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2005全国网络媒体江苏教育网上行专题 > 正文

王斌泰同志在2004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5日13:34 中国江苏网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2004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回顾总结2003年教育工作,研究部署2004年教育工作,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快速发展。下午,吴瑞林副省长将到会并作重要讲话。下面,我先讲四个问题。

  一、 2003年教育工作简要回顾

  200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教育系统经受严峻考验、重要而不寻常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教育战线的同志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根据年初工作部署,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继续保持了教育事业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教育工作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一)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义务教育成果不断巩固。全省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在校生年巩固率接近100%,初中入学率和在校生年巩固率均在98%以上,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普及率达93%。

  高中阶段教育快速发展。去年全省初中毕业生升学率83.2%,比上年提高近5个百分点;普通高中招生46.3万人,比上年增加6.9%,在校生增加15万人,增幅13.9%;中等职业学校招生39.4万人,比上年增长29.2%,在校生增加10万人,增幅12.5%。

  高等教育继续稳步发展。全省现有普通高等学校105所,招收普通本专科生25.6万人,比上年增长15.1%,全省普通高校在校本专生86万人,比上年增长22.8%;招收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2.2万人,比上年增长32.5%,全日制在校研究生5.4万人,比上年增长30.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7%,高等学校数、年招生数和在校生人数继续位居全国第一。全省地方成人高校计划招生10.6万人,比上年增加计划16.5%;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招生6万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总人数109.6万人,比上年增长7%。

  各类教育经费继续增长。去年全省地方教育投入达400亿元,比上年增长11%。多渠道筹集高校、中专校基本建设和专项经费。进一步加大对家庭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高校助学贷款累计发放3.5亿元,共资助大学生6万余名;在国家奖学金683万元的基础上,又设立了省政府奖学金800万元,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5551人;安排义务教育助学金1000万元。教育投入的增长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和办学条件改善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中小学布局调整顺利推进。去年7月,我们召开了全省中小学布局调整和“三新一亮”工程建设工作会议,明确了目标任务、激励机制和具体措施。各地克服非典和洪涝灾害的严重影响,在全省掀起了布局调整的新高潮,取得了丰硕成果。全年撤除小学2363所,改办教学点2259所;撤除初中143所,改分校157所;撤除高中18所。省安排补助经费1亿元,累计投入资金19.4亿元,新建校舍205万平方米。

  农村中小学“三新一亮”工程建设迅速推进。全省累计维修课桌凳220万套;新增课桌椅87万套,其中省里完成41万套,超额完成年度生产任务;维修讲台3.1万张,新增讲台5.3万张;通电教室7.3万个。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苏北地区部分农村中小学“三破一暗”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变,苏北5个县通过了省级验收。开展了向“三新一亮”工程捐款献爱心活动,全省高校、示范性高中和重点职业中学及社会各界积极捐款,省通过财政安排、社会捐助等形式共筹集“三新一亮”工程专项资金6600万元。

  (三)教育基本建设成效显著

  大学城和高校新校区建设再创佳绩。全省共有44所院校(含中专)进入大学城和高教园区,目前已入住学生约10万人。高校新校区基本建设步伐加快,全省84所高校在建项目686个,建设规模达696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126亿元,至年底已竣工面积350万平方米,比上年翻一番。全省高校进一步向大学城和高教园区集聚,有效地拓宽了高校发展空间,优化了高校发展环境,促进了资源共享和办学效益的提高。

  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推进教师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全年培训中小学、职业学校校长、骨干教师1.1万人,高校、中专校新教师上岗培训6480人。实施教师资格制度逐步规范有序,首次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7.55万人,认定高校教师资格9382人。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的选拔和培养引进工作,推选省“333二期工程”培养对象68人,评选表彰省教学名师2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9人。高校、中专校引进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500多人。全省共有1482名高校教师晋升为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务,361名中专校教师晋升为高级职务。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推进,对部分高校新进人员积极试行雇员制管理。全面推行中小学教职工聘用(聘任)制,不断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度、教师考核制度和校长选拔任用制度。

  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继续加强。全省高校现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0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6个;新批准建设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组织专家对有关高校1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进行实地绩效评价。召开了全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管理工作会议,促进重点实验室的开放与交流。

  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新进展。江苏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已建成省域主干网和12个省辖市主节点,实现宽带信道覆盖,初步形成高速省域主干网、光纤城域网和各级各类学校校园网互联互通的三级网络体系。接入江苏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用户已达42万余人。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建设进程加快,已经实现“校校通”学校3860所,中小学拥有计算机34.5万台,建成校园网1553个。网络应用系统建设和资源开发得到加强。

  (四)教育体制和教学改革稳步推进

  高校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全省现有民办高校15所,招生1.3万人,增长14.3%;在校生4万人,增长11.4%。积极推进民办二级学院改革与发展。全省有民办二级学院36所,共招生2.5万人,在校生6.7万人。积极探索新型股份制办学形式,试行股份制办学的4所高校运转良好。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与泰州共建本科学院工作正式启动。各高校切实加强对后勤的管理,开展“文明食堂”、“文明宿舍”评比活动,提高后勤服务能力和水平。教育超市不断发展壮大,全省有82个教育超市门店,全年销售额达2亿元。

  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省级课程改革实验区不断扩大,全省小学起始年级全部进入实验,80%以上的县(市、区)初中起始年级进入新课程体系。积极开发、积累地方课程资源,在开设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和构建教育信息化平台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积极部署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素质教育实施不断深化,在中小学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举办了全省首届学校健康教育宣传周活动,组织了首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积极开展中小学综合督导工作,不断优化实施素质教育环境。

  专业建设与教学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在30所地方高校共增设本科专业137个,新设专科专业255个,遴选115个品牌专业建设点和167个特色专业建设点。深化高等医药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南京师范大学等三所高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在全国名列前茅。中等职业教育骨干学校和示范专业建设力度加大,向教育部评审推荐了73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评审认定12所合格职教中心和6所省重点职高,遴选90个中职示范专业。

  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全面推进。完成第九批硕士授予单位与学位点增列工作,3所高校增列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增列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9个,博士点69个,硕士点375个;建立第二批“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15个;推进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之间的课程开放、学分互认和资源共享;建立和完善拔尖人才培养机制,提高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五)高校招生就业工作取得突出成效

  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工作取得全面胜利。去年我省共有34.2万人参加高考,比上年增加5.2万人。我省高考是在报考人数大幅度增加、考试时间提前、首次实施“3+2”科目改革和防控非典疫情的形势下进行的。为切实加强对特殊形势下高考工作的领导,省、市、县均成立了高考工作指挥部。我们及时制定了《2003年全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工作方案》,得到省政府常务会议的肯定和通过。召开了全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全省高考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和精心安排。全省各市县都组织力量投入高考的组织工作,高考工作顺利完成,实现了省政府提出的确保不因高考引发“非典”传播,确保试、答卷的绝对安全,确保每场考试顺利进行,确保每个符合条件的考生都能安全参加考试的光荣任务。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成绩突出。组织大规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调研,召开了全省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在全省范围内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先后出台200多条政策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健全毕业生就业市场,分层次、分类别、有针对性地组织招聘专场活动30多场次,为毕业生提供数万就业岗位。网上就业市场不断完善。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合作机制初步建立,省教育厅与苏州市人民政府就人才培养与服务签订了合作协议书,与苏宁集团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建毕业生实习、实训基地;与上海、浙江联合成立“长三角地区毕业生就业工作合作组织”,构建三省市毕业生就业大市场。去年全省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6.3万人,比上年增加3.9万人,增幅31.9%,高校毕业生总就业率达88.5%,其中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率达98.1%,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达95%,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率达79.4%。在毕业生大幅增加和遭受非典冲击的情况下,实现各类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全面超过上年的目标。

  (六)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取得新成果。充分发挥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人才优势,坚持以江苏为主、以现实为主、以应用为主,加强理论和应用研究,设立了19个重大、重点课题,出版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等一批研究专著;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服务江苏经济和社会发展,设立了33个重大和重点课题。加强对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工作的立项指导和管理,评审确定2003年度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资助项目133项,指导性项目283项。完成了对南京市的一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和17所高校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的检查,成功组织了第六届全国推普周江苏省系列宣传活动,增强了全社会文明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和能力。

  高校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建立了重大科研(产业)项目招标制度,健全面向市场的高校科研选题机制。全省高校通过各种渠道争取科研经费26亿元。评审批准省属高校自然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立项168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59项。全年高校专利申请总量1000余件,比上年翻一番多。组织 “高校校长沿江开发科技行”活动,推进我省高校与沿江各市全面合作,17所高校与沿江7市正式签约科技开发项目152项,总经费达1.3亿元。

  教育富民工程不断推进。全省新建农业信息服务网站10个,新创建省级乡镇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12个。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全年转移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30万人,其中转移培训以回乡初、高中毕业生为重点的农村新增劳动力25万人。推进社区教育实验,在现有的3个国家级和23个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的基础上,新创建6个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

  (七)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扩大

  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力度加大。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教育资源和两个教育市场,教育对外开放取得新的突破。目前全省有40所高校、13所高中(含职高)、7所幼儿园与国外有关机构进行合作办学,1500名外籍专家、教师在我省各类学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成功举办了基础教育国际论坛。

  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组织省内18所高校赴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举办江苏高等教育展,扩大我省教育在海外的影响;重视运用国际资源开展师资培训,与分布在4个国家的14个培训基地签定了合作培训协议,有732名教师赴国外接受培训。全年公派留学300多人,有5200名外国留学生来江苏学习,赴外学生学习旅行团1182人次。深化了出国留学工作的改革,高级研究学者、选派项目开始启动;实施了第一期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项目。

  成功举办“华夏园丁大联欢—2003江苏之旅”活动。华夏园丁大联欢是面向海外华人的大型联谊活动,今年首次在地方举办,来自港澳台地区、内地和新加坡的300余名教师代表参加了为期一周的联谊活动,这是华夏园丁的一次大团聚。经过省有关方面和南京、无锡、苏州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受到教育部的充分肯定。本次活动充分展示了江苏三个文明建设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进一步增强了海外教师的民族感情。

  (八)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兴起了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根据中央的部署和省委的要求,我们把兴起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对全省教育系统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通过召开专题研讨会、培训班等形式,组织党员干部学好十六大文件,学好江泽民同志原著,学好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自觉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召开了全省高校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座谈会,暑期举办了全省教育系统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研讨班,使教育系统的领导干部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进一步加深了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组织对全省高校党委中心组学习情况进行了检查,南京大学党委等15个高校党委中心组被评为全省县以上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先进集体;举办了全省高校党委宣传部长理论研讨班、“两课”骨干教师培训班和新上岗的政工干部岗前培训班,共有500多人参加了培训。组织江苏高校思想理论教育报告团,分赴全省高校作宣讲报告30余场,数万名干部师生听取了辅导报告。积极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三进”工作,组织力量重新编写高校“两课”统编教材,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两课”教育教学工作。

  高校党建工作稳步推进。贯彻全国第十二次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对高校青年知识分子党员发展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评选和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完成了全省高校2002年度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和“最佳党日活动”方案评比表彰活动。制定《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工作考核实施意见》。举办了第16期高级知识分子理论培训班和首期新任民主党派负责人培训班,加强高校统一战线资源的统筹管理;评选表彰高校统战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对全省35所高校教代会制度和校务公开工作进行了检查。召开了全省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经验交流会,派遣两批巡视组对21所高校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风廉政建设情况进行了巡视检查。

  (九)教育系统作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教育系统行风建设深入开展。全省教育系统统一认识,积极迎接行风评议。开设了“江苏教育行风建设”网站,加大对行风工作的宣传力度;开办“教育行风热线”电视专栏节目,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对教育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各级教育审计部门加大审计力度,实施内部审计项目12946个,审计总金额220亿元,核减基建投资额4.1亿元,查处违规金额3.7亿元,促进增收节支1亿元。全面完成高校清房工作,在宁高校共有1234人进行了整改,共退房38套,面积2052平方米,补交超标款900余万元。

  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去年中纪委和国务院纠风办把治理教育乱收费列为纠风工作的首要任务,我们从查纠和建设两个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建立了省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召开了全省治理教育乱收费电视电话会议进行全面部署。全省教育系统累计受理关于教育乱收费的举报3118件,大多已经查结;全省累计查出各种违规收费8205.3万元,已经清退7971.3万元,其余部分正在继续积极组织清退;查处乱收费案件553件,处理责任人141名。继续开展“教育收费规范学校”创建活动。对高校招生录取工作进行了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录取工作做到了“不在政策之外降低一分,不在政策之外录取一人”的承诺。

  依法治教能力进一步增强。加强教育法规建设,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深化普法宣传教育。举办了全省各县(市、区)教育局长法制培训班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学习研讨班,开展了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实施10周年的系列宣传活动,组织开展全省教育系统干部教师普法考试。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第二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取消部分行政审批项目。积极推进依法治校进程。

  (十)全省教育系统抗击“非典”斗争取得全面胜利

  抗击“非典”期间,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教育系统打了一场漂亮的校园保卫战。广大干部师生群防群治、众志成城、严防死守,坚持校自为战、班自为战、人自为战,坚决阻断“非典”疫情进入校园,实现了“非典”不在学校流行的目标。全省各医学院校以及附属医院的广大医务工作者勇敢地担负起神圣的职责,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抗击非典的第一线。全省高校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科技攻关工作。在严峻考验面前,全省教育系统干部统一思想、步调一致、听从指挥、尽职尽责,讲大局、讲纪律、讲秩序、讲责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抗击非典的强大合力,实现了全省教育系统“非典”病例的零记录,实现了省政府提出的确保“非典”不在学校流行的既定目标,实现了校园安全、人心安定、学校稳定的工作目标,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教育部的充分肯定。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多年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育投入严重不足。近几年我省教育投入绝对数虽然不断增加,但与快速发展的教育事业规模相比还不相适应,教育投入增长的幅度跟不上事业发展的速度,部分县(市、区)未达到《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经费“三增长”的要求。高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科技开发及师资队伍建设等专项经费严重不足,高校新校区建设规模扩大,贷款额度大幅度增加,学校负债压力加大。由于县乡财政体制调整滞后,许多地方中小学教师工资没有全额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工资保障机制不牢固;农村中小学学杂费被挪用现象十分突出,苏北大部分县挪用学杂费30%左右,个别县甚至达到70%以上,使学校日常经费短缺的矛盾更为突出,学校日常运转难以为继;农村学校建设和发展经费严重短缺,教育债务较重,引发了一系列债务纠纷,影响学校稳定。

  二是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由于长期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和教育政策上的非均衡导向,我省教育区域之间、群体之间特别是城乡之间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发展很不平衡,农村教育十分令人担忧。我们对苏北1011所寄宿制学校卫生设施进行了普查,人均住宿面积符合要求的仅占39.4%,相当一部分学校不能做到每生一张床;食堂功能符合要求的仅占22.9%,餐厅及其他设施基本达不到要求;学校使用水冲厕所的仅占8%,大部分没有化粪池。总体上看,农村学校学生基本的卫生安全和健康成长得不到保障,农村中小学教育手段落后,新师资补充困难,在职骨干教师流失严重,教育教学水平不高。家庭贫困学生就学困难,一些地方农村初中生辍学率还很高。农村幼儿教育相当薄弱。

  三是教育体制改革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和规范。近年来,我省教育体制特别是非义务教育阶段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有些改革是成功的,有些改革是不成功的。有的地方不能把握正确的方向,盲目套用企业改制的办法,简单化地拍卖、转制公办学校。由于程序不够完善、政策不够配套、操作不够规范,人员分流、身份置换、社会保障、产权界定等方面的措施不健全,损害了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影响学校的稳定,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上访事件增多,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对于这些改革,迫切需要加强理论和政策的研究,引导学校进行规范化的改革。

  四是教育乱收费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教育乱收费现象屡禁不止,严重损害了教育的社会形象,引起了群众的不满。目前,仍有学校根据当地政府要求向学生家长收取捐资款,用来发放教师工资的省津贴部分;有些公办高中招生违背“三限”规定,擅自扩大招收择校生比例,引发了乱收费现象;仍有少数学校通过分重点班、办所谓特色班、实验班和转专业等办法,擅自立项,提高收费标准,扩大收费范围。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任重道远。

  五是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不强。经科教结合和产学研结合缺乏体制支撑和政策支持;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结构与地方经济发展未能有效对接;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不力,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与市场需求脱节;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技术开发和应用水平不高,对经济建设发展的支撑能力不强;农村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为“三农”服务成效不够显著,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针对性不强、服务面不广。

  六是教育行政机关职能转变没有真正到位。教育行政部门机构改革以后,偏重于“管”的现象没有多大改变,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项目审批式管理,管理过细过繁、揽权过多过广,但在实践工作中又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了、又管不好的事情,而有些该管的事情没有管或没有管好;政府部门缺位、错位、越位现象还很严重,未能真正将职能转移到提供高效的公共管理和良好的社会服务上来,影响了工作效率和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对上述问题,我们务必引起高度重视。认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只有正视存在的问题,坚持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才能解决好这些问题,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前进。

  二、2004年教育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

  2004年是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的重要一年,也是实现“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2004年全省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加快建设、协调发展,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以人为本、强化管理,服务全局、有所作为”的基本思路,围绕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2004年我省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小学、初中生年巩固率以县为单位稳定在99%以上;普通高中招生5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45万人,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稳定在80%以上;高校本专科招生28万人,增长10%,高考录取率稳定在70%以上;招收研究生2.8万人,在校研究生达6.5万人,增长20%;普通高校在校生突破1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8%;培训农村新增劳动力30万人;高校毕业生当年总就业率85%以上。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紧密结合江苏实际,统揽全局,统筹兼顾,全力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切实把握好以下几条:

  (一)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坚持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必须正确把握教育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省委、省政府已明确把实现“两个率先”作为江苏新世纪初发展的总定位,全省上下奋斗前进的总目标,各项工作的总任务。我们教育系统就是要围绕“两个率先”总目标,开创教育发展新局面。江苏要率先发展,必须率先发展教育。现在江苏和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很好,社会的环境非常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一定要认清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只争朝夕地把江苏教育搞上去。机遇是最宝贵的发展资源。就全省教育来讲,我们有抢抓机遇而领先的成功经验,也有错失良机而滞后的深刻教训。优势正是在抓住机遇中形成,差距正是在丧失机遇中拉开。江苏的教育要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关键取决于我们能否抓住和利用好这个战略机遇期。当前,最紧要的是抓住机遇促进各类教育全面发展,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为全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必须推进教育的协调均衡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统筹”、“五坚持”,系统地阐述了新的发展观,也深化了我们对教育事业如何发展的思考。一方面,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教育内部的各种关系,如基础教育如何发展,职业教育如何振兴,薄弱学校如何改造,弱势群体的教育利益如何保障等,都必须从教育的全局来考虑。另一方面,要着力解决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等教育差距较大的问题。教育的协调发展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享受良好的教育,就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否则就难以融入现代社会。因此,我们必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

  坚持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必须促进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规模的扩张,但对一个学校来说,达到一定的规模后必须稳定下来,不能年年做“加法”,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切实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同时,要积极探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思路、新途径。要通过推行新的制度,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技术的创新。进一步调整学校布局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学校要改变粗放的、经验式的管理模式,提高资源、资产和资本的利用效率,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总之,今后的教育发展,必须统筹城乡教育、统筹区域教育、统筹各类教育、统筹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统筹人的全面发展。

  (二)坚持不失时机地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是解放教育生产力的关键。我省教育资源比较丰富,要进一步释放蕴藏的巨大潜力,创造新的教育生产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发展需要抓住机遇,改革也要抓住机遇,江苏教育要率先发展,必须率先深化改革。当前,教育体制改革正处在十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先后召开,分别通过了《决定》和贯彻实施意见,必将极大地改善我省教育体制改革的外部环境,增添强大的改革动力;江苏大地上出现的经济增长、消费升级、城市扩张、外资涌入、民资高涨、结构调整、制度创新的浪潮,相互激荡,活力迸涌,正在形成经济和社会发展新的机遇,也为教育提供了加快改革的有利条件;教育体制改革是社会事业领域改革的重要内容,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这将成为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我们要认真分析江苏教育处于新的宏观环境中的发展问题,潜心研究发展中的新矛盾和困难中蕴涵的挑战,不失时机地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用改革的办法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省委决定将今年作为“改革促进年”,教育战线要趁全面推进改革的大好时机,赶快行动起来,抢抓先机,乘势而进,顺势而为,力争在教育体制改革上率先突破,营造江苏教育体制机制上的领先优势。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要思想先行。教育体制改革特别是公办学校改制,涉及改革的核心区域和敏感问题,触及到产权结构和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关系到广大教职工乃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面临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必须按照先易后难、先增量后存量、先试点后推开的办法,既积极又稳妥地有序推进。非义务教育学校要进一步放开搞活,鼓励社会投资办教育。但放开不等于放弃,多元化的投入不等于政府甩包袱。学校改制,政府的责任不能弱化,而应得到强化。我们要充分利用十六届三中全会开辟的解放思想的新空间,以科学的精神、积极的态度和宽容的胸怀理解、支持和参与改革探索,营造支持改革的社会氛围。同时,改革要依法办事,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正确方向,执行各项政策,完善配套措施,防止改革出现偏差。推行学校体制改革,必须进行充分的思想动员和制订系统的改革方案,做过细的工作,妥善处理国有资产流转和人员分流安置等难点问题。

  (三)坚持突出农村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

  发展农村教育,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农民致富的治本之策,也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和体现社会公正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没有农民素质的提高,就很难实现全面小康。农村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村教育普及的程度和质量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青少年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各地教育部门必须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认真贯彻全国、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把发展农村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对农村教育实行重点投入,每年为农村教育办几件重大事情,真正落实农村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优先发展农村教育。

  (四)坚持教育发展战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去年初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实施教育均衡化、多元化、信息化、国际化发展战略。这是总结多年来我省教育发展经验,分析国内外教育环境,从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做好今年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针,也是江苏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发展的总体思路。继续保持教育发展的良好态势,必须坚定不移地保持教育发展战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一如继往地贯彻下去,确保各项发展战略落实到位。根据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实施教育均衡化发展战略,要以发展农村教育为重点,逐步缩小城乡之间教育差别,促进教育整体协调发展;实施教育多元化发展战略,要以非义务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为核心,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办学体制改革,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教育事业,促进投资主体、教育类型、办学模式的多样化,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实施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要以提高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水平为关键,切实改变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实现育人模式和管理方式的创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施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要以提高教育对外开放程度为动力,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提高江苏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党执政为民的宗旨有机地统一起来,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思想。教育是培养人的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以人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和各种发展能力,改善生存和生活质量,是教育的根本要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以服务学校为重点,学校各项工作要以服务教育教学为重点,教育教学工作要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让每一位学生都受到民主、平等的对待,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应有的尊重,让每一位学生“同在蓝天下健康成长”。同时,人不仅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受益者,也是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教育是一项创造性的事业,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就必须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六)坚持教育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江苏是教育大省,但还不是教育强省,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还不强,贡献还不大。我省高等院校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是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的重要发源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依托,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思想辐射源,应当成为知识创新的主体和技术创新的重要生力军,引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统筹指导作用和市场调节作用,积极推进教育与科技、经济的紧密结合。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只有投身于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服务于社会发展的大市场,才能自加压力、永保动力、增添活力,才能提升教育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人民群众心目中的位置。在新的一年里,我省教育要进一步强化服务经济、文明社会、造福人民的社会功能,充分发挥基础教育的潜在生产力作用、职业教育的现实生产力作用、高等教育的先进生产力作用,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2004年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

  省委、省政府已决定,今年上半年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把改革、发展教育作为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的全局性工作进行部署。全省教育系统要以此为契机,认真研究制定教育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推进教育事业迈上一个新台阶。根据今年全省教育工作总体要求,我们要着重抓好以下几项主要工作,促进全省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一)大力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加快全面建成合格学校步伐

  全国、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内容深刻、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全省都要认真组织学习,全面贯彻落实。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政方针已经确定,我们一定要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精神,扎扎实实为农村中小学办几件实事,全面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任务。今年是计划完成布局调整任务的最后一年,春节以后我们将召开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现场会,各地要抓住有利时机,采取有效措施,继续抓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争取各县(市、区)定点学校建设到位,薄弱学校撤并到位,解决离校较远学生入学的措施到位。要坚持布局调整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与巩固提高改危成果相结合,与整合优化教育资源相结合,与推进教育现代化相结合,做大中心校,建好定点校,撤并村完小,逐步形成高中在县城和少数重点集镇,初中、中心小学在集镇,定点小学在中心村的新布局。要高度重视研究和解决路途较远学生上学的困难,这是布局调整后学校能否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绝不能因学校布局调整导致学生辍学,绝不能因学校布局调整增加过重的群众负担。

  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三新一亮”工程。为改变苏北农村中小学存在“课桌破、板凳破、讲台破、光线暗”的现象,我们已全面启动以“课桌新、板凳新、讲台新、电灯亮”为主要内容的“三新一亮”工程,目前进展顺利。今年我们要一鼓作气抓到底,全省农村学校要彻底改变“三破一暗”状况。在省安排专项资金的基础上,继续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捐资助学,为“三新一亮”工程筹集资金,确保工程全面完成,为每个学生配齐符合标准的课桌凳,为每个教室配置符合标准的照明设备和讲台。

  大力改善农村学校卫生设施和食宿条件。学校卫生工作是当前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应当作为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重点工作。我们决定从今年开始,用两年的时间,实现全省每一所农村中小学校“六有”的目标:即有整洁的校园、有满足需要的卫生食堂、有冷热饮用水、有水冲式厕所、有安全宿舍,寄宿生一人有一张床。这是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又一配套工程,必须下大力气不折不扣地完成。各地要以对广大学生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研究学校卫生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真正把这件事关农村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大事抓实抓好。

  努力完善贫困学生助学制度。各地要加大对农村贫困生助学力度。今年开始,全省所有残疾儿童将接受免费义务教育。希望有条件的地区积极采取措施,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特殊困难学生免收杂费、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确保农村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省财政已经在现有助学专项的基础上增加助学资金,重点资助苏北农村贫困学生,各地都要安排专项经费,设立中小学助学金,加强对贫困学生的帮助。广泛动员和鼓励当地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公民向农村学校捐赠。大力推行国家助学贷款。

  (二)全面深化教育各项改革,加快教育体制机制创新

  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和“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要确保教育经费“三增长、两提高”,尤其要保证在财政决算时教育经费增长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完善非义务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继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调整县乡财政体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经费管理体制,规范教育财务管理。健全政府负责、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重点抓好“三个完善”:一是完善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发放的保障机制,将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全额纳入县级财政预算;二是完善农村中小学校公用经费保障机制,要采取坚决的措施,杜绝挪用中小学学杂费的现象。建立县级教育经费结算中心,对学杂费收入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确保全部用于维持学校日常运转;三是完善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经费的保障机制,落实学校校舍维修、改造经费的来源和管理制度。要切实加强“以县为主”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督查工作,认真开展中小学公用经费专项督查,强化教育投入的监督、审计和管理,全面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推进非义务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办学体制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非义务教育学校改制工作是办学体制改革的突破重点。推进非义务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一是要明确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要做到“三个有利”、“三个确保”:有利于扩大和优化教育资源,有利于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激活学校运行机制和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确保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减少,确保国有教育资产不流失,确保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不受损。二是要明确改革的基本思路。要按照“优化公办、发展民办、引进外办、鼓励联办”的总体思路,推动办学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三是要规范国有资产的处置。学校资产必须通过有权评估机构的评估,切实做好清产核资和财务审计,学校无形资产是学校资产的组成部分,应纳入评估范畴。四是要严格改制的审批条件和程序。办学体制改革,要按照学校设立的有关规定,报有权部门审批。省级示范学校要报省教育厅备案。各级政府要把优质教育资源掌握在手,一方面为本地教育提供示范、辐射作用,另一方面以防范改制风险,及时进行政府调控,维护社会稳定;省级示范高中、示范职中、示范幼儿园是长期发展积累形成的公共优质教育资源,应保持公办学校性质;学校改制回收的资金必须全额用于公办学校建设和办学条件的改善,不得挪作他用。我们正在研究制定《关于推进非义务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争取尽快出台,以指导各地办学体制改革。

  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教育部已明确提出:“民办教育要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办教育的发展要满腔热情地给予支持、帮助。继续调整相关政策,扶持民办学校的发展。各级各类教育都可以办民办教育,民办教育的发展也可以有多种形式。鼓励普通高中、职业学校“名校办民校”。进一步依法规范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促进民办高校健康发展,形成规模,提高水平,办出特色。按照积极发展、规范管理、改革创新的思路,进一步完善民办二级学院的投资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一是支持具备独立办学条件的学院改办成独立学院;二是对有社会资金投入但尚不具备独立学院条件的,办成规范的股份制学院;三是把学校自筹经费建立的二级学院改办为综合改革实验学院。另外,继续进行高校股份制办学探索试点,广泛吸纳社会资金,优化资源配置。

  深化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高校的人事制度改革要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全面推行聘用(聘任)制度;进一步完善雇员制度,逐步建立起广纳社会贤才、学校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的高校人事管理新机制。继续扩大高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权,开展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试点工作。试行评聘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职务。进一步探索建立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的校内分配方法,逐步将教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等直接挂钩,向优秀人才、骨干教师和关键岗位倾斜。贯彻落实人事部、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加强中小学编制管理,继续清退不合格教师和临时代课人员,做好超编人员的转岗分流工作;全面推行中小学教职工聘用(聘任)制,加强教师岗前考核,实行教师“凡进必考”制度。改进和完善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积极推行中小学校长聘任制和任期制。

  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继续做好基础课程改革实验推广和督导评估工作。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全面推开,努力在课程综合化上有所突破。做好高中课程改革的启动工作。职业教育重点加强实践教学和技能考核,鼓励职业学校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培养社会紧缺的技能型人才。深入推进“江苏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加强对高职高专、成人高教、远程教育教学的管理与规范发展。进一步推进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在仙林、常州大学城开展区域教学联合体建设试点,实行教师互聘、学分互认、跨校选课、资源共享,实施跨校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弹性学制、主辅修制、重修制等多种灵活的教育模式,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服务。

  (三)抓紧高校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确保完成年度招生与就业任务

  切实做好2004年高校招生考试工作。据预测,今年参加全国普通高考的人数将达到40万人,比去年增长近6万人,招生任务十分艰巨。高校招生考试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事关广大考生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历来为全社会所密切关注。要切实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周密部署、精心实施、及早安排,抓紧筹划和部署招生考试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各项任务顺利完成。今年的高考继续执行“3+2”方案,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要认真做好招生宣传工作,为考生、家长、学校和招生部门营造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

  切实做好200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280万,比去年净增68万,增幅达32%;我省今年高校毕业生为22.3万,比去年净增6万,增幅达37%。从全国来看,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局面将会长期存在,毕业生就业工作压力进一步加大。各地、各高校要认清形势,切实加强领导。总的要求是今年毕业生就业率全面超过去年。要认真贯彻落实已出台的各项毕业生就业政策,不断改进毕业生就业工作体制、机制。继续实行毕业生就业率公布制度,完善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进一步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统一、开放和规范化,实现毕业生就业市场、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的贯通。要加强对用人单位招聘行为的规范管理,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落实各项大学生就业扶持性政策。继续加强与行业、大型企业的合作,建立一批实习、就业和创业基地。要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展网上招聘活动。

  (四)着力抓好学校校园、学科、队伍建设规划,全面推进三项建设

  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必须统筹规划。做好学校的发展规划决定着学校前进的方向,决定着学校发展的前途。各类学校特别是高等院校要很好地谋划发展、规划未来,勾画学校长远发展的蓝图。当前要着重制定好校园建设、学科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三个发展规划,切实加强这三项建设。

  校园建设规划。校园是学校精神和校园文化的载体,是培养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基地。校园建设、校园环境、校园文化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学校战略目标的实现。当前,学校校园建设正面临一个重要的历史性机遇,各地政府都将学校发展作为本地经济建设的新的增长点,作为城市规划的新亮点,对学校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各地各校要充分抓住机遇,加强校园规划和建设。要继续抓好大学城和高教园区建设,对已经做好规划的大学城进一步做好共用设施功能调整工作和配套设施建设工作,全年争取新建高校校舍200万平方米,争取在2005年底前,新校区的建设要基本结束。各校要站在时代发展的制高点上,全面研究思考校园建设的整体布局、功能定位、建筑风格、建筑质量,精心设计,精心实施,争取出一批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校园建设和单体建筑的经典之作。省属高校的校园建设规划都必须经过招标设计、专家论证、省厅会审的程序,以确保规划建设的水平。一校多区的学校要作出调整计划,尽量避免多校区的状况,城中大部分老校区要作置换安排,集中力量建设好一个主校区。今年在全省高校中开展“四美”校园创建和评比活动,“四美”即校园规划布局美、标志工程建设美、生态环境美、人文环境美,在全省评选出十大优美校园。

  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是高等院校内涵建设和办学质量的主要标志,各高校和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功能,都是以学科专业为基础实现的,在学校的整体建设中要坚持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重点学科、品牌和特色专业建设为核心,带动学校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高校“211工程”和重点学科、特色专业以及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学科基地要努力建成国内甚至国际一流水平。要以新一轮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申报遴选为动力,凝聚学科方向,汇集学科队伍,加强基地建设,强化科研支撑,促进交叉融合,加大经费投入,促进学科建设水平的全面提升,争取取得更好成绩。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人才是立校之本、强校之本,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办不成高水平的学校。省政府将召开全省师资工作会议,学习贯彻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全面规划我省教师教育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继续做好师范院校的布局结构调整,全面完成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的过渡,抓紧教师教育基地的建设。推进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提高新师资的培养质量。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制度,拓展教师补充渠道。全面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以骨干教师和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为重点,加强教师继续教育,提高在职教师素质。建立县域内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继续开展职业教育教师“四新”培训,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把教育管理干部特别是校长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继续遴选一批中小学、职业学校骨干校长出国培训。要采用特殊政策措施,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着力加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实施“特聘教授”制度。做好稳定教师队伍、保护教师权益的工作,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教育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今年是设立教师节20周年,我们要进行一系列的纪念、宣传活动,再次掀起尊师重教的热潮,在全社会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

  (五)全面加强学校的各项管理,努力提高办学水平

  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教。随着《行政复议法》、《行政处罚法》和《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大大增强了依法行政的迫切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和普及工作,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管理教育事业。要把主要职能从具体事务管理转移到依法管理和监督上来,变直接、具体的管理为间接、宏观管理,变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转为主要依靠法律手段管理,努力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各级各类学校是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教育主体和法人实体,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政府的有关规定,逐步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实行有效的法治管理、制度管理。要全面推进校务公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校教代会制度。在全省开展创建“依法治教示范学校”活动。

  加强学校宏观监管和规范管理。经过多年特别是近年来的改革发展,教育事业空前繁荣,教育改革空前活跃,办学形式日益多样,在校生规模显著扩大,给学校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发展需要规范,规范为了发展。要认真研究大学城聚集特点、多校区分散特点和大规模庞杂特点,建设层次化、结构化、人文化的现代管理系统,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形成指挥快捷便利、信息反馈及时、运转高效流畅的管理运行机制。要综合治理校园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文化气息,提高文化品位,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和精神塑造。高中学校扩大规模后,要切实控制学校班额,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小学校要从细微处下功夫,认认真真抓好学校常规管理。

  强化教育教学管理,从严治教。随着高等教育学分制的实行以及与此相配套的学习制度改革,学生在选择专业、课程、学习进度、教师等方面的自主性越来越大。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促进了高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导致学生“跑班”现象更加普遍,原有的班级和年级概念逐步淡化。很明显,学校原来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如此巨大的变化。要积极推进教学管理体制创新,健全教育资源和教育过程的开放体系,充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保证正常、稳定的教学秩序。要严肃各类考试的考风考纪,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针对成人高考中作弊现象批示:“要坚决刹住这股歪风,绝不允许搞‘考场腐败’。”学校要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学校领导要站到教育教学管理第一线,把主要精力逐步转移到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要以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办学水平评估和综合督导为抓手,按照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重在建设的原则,全面构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扎扎实实抓好学校的教学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六)继续加大教育开放力度,积极有效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不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要继续贯彻“广开渠道、促进交流、突出重点、务求实效”的工作方针,进一步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教育对外开放。继续推动与国外友好省州和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扩大合作领域和合作层面。加速推进我省教师海外培训的国际合作。加强海外培训基地建设,在美、英、加、澳等7个国家形成稳定、优质的培训基地20个。充分利用我省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结好25周年契机,在澳大利亚举办江苏高等教育展。

  扎实推进中外合作办学。认真实施《中外合作办学管理条例》,推动我省教育与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与外国学校的学分互认,与具有比较优势的同类型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大力支持高校重点实验室、优势学科的合作以及知名学者之间的交流。重视国家中外合作办学政策和信息的宣传,促成一批院校的对外合作办学。根据我省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开展合作,切实维护教育主权,防止意识形态和宗教势力的渗透。境外办学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有效形式,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抓好在国外建立汉语教学中心和完善国内教学基地的工作。要加大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医学、民族文化艺术等学科境外办学的力度,鼓励有关学校积极开展境外办学活动,进一步推动我省教育走向国际教育市场。

  认真做好留学工作。充分发挥我省教育的比较优势,加大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力度,不断扩大规模。今年力争招收外国留学生7000人,增幅23%;招收港澳台生1000人,增幅25%。研究制定我省中小学接受外国留学生的管理办法。要适应国家对公派留学工作进行的重要调整,加快公派留学工作的改革,调整资助力度,扩大公派生规模。加强“江苏政府留学奖学金”的品牌建设,吸引更多资金投入。继续做好自费出国留学工作,既要提供服务,又要加强引导,保护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规范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活动,建立留学中介服务市场的监督机制。要加大吸引优秀留学人员回国、回省工作和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的力度。各地、各校要靠事业发展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努力为留学人员创造更加宽松便利的创业、工作和生活环境。

  (七)推动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提高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对接水平。高等教育要根据江苏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瞄准推进江苏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的目标,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大力发展一批信息技术、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学科专业;继续建设一批电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车、纺织等支柱产业学科专业和法律、外贸、金融等应用学科专业,形成覆盖面广、具有鲜明特色的优势学科群和专业群;改造一批传统应用学科专业;限制一批毕业生就业率较低专业的发展;保护一批艰苦行业、军工及基础学科专业。继续拓宽专业口径,增强专业适应性,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提高高校原始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是高校服务经济建设的重要途径。实施“江苏高校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加大对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和研发经费投入力度,着重抓好以重点实验室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着力提高高校的原始创新能力和整体科技实力。以我省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主攻方向,大力加强面向市场的研究开发和技术攻关,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核心技术和产品。进一步落实高校与沿江各市的科技合作协议,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加速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继续扶持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争取新建6个省级大学科技园,申报2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鼓励高校与地方高新园区联办大学科技园。

  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能力。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要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充分发挥育人、示范和服务三大功能,加大教育资源统筹力度。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50万人次,转移28万人,力争完成30万人。今年高中毕业生不能上大学的,90%以上应经过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增强他们进入市场的本领,使他们能独立出去致富;不能进入高中阶段教育的初中毕业生,都必须进行培训,掌握一、二项技能,从而在劳务输出、脱贫致富中找到出路。要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网络、就业信息指导网络、跟踪服务网络。职业学校要充分发挥试验场的作用,教育学生会管理、懂经营、善于与人打交道,为学生自主创业创造条件;要充分利用学校人才和技术优势,及时向农民提供各种致富信息,实行订单培训,发挥职业教育兴农富民的引领、辐射作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要认真规划,把任务真正分解到基层、明确到学校、细化到项目、落实到出路上,使培训实实在在、富有成效。

  提高社区教育发展水平。推进社区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教育服务经济、文明社会的有效途径。要利用各类教育资源,为社区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满足社区成员的各种教育需求。重视和加强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进城务工农民培训、老年人的社会文化知识培训、外来人群适应城区社会生活的培训、弱势人群提高生存技能的培训。完善社区教育工作制度,继续做好社区教育实验区的创建工作。要将创建学习型组织作为推进社区教育的重要抓手,制订切实可行的创建目标、创建标准、创建方案和实施办法,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化社区的环境和氛围。

  (八)切实加强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维护校园安全和稳定

  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加强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对思想理论领域的问题,一定要头脑清醒,冷静观察,掌握动态,心中有数,审时度势,慎重处理。对事关政治方向、重大原则问题,要旗帜鲜明,不能听之任之。要坚持把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师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继续按照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要求,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不断引向深入。加强民族精神教育,不断增强青年学生的国家意识、团结意识和自强意识。加强诚信教育,根据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信用江苏”的统一部署,认真组织开展诚信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干部师生的诚信意识,增强遵纪守法观念。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为广大青年学生营造良好的网上精神家园。要继续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学生辅导员进公寓、党团组织进公寓、学生社团进公寓和学生自我教育组织进公寓,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经。

  加强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工作方针,切实加强各级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组织开展高校党建工作考核,提高党建工作水平。加强院(系)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政治核心作用。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积极探索学生党支部设置的新形式。加强对中小学、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指导,保证学校党组织作用的发挥。进一步发扬党内民主,改进和完善党员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共青团的领导;以政治交接为重点,加强高校党外代表人物队伍建设。进一步落实高校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查处腐败现象,纠正不正之风,保持高校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

  切实加强学校安全和稳定工作。去年,我省学校火灾、食物中毒、交通等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高校学生非正常死亡人数较上年明显增加。我们一定要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牢固树立学校安全重于泰山、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讲政治的高度,把维护学校安全和稳定放到重要位置。建立和健全学校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在不断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高学校安全工作管理水平和应急能力,尤其要重点抓好学校防火、学生食堂和宿舍管理、学校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整治。要大力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全面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根据省委、省政府“建设平安江苏,创建最安全地区”活动的统一部署,在全省教育系统继续深入开展“创建最安全学校”活动。大力加强校园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全面落实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寒假、春节将至,这也是学校安全事故的多发期,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组织开展校园安全大检查,不留死角,不留安全隐患。要千方百计解决好困难师生的生活问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领导干部一定要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开展深入细致的排查和走访慰问活动。要继续做好“法轮功”练习者的教育转化工作,警惕“法轮功”分子在学校的破坏活动。

  四、提高教育工作领导和服务水平

  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教育发展的新任务,对我们组织领导教育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恪守“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忠于职守,守土有职,与时俱进,奋发有为,推进教育管理机制创新,增强把握全局、统筹发展的能力,努力提高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服务水平。

  相关专题:2005全国网络媒体江苏教育网上行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