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6天5夜穿越罗布泊之六:罗布泊湖心立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30日14:10 郑州晚报

  6天5夜穿越罗布泊之六:罗布泊湖心立碑

  核心提示:2005年5月8日,从罗布泊洛瓦寨到湖心的道路全部是盐碱壳,走在上面车子就像跳舞,一不小心,车胎还会被扎烂,36公里的路程走了4个多小时,由于救援北京来的
游客,采访团的油料也出现了紧张,一部分人需要去突击购置油料,在心理上对队员也是一种极大的考验。但5月8日,也是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到达湖心后,采访团立下了"愿春天降临罗布泊"的纪念碑。

  站在罗布泊湖心的盐壳地,举目四望,茫茫一片,灰褐色的地表死气沉沉。在脆薄、翘起的硬壳上行走,步履漂浮,犹如到达了月球表面,有一种强烈的不踏实之感。人们到了湖心常常有一种进入绝望之地的感觉:死寂广袤,大声呼喊也无济于事。

  凌晨悄悄开车去加油

  5月7日下午,在一些车辆加完油后,给养车上的雷师傅就悄悄地找到采访团的领队,报告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汽油只剩下一桶了。

  采访团领队怕油料不足的消息传扬出去,会给一些队员带来一些不安情绪和一些不必要的混乱,便决定严密封锁这一消息,然后召集核心人员,商议解决办法。

  副领队小龙已经有3次穿越罗布泊的经验,他说,2002年时,在罗布泊内设立了一个罗布泊镇,那里或许有油。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秘密会议讨论,决定5月8日一早,一号车带着给养车和被救车辆赶往罗布泊镇取油,对其他采访团成员的说法是先去前面探路了。

  5月8日凌晨5时,还在黑暗中,采访团总领队石大东、副领队龙哥和本报三名记者以及相关人员就从梦中醒来,消消的前往罗布泊镇。

  36公里走了四个多小时

  从宿营地洛瓦寨出发,下到湖底,是一望无际的盐碱地,干燥的盐碱壳非常坚硬,掀起一块,可以看到晶莹剔透的盐粒结晶在阳光下闪光,用一块砸向另一块,发出如石块撞击的声音。

  盐碱壳棱角还特别地分明,到处是沟沟坎坎,车子走在上面,在地面上不停地跳动,人也像筛子里的沙子一样在车里荡来荡去,车后厢里的物品因为颠簸,也在不停地敲打着车顶。如果司机稍不注意,车子的轮胎还有被划破和车底盘被刮伤的危险。因此车子走的很慢,时速只有六七公里,36公里的路程走了4个多小时。不少司机都说,这是他们走过的最难走的路。

  卡车车厢上的颠簸生活

  由于前去购油的车辆只有一号越野车,本报的三名记者只好爬上卡车车厢。车厢内装着十余只大油桶和矿泉水、方便面等。三个人只好分坐在三只大油桶上,道路颠簸的厉害,根本无法坐稳,一会儿整个身子被抛向半空,落下来落到油桶的边缘上,咯的骨头生疼,全身的骨头也像散了架一样;一会儿又把整个人抛向一边,他们只有抓紧绳索,稍不注意就有被抛下车的危险。

  本报摄影记者贾俊生在经过了100多公里的颠簸后,快到湖心时,实在忍受不住,便从车上下来,步行了数公里,晚上睡觉时,他已被颠簸的全身酸痛,无法弯腰,翻一个身都很困难。从那以后,排便也不再通畅,后来又引起了痔疮,直到现在还在忍受着痔疮的折磨。

  怕车迷路纸条传信息

  在整个采访团中,熟悉路况的只有副领队龙哥和向导彭戈侠,但为了尽快找到油料,两人都于凌晨赶往去罗布泊镇,留在大部队中的人员和车辆就很容易迷路。

  当突击找油的小分队,走过36公里的极度颠簸的道路后,是一个十字路口。因为整个团队只有一部卫星电话,其他通讯设备又无法使用,突击找油小分队害怕大部队继续前行迷路,就用圆珠笔把"前面路况复杂,请在此等候"几个字写在一张小纸条上,然后又把纸条塞进一矿泉水瓶中,放在路的中间,为了引起后来车辆的注意,还找来一个小红布条,缠在一个小铁棍上,把小铁棍立在矿泉水瓶旁边,并搬来盐碱壳把整条道路堵了个严严实实。

  后来问起大部队的一些司机,他们说,他们来到这个十字路口,看到路被堵死,就一下子明白了小分队的意思。

  部分队员开始恐慌

  5月8日,购油小分队悄悄离开大部队时,向一位较有穿越经验的车手书石做了交待,让他带领大部队10点出发,在前方36公里处有车辙交叉的地方等购油小分队,约定会合的时间为中午1时。

  当大部队队员早晨醒来,看到1号车和给养车没有了踪影,一部分人立即慌了,并要求尽快出发去追赶采油小分队,被车手书石拦住,并向队员们讲明了情况。

  大概上午9时,大部分人员就呆不住了,大部队开始起程,在行进过程中,不断地用车载电台呼叫1号车,但1号车离大部队太远,无法取得联系,越是联系不上,队员们的心里越是着急,电台中的呼叫越是急切。

  车况比较好的车辆中午12时30分就赶到了约定的地点,车况最差的也于下午2时到达。到达约定地点后,看到购油小分队为大部队留下的等待信号,队员们的心情才算稳定下来。

  约定的时间下午1时到了,1号车和给养车没有回来,1时30分,1号车和给养车仍没有回来,2时,还是没来,2时30分,依然见不到1号车和给养车的影子。

  在焦急中等待的队员们开始猜测:购油小分队没有购到油吗?他们是不是迷路了?他们还能回来吗?

  当时地面温度达到了50余度,但由于汽油紧张,没有人敢打开车上的空调,有一位实在受不了炎热的天气,刚刚打开空调,便被大家臭骂了一顿。为了逃避炎热,有些队员坐在车体遮挡的阴凉内,另有些队员还扎起了帐篷,坐在帐篷里乘凉。4时,当队员们看到购油小分队的车辆时,全部欢呼起来。

  坎坷路让队员选择步行

  下午4时,两部分人员会合后,顾不上停歇和休整,就出发向湖心挺进,从回合点到湖心地带的路更加坎坷,远远望去,发着晶莹光亮的盐碱壳就像农民刚翻过的土地,高高低低。

  经过近五天的奔袭和穿越,在采访团的11辆越野车中,有三辆都不能开往湖心,其中一辆两驱越野车动力不够,另外两辆越野车在经过几天的颠簸后,减震断裂。

  三辆车上的人员便挤到其他车辆上,车继续在盐碱壳上跳动,坐在上面,屁股在座位上跳动的厉害,肠胃里的东西也在不断地翻腾,像要把人揉碎似的。其中有两公里最差的地段,采访团的队员们纷纷选择了步行,让人想不到的是,坚硬的盐碱壳下面竟然是浮土,走起来有一种不踏实的感觉。车子走得很慢,时速不到5公里,这两公里,步行比车走的还有快一些。

  有一位队员说,当时坐在车上,颠簸的实在难受,就羡慕起天上的云来,如果人是云的话,到湖心该是多么舒适。在卡车车厢上坐着的本报记者张锡磊也说,在颠簸的最厉害时,心头经常会有一股跳车的冲动。

  湖心立下纪念碑

  由于道路极度坎坷,采访团车队到达湖心已是5月8日下午18时21分,比原计划晚7个小时。

  站在罗布泊湖心的盐壳地,举目四望,茫茫一片,灰褐色的地表死气沉沉。在脆薄、翘起的硬壳上行走,步履漂浮,犹如到达了月球表面,有一种强烈的不踏实之感。人们到了湖心常常有一种进入绝望之地的感觉:死寂广袤,大声呼喊也无济于事。

  罗布泊湖心是第一支新疆地质勘察队在罗布泊湖经测量后确定的。当时还立了一块木质碑和一只空汽油桶作为罗布泊湖心的标志,湖心的经纬度为:东经90度18分30"、北纬40度25分30",海拔高度为690米。

  探险者的足迹把湖心踏的较为平坦,是一块不大的沙地,沙地上竖立着10余块成功穿越的纪念碑,大部分为旅行社组织的商业穿越活动,媒体组织的成功穿越。在此之前只有贵阳晚报社,像本次有报纸、电台、电视台、杂志、网站等多家媒体单位,联合组织采访团穿越成功还属首次。穿越人数之多,为历来新闻单位之最。

  经短暂休息后,联合采访团在19时10分,在湖中心竖立一块"愿春天降临罗布泊"的纪念碑,借以纪念采访团穿越罗布泊行动的成功。采访团的许多成员百感交集,纷纷在纪念碑前合影留念,以纪念历经千辛万苦甚至死亡危险而换来的成功穿越行动。20时21分,采访团驶出罗布泊湖中心,开始撤出罗布泊。

  唯一没有纪念照的队员

  被所有采访团成员称呼为″老贾″的本报摄影记者贾俊生年龄并不大,今年只有29岁,“老贾”这个称呼缘于大家对他摄影技术的认可。每到一个地方,“老贾”都是队员们追捧的对象,让他给找纪念照。

  采访团在罗布泊湖心立下“愿春天降临罗布泊”纪念碑算的上是穿越活动的一个高潮,大家的心情很好,拍照留念的情绪也特别地高,找“老贾”拍照的是一拨还没拍完,另一拨就已经等在一边了。“老贾”说,在湖心的两个小时内,为队员们拍纪念照就拍了200余张。

  但在穿越罗布泊的行程中,他却留下了很大的遗憾,因为没有其他人能使用专业的摄影设备,所以他没有一张纪念照,成了全队唯一没有纪念照的人。他开玩笑地说:“以后就是给孩子讲起来,也拿不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我曾穿越了罗布泊。”

  “老贾”在本次穿越活动中,还被大家公认为“环保大使”,在每次宿营后,准备出发前,都可看到他拿着一个垃圾袋在拣拾垃圾,然后挖坑把垃圾焚烧后埋掉。

  全体队员一整天都没吃饭

  为了尽快找到油料,给养车一大早就出发去了罗布泊镇,水和食物也没有顾得上卸下来一些,全体队员找不到食物吃,也没有水饮用。

  找油小分队与大部队汇合是在下午4时左右,由于要急着赶往湖心,没有顾的上从给养车上卸水和食物,就又急匆匆地赶路。谁料从十自路口到湖心的道路也非常地难走,到湖心已是下午7时左右。

  在湖心,我们立下了一块″愿春天降临罗布泊″的纪念碑,所有队员都非常地兴奋,早已把饥饿和口渴忘在了九宵云外,纷纷在纪念碑前留念。再次回到十字路口处,已是晚上九时,太阳已经落山,黑夜也将降临下来。这时有一位忍受不了罗布泊恶劣环境折磨的队员提议,要连夜赶出罗布泊,并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赞同。领队再次召集核心人员进行了商议,最后决定,鉴于走出罗布泊还有200多公里的路程,前面的道路也更加复杂,很容易迷路,必须尽快找地方宿营。

  但在湖心附近到处是坚硬的盐碱壳,要想找到一个合适宿营的地方并不容易,直到晚上11时,才算找到一个较为平坦的地面安营扎寨,此时队员们早已极度疲劳,倒头就忽忽大睡。

  被救人员与采访团告别

  在购油小分队中除1号车和给养车外还有采访团被救的车辆。在罗布泊镇,派出所的人员不在,采访团领队石大东想办法与所长取得了联系,所长让四名被救人员留在镇上,然后让卫生所的人员为其检查身体后,由派出所负责把他们送出罗布泊。

  但四名被救人员想到湖心去看一看,想跟着采访团继续穿越罗布泊,经过和罗布泊镇和派出所协商,决定让他们继续跟随采访团继续穿越罗布泊。

  到达湖心后,北京游客吴庆斌又找到副领队龙哥说,因为要紧急赶回北京上班,要先采访团一步,向罗布泊外穿行。小龙不放心,又为他们绘制了详细的路线及其各个重要地点的坐标,并且与四名被救人员约定,每天上午9时和下午6时要用卫星电话各通一次话,以确定他们的安全情况和具体位置。

  约定好之后,四人与采访团每一位成员一一握手告别。

  镇上工作人员只有9人

  我们是5月8日中午赶到罗布泊镇,当时气温很高,在镇上看不到几个人,镇政府一位值班的工作人员接待了我们,并介绍了罗布泊镇的大致情况。

  据他介绍,隶属于若羌县的罗布泊镇完全是为了钾盐的开发和生产,于2002年4月4日设置的管辖的面积达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面积最大的乡镇。

  但站在镇政府所在地,却找不到一点儿乡镇的感觉,整个镇只有一条通往哈密的公路经过镇上,而其他再也找不出象样的街道来。镇上除镇政府、钾盐厂、电视转播站、镇卫生院、派出所和一座加油站外,再也没有其他单位。镇上全部是流动人口,以钾盐厂的工人为主,不足千人。

  镇上的工作人员也很少,镇政府工作人员只有9人,乡卫生院只有一位大夫和一位护士,派出所的工作人员也是两人,一名所长和一名警员。

  三间铁皮房就是镇政府

  由于建镇时间较短,镇政府的办公条件很差,两层的新建办公楼还没启用,如今仍在三间铁皮房内办公。站在穿过罗布泊镇的道路可以看到镇子的全貌,钾盐厂内的简易厂房是罗布泊镇的主体建筑,其他便是活动式的“临时建筑”。

  罗布泊镇距若羌县的距离300余公里,到县里办事和开会都很不方便。镇政府值班人员告诉我们,他们上班的方式和其他地方的乡镇也不一样,由于路途较远,镇政府便在若羌县设立了办事处,把工作人员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在镇上上班,一部分则要在设在县里的办事处工作,在办事处工作的人员主要负责参加县里召开的会议和县里沟通、协商。两部分人员每两个月轮换一次。

  温度最高时达70度

  罗布泊镇到七八月份时,天气特别地炎热,地面温度可以达到70多度。钾盐厂的一位工人说,七八月份钾盐厂是不开工的,大部分人员都可以回家休息,厂里只留很少一部分人员检修机器。镇政府的一部分工作人员到最热的两个月,也将被安排休假。

  在罗布泊镇极其周围40余公里范围内,和外界的沟通还很畅通,移动信号塔和联通信号塔并立在镇政府新建的办公楼附近。镇上原来有两家饭店和两家商店,由于在这里开商店和饭店成本太高,货物都要从420公里之外的哈密市运来,每吨货物要交近400元的运输费用,虽然商品和饭菜的价格比哈密市高一倍,生意仍不能维持,现在只剩下一家饭店和一家商店了。

  设在罗布泊镇的加油站只有三名工作人员,其中两人来自河南省的永城市,女的姓苏,男的姓王,是另外一位是维吾尔族小伙艾买提。王先生说,他们是三年前从县里的加油站调过来的,一年四季都要呆在这里,在酷热的两个月里,因为只有钾盐厂检修机器需要一些油,其他来购油的人很少,他们便呆在房子中,很少出来。

  每吨水的价格曾高达320元

  在城市中,每吨饮用水的价格只有一两元钱,但罗布泊镇由于条件恶劣,周围找不到淡水,饮用水要从420公里之外的哈密市运来,每吨水的价格曾经高达320元。

  从去年开始,饮水困难问题有了一些改善,钾盐厂在距罗布泊镇60公里处建了一座饮用水处理站,把咸水中的盐提炼出来,然后把淡水用管道输入到镇上,饮用水的价格也从每吨300多元降到了每吨60元。

  由于饮用水的紧张,镇政府的工作人员用水是定量的,每天两公斤,超出部分费用自理。

  镇政府的值班人员说,在罗布泊镇上生活,洗澡也是一个问题,目前在钾盐厂内建了一个浴池,但如果天天去那里洗澡,肯定承受不起,浴池门票是20元。洗澡时,水也不是随意用,每人定量5公斤。

[上一页] [1] [2] [3] [4] [5] [6]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戛纳电影节
《星战前战3》
2005中国珠峰科考
青海禽流感疫情
中超联赛第10轮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大城市停车的烦恼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