣化,反对婚姻的静止性,多方接纳来自异性的诱惑。他希望与波伏娃共同建 设一种自由、平等、相互信任、相互给予的超越传统的爱情关系。萨特曾经跟波伏娃说过,“我们之间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 。但是,如果我们能同时体验一下其他意外的风流韵事,那也是件乐事。”波伏娃说道,“我们两人的观点一致”。波伏娃还 说过,“我们毫不怀疑地根据自己的意志行事,自由是我们惟一遵循的原则。”

  所以,波伏娃的女学生(也是她的同性恋人)就有可能成为萨特的情人。她的自传性小说《女宾》,演绎的就是两个 女人和一个男人的性爱生活,波伏娃称之为“三重奏”。三人平等相处,共享性爱之乐,彼此互不妨碍,但也不拒绝三人同居 。萨特还为这个女生萌发了写剧本的想法,结果是,他的第一部剧本《苍蝇》就是由这位女生担任主角的。演出大告成功,女 生一举成名,萨特也由此进入戏剧创作领域。同样的,萨特的男学生也可能成为波伏娃的情人。事实正是这样。关键是,这种 向外扩张的爱情关系在他们之间都是公开进行的。尽管也有因情而生发的各种摩擦,但他们大致相信:人与人的关系需要不断 地加以创造发展,没有一种人际关系的形式是不可改变的,也没有一种人际关系的形式是不可能创造出来的。

  波伏娃和萨特一直租住在巴黎的旅店里,但并不同房居住,一个住楼下,一个住楼上。生活也是有分有合的,既有在 一起的时间,更有属于自己的空间,但就是没有长期同居过。而且一生都是这样度过的。后来各自买了房子更是各住一处,只 不过相距很近。可他们的爱情关系处理得很好,50年的相处只有一晚在不和中分手。“永别的仪式”,是他们平时分开独居 时说的玩笑话,但最后却成了波伏娃在萨特死后写的书名——这部书回忆了他们最后十年在一起的生活,是波伏娃在自己生命 无多的日子里,向先她而去的萨特的最后告别。

  可是,可是呢,他们之间的性关系其实很早就停止了。1939年底,波伏娃去军营探望萨特时,他们进行了最后的 、本来就很稀少的性爱交往。后来,波伏娃跟他的美国情人(她可是戴着他赠送的戒指进入坟墓的)谈起过她跟萨特的性关系 :“他是和我第一个上床的男人,在此前从没人吻过我。我们长时间地在一起,我已告诉了你我心中有了他,但是这更多的是 一种深深的友谊而不是爱。爱情不太成功,主要是因为他对性生活不放在心上。他在任何地方都是个热情、活泼的人,惟独在 床上不是。我虽没经验,但很快就觉察到了,逐渐地觉得继续同床没什么意思,甚至是猥亵的。经过八年十年的不成功后,我 们放弃了这种关系。”可见,是友情和柏拉图式的激情维持着他们的爱情。

  友情、爱情、性爱(并且是各种各样的、复杂交错的)——萨特和波伏娃彼此发明、相互诠释着男女之间的情感教育 。在他们的情感教育课堂上,有的是坦荡、诚实、宽容,却并不存在普遍的猜忌、嫉妒或背叛。他们重绘了古老的人类爱情图 谱,探测出人际关系的新边疆。是的,是自由,自由才是他们契约式爱情至高无上的境界。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大肆张扬 “人是自由的”、“自由是一个人对他的存在的选择”、“存在就是合理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等存在主义基本 观念。而波伏娃的《第二性》,则以“女人不是先天生就的,女人是后天形成的”作为其女权主义的基石,目的也是为普天下 女人争取命运的自由。他们以自由为旗的契约式爱情,有着常人并不具备的知识、智慧和人性、人格的力量。

  1980年4月15日,萨特逝世,法国政府为其举行国葬。1986年4月14日,波伏娃逝世,法国政府同样为 其举行国葬。这个世界上少了萨特和波伏娃,少了一对惊世骇俗的自由情侣,但似乎并不就多了一份寂寞。法国不愧是一个“ 自由、平等、博爱”和浪漫的国家,就在萨特和波伏娃协议契约式婚姻70年后的1999年,这个国家通过了一项“亚婚姻 ”立法:男女只需正式办理契约合同而不用办理结婚手续,即可以成为契约式生活伴侣。据说,今天法国已有数万对这样的亚 婚姻生活伴侣。这种介于婚姻与同居间的新型爱情关系,真可谓是萨特和波伏娃当年的契约式爱情的回声。

  《波伏娃》,李亚凡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24元

  相关专题:青年参考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2005财富全球论坛
七部门稳定房价新政
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苏迪曼杯羽球赛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