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台《联合报》前总编辑:台湾主流民意不是台独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7日15:48 国际先驱导报 | ||||||||
“扩大交流的范围就是保障双方关系稳定的最好方式” “只有跟着台湾的节奏走,大陆的声音才能入岛入心”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赵丹平报道 近来,两岸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由于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局面,“台独”分裂势力和分裂活动受到了一定遏制;另一方面,大陆还要继续
什么是台湾民意的真实反映? 《国际先驱导报》:自去年以来,台湾出现好几场游行,这些游行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台湾的民意? 项国宁:很难准确地讲是100%还是20%地反映了民意,不过这些游行的议题是受到蛮多人关切的。 问:游行人数的多少与反映民意的程度有关吗? 答:会有一些关系。游行者有些是被发动来的,反正有车马费拿,有游览车坐,有便当吃,我就来台北郊游一次。但在组织动员的过程中,也并不完全是有钱就能拉来人。各地的组织者愿意响应、愿意付出资源,还是因为感到他的付出值得,是可以得到回馈,将来可以化为选民的支持,他才会愿意做。而且游行者自己也要付出时间,这不是花钱就能买得到的。同时,游行人数的多少也要看议题的刺激性、正当性和时效性。所以“3·19”的3万人和“3·26”的27万人并不能准确地反映这两个游行议题吸引选民的程度。 问:媒体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台湾的民意? 答:台湾只有2300万人,但24小时连续播放的新闻台有6家,密度非常高。而美国2亿多人,24小时新闻台只有CNN和福克斯两家。如果光看电视画面,好像台湾人整天什么事都不做了,一天到晚游行。其实新闻台这样播是因为游行的画面比较有效果,因为电视非常重要的特质就是强调画面效果。但游行这件事本身在当天全部新闻的比例中并没占那么大。相比较而言,平面媒体比较正常。平面媒体相对电子媒体而言不那么哗众取宠。 问:在涉及两岸关系的报道中,一般媒体是否有预设立场? 答:预设立场是相对的概念,我们看别人,觉得别人有预设立场,别人看我们也会认为我们有预设立场,所以《联合报》才被贴上“红色标签”,说我们是“统派媒体”。但我们每次回头去看我们的报道,我们究竟哪里“统派”了?可别人认为:你非“独”即“统”,你不走我的“台独”路线,就一定是“统派媒体”。我们的客观和中立,在统独光谱上就被划归为“统派” 如何让台湾民众了解大陆政策? 问:台湾普通民众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大陆的消息? 答:看电视、看报纸是重要的资讯来源,现在到大陆的人也很多,上网也很方便,资讯是很多元的,不是只被一两家媒体所垄断。 问:大陆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之后,台湾媒体对此有很多报道,但为什么好像许多台湾民众对《反分裂国家法》并不了解? 答:多元的解读是一回事,选择性地理解是另一回事。很多人说台湾人争得的是自由选择权,他们觉得就算我选择统一,也是我自己选择的,不是人家要我这样选择;如果你剥夺了我的自由选择权,那我就不爽。这未必一定牵涉统独立场。台湾有一些知识分子,平时未必都是绿营的,但在反分裂法问题上,他有一些既定的立场,也是基于这一点。 问:如何让更多的台湾民众了解大陆的政策和善意? 答:简单讲,应该鼓励交流,增加交流的机会,在交流中体现善意,让更多的台湾人感受到交流对两岸有好处,而非有压力。现在长三角地区有四五十万台湾人,如果增加到百万人,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象?如果文化和经贸的交流成长一倍以上,台湾还有可能独立吗?长远来看,扩大交流的范围就是保障双方关系稳定的最好方式。 问:现在两岸间的交流比10年前明显增多了,但台湾统独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对大陆的敌意好像反倒增加了,这是为什么? 答:政治面与实质面之间是有差别的。到了选举的时候,政治方面的运作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但真正到了关键时候,制衡的因素太多了,经济的因素,国际的因素……大部分人还是知道该怎么走。在现实中台湾人也知道两岸关系是怎么回事,但主观上他还是希望这个结果是我自己选的,而不是你让他选的。现在两岸经济的情况、交流的情况这个现状,大家都看得很清楚,台湾社会的主流不是在“独”的那条线上。 其实现在该紧张的是台湾而不是大陆,因为时间不站在台湾这一边,像许文龙,到最后不还是要发表这样一个退休感言吗?对大陆来说,放大脚步开放可能不算什么,但对台湾的影响就会非常大。总的来说,只有跟着台湾的节奏走,大陆的声音才能入岛入心。 相关专题:国际先驱导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