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2005全国网络媒体江苏教育网上行专题 > 正文

王斌泰同志在2005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5日14:50 中国江苏网

  同志们:

  这次2005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分析当前教育形势,总结2004年教育工作,部署2005年教育工作,进一步推进我省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刚才,王湛副省长作了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2004年全省教育工作情况

  2004年是不寻常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教育战线同志

  应对困难多、矛盾多、挑战多的复杂形势,经过共同努力,年初确定的各项重点工作有序推进,各个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较好成绩,全省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加强统筹协调,各类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全省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在校生年巩固率均接近100%,初中入学率和巩固率分别达到98.8%和97.9%。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普及率达94%。此外,学前教育普及率达78%。

  高中阶段教育持续发展。全省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84.8%,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其中普通高中招生49.5万人,比上年增加3.2万人,增长7%;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招生46万人,比上年增加8万人,增长20%。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占高中阶段教育比例达48.3%,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结构比例进一步趋于合理。

  高等教育继续稳步发展。全省现有普通高等学校111所,招收普通本专科生31.4万人,比上年增长22.4%;在校本专科生106.3万人,比上年增长16.5%;招收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2.7万人,比上年增长23%,全日制在校研究生6.8万人,比上年增长25.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9%。全省成人高校招生10.8万人,与上年持平;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招生8.4万人,比上年增加2万多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总人数达125万人,比上年增长14.2%,其中非学历证书考试发展迅速,达37万人,比上年增长55.2%。

  教育经费继续增长。2004年,全省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预计超过465亿元,比上年增长12%以上。省级财政按预算内安排的教育经费(含基建)由年初预算的31.2亿元增加到40.4亿元。围绕教育重点工程,加大省级专项经费投入。今年省安排“三新一亮”工程专项经费0.8亿元,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六有”工程等改善办学条件建设经费近3亿元,“校校通”工程和基础教育等经费1.09亿元,省属高校“211工程”建设1.3亿元,高校基本建设经费5.2亿元,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1.95亿元,资助经济困难学生专项0.95亿元。此外,争取中央财政补助我省教育经费达3亿元。教育投入的增长,为教育重点工程实施和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经费保障。

  (二)加快建设步伐,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中小学布局调整任务全面完成。去年以来,我们进一步加大了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力度,提前一年实现“十五”规划目标。全省小学从2000年的19110所调整到目前的6548所,撤并率达65.7%,校均施教服务人口达1.1万人;初中从2000年的2816所调整到目前的2063所,撤并率达26.7%,校均施教服务人口达3.6万人,办学效率明显提高。为巩固提高布局调整成果,各地建立服务保障机制,有效解决学生上学路远问题。由于各项配套服务措施完善,广大群众逐步改变“出家门进校门”的传统观念,由不理解、不支持,逐步发展到主动写信呼吁撤并学校。实践证明,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合民情、顺民意、得民心。

  “三新一亮”工程建设全面完成。省委、省政府将“三新一亮”工程列为支持苏北地区发展的重要项目,各市、县、乡(镇)千方百计,筹集资金,社会各界大力支持,捐款捐物。“三新一亮”工程共投入4.2亿元,全省累计新增单人课桌凳290.7万套,维修单人课桌凳293.1万套、讲台4.4万张,通电并安装照明设备教室13.2万个。我省农村中小学教室里破旧不堪的现象一去不返,农村学校每一间教室窗明几净,课桌凳焕然一新,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社会普遍赞誉。

  农村中小学“六有”工程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校制宜,采用分层、分类、分项的办法逐步推进。厅成立了“六有”工程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研究制定了实施意见,确定了铜山等5个县(区)、209个乡镇为“六有”工程建设试验点,共实施并基本完成“六有”工程建设试点项目1332个,均已在去年底前交付使用。“六有”工程开局良好,进展顺利。

  高校基本建设成效明显。在国家实行宏观调控、银根紧缩,建设资金缺口较大等不利情况下,各高校克服困难,千方百计,竭尽全力,积极推进新校区建设。去年全年完成投资66亿元,竣工校舍建筑面积340万平方米,其中省属高校完成投资40亿元,竣工校舍建筑面积235万平方米。我们在高校新校区建设工作中加强指导和协调,确保高校新校区功能布局合理,诞生了一批优质的精品工程。新校区改变了过去校园狭小、校舍破旧、设施落后的状况,拓宽了高校的办学空间,优化了环境。

  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力度加大。为迎接新一轮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和重点学科的遴选,开展了省属高校“十五”“211工程”中期检查工作。对全省高校的重点学科建设进行了认真规划,实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建设计划,遴选10个实验室作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新组建10个省重点建设实验室。继续加强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数量居全国领先地位。

  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围绕庆祝第20个教师节,我省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了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省委、省政府隆重举行教师节庆祝大会,发表《致全省教师的慰问信》,表彰了一批优秀教育工作者,省领导到学校、教师家庭走访慰问一线教师,与优秀教师代表座谈,激励了广大教师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教书育人。5000多名师生同台演出大型文艺节目《老师您好》,展示了广大教师的精神风貌和时代风采。各市、县区都相应开展了庆祝第20个教师节活动,社会反响很好。大力加强师德建设,举办了以“光荣的人民教师”为主题的师德论坛。教师资格制度实施进一步规范,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5.64万人。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总培训人数达1.3万人。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的选拔和培养引进,评选“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计划”优秀青年骨干教师500人,优秀学科带头人150人,优秀学科梯队40个。进一步下放高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学科评议权和评审权,全省共有1672名高校教师晋升为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务。

  (三)推进改革开放,教育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教育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经教育部批准,南京气象学院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更名为江苏科技大学,南通医学院、南通工学院、南通师范学院合并组建南通大学,常熟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常熟理工学院。经省政府批准,8所职业技术学院正式建校;组建了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18所学校被批准为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进一步规范了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布局趋于合理,结构相对科学,进入了稳定发展的时期。启动高校老校区置换工作,全省已有5所高校置换了老校区,置换土地面积732亩,所得资金7.48亿元。进一步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有效放大了高校后勤资源。2004年全省有98所普通高中申报星级评估,目前共有三星级高中213所,四星级高中124所,高中教育水平普遍得到提升。51所中等职业学校申报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省共有124个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教育骨干学校建设进一步加强。

  办学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认真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促进各级各类民办教育健康发展。鼓励支持普通高中、职业学校通过“名校办民校”的形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目前,全省独立设置的民办高校17所,普通高校举办的独立学院9所,民办二级学院33所,民办高等教育在校生13.5万人,占全省高校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13.6%。全省有民办中小学469所,在校学生57.7万人。

  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会同省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关于在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行“一费制”收费的通知》和《关于建立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机制的意见》,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推进“一费制”,明确了农村中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建立杂费使用监督举报制度,推进各地设立中小学公用经费专户。目前,全省81个设乡镇的县(市、区)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基本调整到位。

  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深化。去年秋季,全省所有小学、初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改革实验,提前一年完成了教育部的推进部署。全面开展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各项准备工作,制订了实施方案,举办了培训班。切实加强对中小学各类竞赛的管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启动南京仙林大学城区域教学联合体共建工作,有效促进教学资源共享和高校教学制度创新;大力实施高等院校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建设,共有29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位居全国第二;新遴选省优秀课程200门、课程群32个,专业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组织了新一轮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新遴选教学成果奖401项,其中特等奖20项、一等奖131项、二等奖250项,充分展示了我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四所本科院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两所高职院校也顺利通过了首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试点评估,均取得较好成绩。积极开展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宗旨的各类竞赛活动,获奖成绩继续位居全国前列。遴选研究生研究创新项目80项,评选省优秀博士论文51篇、优秀硕士论文100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7篇。积极推进高校与科研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改革。

  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取得新的突破。去年新增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32家,全省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已达137个,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首次组织“江苏教育之旅”,邀请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留学中介机构负责人到我省部分接受外国留学生的高校考察,扩大了我省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去年来我省学习的外国留学生达8000多人,聘请长期外国文教专家1200人,短期400人。成功地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和昆士兰州举办了教育论坛。与英国机构合作建立海外教师培训基地,开创全国教育系统海外培训基地建设的先河。邀请12名美国总统奖优秀学生访问我省,推动了中美两国教育的合作交流。与港澳台教育交流有新发展,接收来自港澳台地区学生313人,在校生已突破1000人;首次开展了江苏与澳门大学生互访活动,增加了两地学生的互相了解和友谊。

  (四)强化服务功能,教育贡献力度进一步加大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取得新的成果。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深入研究新时期我省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推进理论创新。苏州大学的“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统筹与协调发展”课题被教育部批准为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年度重大研究项目。首次探索试行重大研究项目招标制度,实行跨学科、跨学校的招标试点改革,提高研究工作组织程度。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文明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和能力,完成了4个二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成功组织了第七届全国推普周江苏省系列宣传活动。

  推进高校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引导高校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全省高校科研总经费超过30亿元,创历史新高。高校全年申请专利数达1200多件,为历年之最。省属高校有9项成果获中国高校科技进步奖,居全国之首。组织27所高校参加“高校校长苏北科技行”活动,促进高校与苏北各市的全面合作,与沿江七市正式签订合同项目1047项,合同金额达3.3亿元。

  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步伐加快。研究制定了江苏省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方案,25所中职学校被确定为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共推荐17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参加“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项目”合作研究工作,3所高职院校被批准为国家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以高水平、示范性、共享型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为目标,认真落实专业基地建设规划,明确专业基地建设标准。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成效显著。建立目标责任制,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乡镇、学校。全年教育系统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110万人次;完成转移农村劳动力31万人,其中转移回乡初高中毕业生22万人。举行“教育富民强省、真情服务三农”活动,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咨询、实用技术指导与服务。社区教育实验不断深化,新建了一批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和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组织了第二届长三角社区教育论坛,有力推动了学习型江苏的建设。

  (五)坚持以人为本,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推进。认真贯彻中央8号、16号文件精神,制定了实施意见。组织全省教育思想大讨论,开展“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等各种主题系列活动。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织专题学习研讨和滚动调查。开展大学生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文征集活动。加强对大学生的形势政策教育、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加强“两课”实践性教学环节,积极探索符合青年学生特点的教育形式,组织“民营企业家走进大学校园”系列讲座活动,充分利用航天精神、奥运精神和创业精神等开展教育活动。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工作,成功举办了庆祝建国55周年江苏省大学生军训成果汇报大会,组队参加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并取得优秀成绩,继续推进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丰富了学生文化生活。

  扶贫助学工程积极实施。全面启动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全年发放助学贷款1.38亿元,实际贷款人数2.6万人。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助学活动,共募集资金8000余万元,资助在校学生21.3万名;省安排义务教育助学金1100万元,为5万名贫困中小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全省1.3万名残疾儿童全部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安排2000万元专项经费,资助1万名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初中毕业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省政府奖学金从2003年的1000万元增加到4000万元,资助2万名贫困大学生。

  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圆满完成。2004年全省参加高考人数为40.5万人,有910多所高校在我省累计招生31万人,录取率达76.5%,圆满完成了招生任务。去年我省首次承担普通高考9门课程的自主命题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教育部的指导下,我们精心组织,严格管理,顺利完成这一特殊任务,社会反映良好。高考期间,全省未发生一起试卷泄密、失密、受损、被盗事件,普遍反映考务工作好于往年。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新的进展。2004年我省共有高校毕业生22.43万人,比上年增加6.1万人,增长37%。各地各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进一步落实已出台的各项政策。对2003年就业率达不到60%的31所高校采取重点管理的措施,使这些学校的就业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发挥了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就业服务机构建设,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全省高校共举办校内毕业生双选活动3600多场;省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全年免费为毕业生举办招聘会70余场,进场招聘单位超过4500余家,提供岗位超过13万个;就业信息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实现了省网与高校就业网的贯通和连接。全省高校毕业生总就业率达93.9%,比去年提高5.29个百分点,其中毕业研究生就业率97.38%,本科生就业率96.82%,专科生就业率90.55%。

  (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教育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学校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组织全省教育系统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届八次会议精神。召开了全省第十三次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就加强高校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做了全面部署。制定了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和考核基本标准,加强和规范党建考核工作。以完善校务公开和高校教代会制度为抓手,推进高校民主政治建设;建立高校党员领导干部与党外人士联系交友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高校爱国统一战线。妥善处置影响高校稳定的突发事件,切实维护了高校稳定。

  依法治教工作取得新进展。认真学习贯彻《行政许可法》,切实做好教育系统干部的学习培训及有关法规的清理工作。积极做好预备立法项目的制定准备工作。加强教育行政干部和教师的普法教育,组织市、县教育局长和民办学校校长认真学习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组织开展普法考试。认真处理行政申诉、行政复议案件和行政应诉事务,有效地维护了教育各主体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调查研究之风更加深入。去年以来,为全力筹备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围绕建设教育强省,我们组织了8个调研组,加大对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问题和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深入调查和课题研究;邀请有关专家举办了系列研讨活动,召开教育形势分析会,广泛征集和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起草了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主文件和10个配套文件,进一步摸清了情况,理清了思路,研究了政策措施。组织全省高校领导、市教育局长赴浙江考察,研究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全省教育发展,拓展了工作思路。

  教育科学研究不断加强。积极整合各方面的教育科研力量,加大教育科研工作力度。省教科院成立以来,坚持教育科研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为教育改革发展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的方针,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评审中,课题总量和国家级课题数量均居全国第一。研究编写《江苏教育改革发展报告》。基础教育教材研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我省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地方课程教材建设基地。

  教育收费进一步规范。会同省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关于江苏省教育乱收费党纪政纪处分暂行规定》,经省委、省政府批准下发。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签订了治理教育乱收费责任书,进一步强化了治理工作责任制。会同省有关部门开展了两次教育收费省级督查。全省教育系统共查处各种违规收费5482.3万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3.2%;调查处理教育乱收费案件226件,比去年同期下降59.1%;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176人。全省累计受理教育乱收费举报2761件,比去年同期下降11.5%,人民群众对教育收费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教育审计、督导工作进一步加强。组织开展了省属院校、厅直属事业单位、民办高校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及决算的审计。全年各级教育审计部门完成审计项目15691项,审计总金额518亿元,核减基建工程款5.97亿元,查出违规金额9803.7万元,加强了对高校新校区建设全过程跟踪审计工作,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显现。加强教育督导,累计组织了省督学和有关人员210人次,对6个市、54个县(市、区)集中开展了中小学公用经费和义务教育阶段控制辍学工作的专项督查,受到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仍然较多,比较突出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育投入不足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我省教育投入虽然总量逐年有所增加,但各类教育生均经费偏低;省级财政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但市、县财政对教育投入相对不足,大部分地方没有达到《教育法》规定的“三个增长”要求。由于教育投入不足,学校建设债务沉重,教育投入不足与教育加快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二是教育公平问题未得到根本保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核心环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近年来,虽然我们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使学龄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基本得到保障,但教育公平尚未得到很好的体现。一方面家庭贫困子女、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和流动人口子女等上学难问题没有真正落实,教育保障水平偏低;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需求日益强烈,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影响了更高层次教育公平的实现。三是教育的社会形象未得到根本好转。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承受着越来越大的社会压力,教育工作者承担着越来越重的精神负担。从教育内部看,中小学面临着社会要求提高升学率和减轻学生负担的双重压力,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一定程度上受损,教育乱收费现象尚未杜绝,长期困扰的教育热点和难点问题有激化的趋势。教育改革和发展,迫切需要进一步优化教育的舆论氛围,营造健康的社会环境,重塑教育的良好形象。以上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建设教育强省,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拿出加快发展、协调发展的新办法、好办法,推进全省教育事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二、2005年教育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

  2005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教育良好发展态势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实现“十五”规划目标、衔接“十一五”发展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5年我省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继续高质量、高水平巩固义务教育成果,全省中小学生辍学率控制在0.8%以内,50个县(市、区)无流生;大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招生5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50万人,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86%;高校本专科招生34万人,增长10%,高考录取率稳定在70%以上;招收研究生3万人,在校研究生达8万人,增长18%;培训农村新增劳动力32万人;高校毕业生当年总就业率达90%。

  2005年全省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按照“加快建设、均衡发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强化管理、提高质量”的基本思路,进一步推进全省教育又快又好的发展。

  (一)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必须统筹规划,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教育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进行规划,放到全球化人才竞争的大环境里谋划教育未来发展的格局。

  一是促进教育的超前发展。当今世界,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教育是人才资源开发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是社会文明进步和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在现代化事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新时期的教育不仅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更要适度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前面,引领经济社会的发展。江苏要实现“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必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要立率先之志,谋率先之策,勇于率先探索科学发展之路,为实现“两个率先”多作贡献。

  二是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义务教育始终是整个教育的重要基础,要高水平、高质量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成果,最大限度地控制辍学,妥善解决贫困家庭子女、残疾儿童、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高中阶段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发展高等教育必不可缺的基础,必须采取多元办学模式和措施,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要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同时,各高等学校都要科学定位,发展内涵,提高质量,办出特色。要进一步发展研究生教育,加快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断增强研究生教育培养能力。要更加重视幼儿教育,在提高普及率和向下延伸教育上下功夫。完善特殊教育保障体系。同时,大力发展非学校教育、非学历教育等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统筹公办教育、民办教育发展;统筹和合理利用国内国际教育资源,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构筑我省中外合作办学的新平台。

  三是促进城乡教育的和谐发展。江苏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必须坚持农村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我们要很好地落实中央关于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要求,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发挥城镇教育对农村教育的带动作用,提高农村教育的整体水平。推进城乡教育发展,必须和我省的城市化进程相协调。在城市化进程中,要把城市和农村教育的规划、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统筹起来安排。要特别注意郊区、新区学校规划和建设,注意城市和农村人口变化和劳动力转移的趋势,注意进城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统筹规划好城乡教育的和谐发展。

  四是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今后我省教育科学发展的突出挑战。落实省委省政府区域共同发展战略,要加快苏北教育发展步伐,促进苏中教育崛起,推进苏南及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提高教育整体水平。要进一步完善苏南对苏北、城市对农村的教育对口支援服务工作制度,完善南北教育互补合作机制,发展跨行政区域的集团办学,扩大学校对学校的对口支援,努力缩小南北之间教育的差距。要不断培育苏北区域教育的后发优势,促进内生力量的成长。下大力气改造城市薄弱学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以更好地解决择校问题。

  (二)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必须妥善处理发展、改革、稳定的关系,确保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发展,目的是更快更好的发展。我们要将发展的主观愿望和发展的客观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发展。机遇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关键是我们发现机遇的意识是否强烈,抓住机遇的时机是否恰当,落实机遇的措施是否到位。各级党委、政府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都强调了以人为本,要更多地关注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事业发展,这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机遇。我们要善于审时度势、抢抓先机。发展需要科学,发展需要规范。发展是硬道理,但硬发展就不是道理。今后,各类教育的发展都要尽快由外延扩张转向内涵提升,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内在统一,努力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上办出特色。

  改革是科学发展的内生动力。当前,影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最主要的障碍还是体制和机制的障碍,而体制机制的弊端必须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逐步解决。现在,发展的竞争很激烈,竞争不仅仅是投入的竞争,而且是改革的竞争,是创新的竞争,是研究新形势、适应新环境、解决新问题的竞争,也是我们执政能力和管理水平的竞争。谁先改革,谁先创新,谁先得益。今年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20周年,坚持改革促进发展是二十年来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今后我们依然要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路来解决教育发展中的新矛盾和新问题。

  稳定是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前提。要改革、要发展就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局面,什么事也做不成。当前,包括教育领域在内的社会矛盾较多,我们要认真研究分析教育所处的社会环境特点,慎重对待教育内部各种矛盾,逐步化解各种不稳定因素,要将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人民群众的承受程度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在稳定中推进教育发展,在稳定中推进教育改革,在改革发展中促进学校的稳定,维护社会的稳定。

  (三)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着力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其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和各种发展能力,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各类学校必须从根本上确立素质教育的理念不动摇,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不改变,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和成才观,坚定不移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要正确处理素质教育与升学的关系。实施素质教育,同样需要考试。我们应该反对的是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方式而不是反对考试这种评价方法。推进素质教育也要给学生更多的升学机会,升学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成果之一。高考不仅是学生文化知识、实践能力的综合检测,也是学生心理素质、竞争意识和意志品质的全面锻炼。从高考内容和方法来讲,同以往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突出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的应用能力,要求学生基础要好,知识面要宽,应变能力要强,这些都同素质教育的要求相一致。我们绝不能把高考同实施素质教育对立起来。要进一步推进教育制度和方法的创新,同时增进教育与社会、家长的沟通和交流,争取社会各界和家长更多地关注和理解教育,从而为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要坚持严格的教学管理不动摇。实施严格的教学管理,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工程。管理的基础是常规管理,教学常规管理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保证。严格教学常规管理,要突出四个重点:一是要抓好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二是要强化校长领导教学工作的主要责任,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教学质量的首要地位和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三是要发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导力量,要健全教师管理制度,规范教学行为,形成良好的教风。四是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要通过学习过程的管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和创新能力。要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在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等多个层面构建科学合理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引导中小学教育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

  要全方位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基础教育,必须贯穿于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贯穿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个环节,贯穿于青少年成长的全过程。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教育要相互渗透、相互配合、全面推进。基础教育阶段,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已成为推行素质教育中刻不容缓的问题,要切实加以解决。职业教育要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基础,提高学生立业创业能力。高等教育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帮助每一个学生成才;坚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品德、智力、知识、能力并重和身心和谐发展;坚持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健康发展。

  (四)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各项教育工作要始终围绕育人这个中心,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一是营造和谐相处的人文环境。学校要发挥育人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依靠学生内在的积极性,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校管理制度和人文环境。平等民主尊重、相互理解支持的师生关系,是学校和谐人文环境建设的重点。学生只有尊其师,才会信其道;教师只有爱其生,才能育其人。与此同时,要积极构建学校干群之间、老师之间、同学之间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在和谐的人文环境中接受教育,健康成长。

  二是营造和谐生动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具有育人的重要功能,要以既生动活泼又和谐融洽为目标,优化育人的文化环境和精神环境。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文化娱乐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产生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

  三是营造和谐向上的舆论氛围。要切实加强教育宣传工作,塑造教育的新形象。要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教育宣传工作;要用真实形象生动的事例向社会宣传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要加强与主流媒体以及各类新闻宣传机构的沟通联系,积极营造有利于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要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主动占领校园网络教育新阵地,营造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教书育人的重要手段。

  四是营造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落实育人为本的要求,必须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要以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关键环节为重点,通过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健康的环境、发展的环境。要加大各个领域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行动计划》,加强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积极实施“学校育人”、“团队育人”、“家庭育人”、“活动育人”、“基地育人”、“环境育人”六大工程,优化育人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形成积极向上的教育合力。

  (五)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必须推进科学治教、民主治教、依法治教,提高教育系统干部发展和管理教育的能力我们必须根据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新要求,切实改进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做到科学治教、民主治教、依法治教。

  科学治教,就是按照科学的规律、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和科学的方法来发展和管理教育。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改革发展面临诸多的挑战,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中,总结教育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动力。必须深入研究教育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从古今中外教育发展规律中寻找创新教育的突破口。还要正确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努力提高科学管理教育的水平。

  民主治教,就是要坚持为人民办好教育,依靠人民办好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各级教育部门尤其是领导干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必须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研究教育问题,虚心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必须依靠人民群众治教,充分尊重基层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好、发挥好、保护好人民群众支持教育、发展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校务公开等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依法治教,就是要全面贯彻执行教育法律法规,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权限与职责,规范、高效、公平、公正地行使教育行政管理权力。要牢固树立行政权力是人民赋予、源于法律的观念,强化依法办事的自觉意识,建立健全对行政权力的制约机制与监督机制,使行政执法成为保障教育发展、规范教育活动、加强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全省教育系统的每一个干部和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熟悉和掌握教育法律法规,依法维护教育发展权,依法推进教育各项改革,依法维护学校及师生的合法权益,依法同损害教育、伤害师生的行为作斗争。

  坚持科学治教、民主治教、依法治教,必须切实加强教育系统各级领导班子的能力建设。要进一步健全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有计划地组织多种形式的干部学习培训班,组织广大干部学深弄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学政治、学法律、学政策、学业务、学管理等学习活动,努力在教育系统形成勤于学习、开拓创新的风气,真正学会按科学办事、按规律办事、按法律办事,以长远眼光谋划发展,以全局意识统筹发展,以科学态度抓好发展。

  三、2005年全省教育重点工作

  省委、省政府将于今年上半年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对教育改革发展作全面部署,各地各校要认真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当前,要抓紧研究部署好今年的工作。根据今年全省教育工作总体要求,要突出抓好四个方面20项重点工作。

  (一)加快学校基础性建设,全面提升教育资源质量

  1. 加强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合格学校建设。按照省政府要求,今年将全面推进合格学校建设。合格学校建设,主要实施两项重点工程:一是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六有”工程。“六有”工程是针对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存在的突出问题而采取的专项措施,是创建合格学校的基础。为此,省政府将每年投入3亿元改造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我们要在去年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今年全面启动“六有”工程。要精心组织指导,尽早召开“六有”工程建设现场会,进一步动员部署建设工作;研究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投入建设工程。二是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建设。目前,全省尚有4000多所农村中小学未实现“校校通”。省政府决定安排3.5亿元,再通过南北挂钩、企业捐资等形式筹集3.5亿元,总投资7亿元,要求我们一年内全面完成任务。这是既光荣又艰巨的任务。我们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打好歼灭战。要认真研究制订建设方案,采用招标方法集中采购相关设备,大力培训教师和管理人员,结合课改实际开发课件,保证使每一所农村中小学都有电脑网络教室,有合格的教师,能根据课程计划开设信息技术课。

  2. 加快高校新校区建设。今年是我省高校新校区大规模建设的关键一年,我们要乘势而上,一鼓作气,争取全年高校建成校舍建筑面积400万平方米,完成基本建设投资70亿元,争取有一批高校基本完成新校区的校舍建设任务。要进一步加强校园建设规划,校园建设的整体布局、功能定位、建筑风格、建筑质量,要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以确保规划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制定高校老校区置换的相关政策,加大高校老校区的置换力度,一校多区的学校要尽快制订调整计划。继续在全省高校中开展校园规划布局美、标志工程建设美、生态环境美、人文环境美的“四美”校园创建和评比活动,促进高校提高校园规划建设水平。

  3. 加快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省政府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今后几年,将每年安排1亿元资金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实训基地。各市都要认真抓好规划和建设工作,重点兴建一批规模较大、水平一流、资源共享、起示范作用的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要尽可能地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全省将规划建设90个左右的实训基地或专业点。

  4. 加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瞄准学科发展前沿,紧密结合国家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学科群。制定高校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划,全面启动新一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大力培育国家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有条件的高校,还应培育一批新的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完善各类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管理和评价办法。抓住全国第10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批的契机,争取批准一批新的博士点和硕士点。积极推进高校参加全国的学科评估,加强现有学位点的内涵建设,不断提高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能力。

  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着力抓好五项工作:一是加强新师资的培养。做好各类教育新师资培养规划,基本建立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新的三级教师教育体系。统筹和整合五年制师范教育资源,提高小学新师资培养层次;适当扩大师范类本科生和教育硕士的招生规模,提高中学教师中的研究生比例。调整教师教育课程和培养方法,提升教师教育适应新课程改革的专业化水平。二是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积极实施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建立省级教师教育网络联盟,为全员培训特别是农村教师的培训提供资源共享的平台。继续抓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改善职业学校师资结构,强化实践技能。继续组织实施高校“青蓝工程”,突出抓好高校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三是加强师德建设。将师德教育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内容,研究制定新时期加强师德工作的意见和考核办法,创新教师职业道德监督考评机制。四是加强教师队伍的稳定工作。省财政安排12亿元,帮助困难地区解决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省标补贴发放问题。各地要以此为契机,做好教师队伍稳定工作,减少农村学校骨干教师的流失。五是大力实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进一步清退代课教师和各类不合格人员,积极充实合格新教师,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改革与开放,进一步增强教育发展的活力

  6. 继续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和调整教育管理体制,合理划分省和市、县管理教育的职责,调动各级政府办学积极性。加快职业技术学校调整步伐,优化资源配置,扩大省市共建范围。以县乡财政体制调整为核心,继续深化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落实到位。加大对各类成人学校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的调整力度,通过联合、合并、划转、撤消等方式,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办学活力。

  7. 继续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办学体制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也是教育体制创新的重要突破口。继续支持普通高校完善民办二级学院和独立学院办学体制,扩大办学规模。继续探索和完善多种形式的股份制合作办学。继续采取措施,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继续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优化学生的生活和安全环境。鼓励特色明显的龙头职业学校发挥集聚效应,组建多种形式的职教集团,实行连锁式办学。允许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少部分公办学校实行教育成本分摊制度的改革,引入民办学校的运行机制。与此同时,各级政府要确保办好一批示范性高中、职中、幼儿园,增强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调控能力。

  8. 继续深化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中小学要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度,进一步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强化教师岗位管理和聘任考核;以改革校长的选拔任用和管理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建立与聘任制度相适应的工资保障和激励机制,完善中小学教职工职务等级工资制度;研究制定适应城乡、南北之间教师双向交流的编制政策和保障措施。高校要逐步推行全员聘用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面向校内外、省内外、海内外聘用高层次优秀人才,充实加强高校教学和科研队伍。进一步深化高校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以聘任制为基础、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激励有效、竞争有序、科学公平、调控合理的新型分配制度。

  9. 继续推进课程和教学改革。目前,新课程已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推行,今后要继续加强研究,以农村学校课程改革管理为重点,着力推进城乡课程改革均衡发展。从今年秋季新学年开始我省全面启动高中课程改革,要精心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认真研究新旧课程的平稳过渡以及新课程与高考的衔接。制定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启动新一轮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优化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科专业体系和课程整体结构,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加强新增专业、特色品牌专业建设。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精心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全面贯彻落实第二次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加强专业与课程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拓展区域教学共同体,全方位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加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继续推进教学水平评估。深化研究生教学改革和培养模式改革,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10. 继续增强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进一步推进教育与科技、经济的结合和产学研结合,加强学校与地方及企业的合作。制订江苏高校科技发展规划,组织落实一批重大的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进一步落实高校校长沿江开发科技行和苏北科技行活动合作项目。改革和完善高校科技成果推广体制和机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一步创新学校“服务三农”的模式,形成长效服务机制。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加强对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

  11. 继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拓展发展空间,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和合作办学。根据依法合作、互惠互利、形式多样、强强合作的原则,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并重、政府间合作与非官方交流并举、省内合作网络与海外协作基地并建。要着力于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推荐我省实力较强高校、强势学科、优势项目开展国际合作。各高校都要根据本校的实际,选择国外办学类型相近、水平较高的学校建立长期的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合作创办国际独立学院、跨国分段教学、合作开办专业或课程、合作共建工程研究中心或科学实验室等形式,努力提升我省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有条件的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也要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进一步改进并加强对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要善于利用我省教育自身优势,积极与港澳台地区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内地法律、规章、政策允许的各种校际交流与合作。

  (三)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

  12. 认真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落实和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工作。进一步在广大中小学校确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完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学校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课堂、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狠抓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以中小学生行为养成教育为主线,促进学生道德素质发展。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在中小学各科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内容。大力加强诚信教育,继续深入开展“创建诚信校园,培育诚信师生”活动。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加强各地综合性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机制。全面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进一步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加强对中小学生进网吧的教育和管理,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

  13. 认真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会议精神,研究制定实施意见。一是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要进一步改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全面提升教学水平和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水平。二是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三是努力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大力建设校园文化,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开展深入细致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四是充分发挥高校党团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以及学生会、研究生会的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团结、带领广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五是切实抓好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坚持政策导向,健全工作制度,完善培养措施,建设激励机制。

  14. 认真抓好招生录取工作。据预测,我省今年参加全国普通高考的人数将达到48万人,比去年增长近8万人,招生任务十分艰巨。高校招生考试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事关广大考生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历来为全社会所密切关注。各级教育部门和各高校、高中都要高度重视高考、录取等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各项任务顺利完成。要加强对考生的咨询服务工作,减轻考生的心理压力。今年全面实行网上阅卷,提高效率,确保公平公正。改革和完善普通高校“专转本”招生政策。

  15. 认真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今年我省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25.1万人,比去年增加2.7万人,毕业生就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高校毕业生寄托着家庭的幸福和希望,能否充分就业,关系到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已出台的各项毕业生就业政策,努力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调整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政策,完善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选择机制。进一步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方便快捷地为毕业生办理各种就业手续。要积极推进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统一、开放和规范化建设,实现毕业生就业市场、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的贯通。要加强对毕业生档案的管理,严禁毕业生私领档案,严禁将毕业生档案委托社会中介机构管理。要满腔热情、周到细致地做好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为毕业生提供真诚关怀、科学指导、周到服务,切实帮助他们迈好人生关键一步。

  16. 认真抓好扶贫助学工作。重视和解决困难家庭子女入学和接受教育问题,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执政为民宗旨的根本要求,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举措,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必须切实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认真抓好扶贫助学工作。建立健全对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的资助体系,确保每个贫困家庭的子女都有学上,确保每个能考上大学的学生不因贫失学,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能享有与城市居民子女同等受教育机会。从今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资金,对全省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全面实行“两免一补”(免杂费和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全省所有残疾儿童全部享受免费教育。安排4000万元职业教育助学金,资助2万名家庭困难初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安排8000万元省政府奖学金,资助4万名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继续做好国家助学贷款按新机制运行工作,及时发放助学贷款,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17. 认真抓好校园安全工作。当前,我省学校安全工作形势基本平稳,但是,危及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的案件和事故时有发生。学生安全涉及千家万户,关系社会稳定,必须高度重视。各级教育部门和各学校要以治安防控网络和安全管理制度建设为重点,积极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全面构建学校安全工作体系。广泛开展师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知识教育,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建立和完善寄宿制学校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学校安全工作责任。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要定期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分析和整改,制订切实可行的安全事故防治预案,不断增强防范、控制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切实保障学校师生安全。

  (四)加强科学发展教育的能力建设,提高领导和管理教育工作的水平\

  18. 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央决定,从今年1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这是党中央在深入研究新世纪新阶段的形势、任务和党员队伍状况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高等院校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和部署上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切实把这项工作抓好。省委非常重视教育工作,李源潮书记亲自选择省教育厅作为他的联系点,我们更有信心搞好这次教育活动。通过这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达到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为推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

  19. 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省教育系统的领导干部,都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领导,完善领导体制,创新领导机制,转变领导方式,切实增强驾驭教育发展、改革、稳定的能力。一是要选好干部、带好队伍。着力抓好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选拔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重点选配好校长,有一位好校长就有一个好学校。要大力培养懂政治、懂教育、懂管理的年轻干部,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增强领导班子的活力。二是要统筹兼顾、把握大局。这是领导工作的一条原则,也是一个重要的领导艺术。要统筹兼顾全局与局部,既服从大局、兼顾大局,又照顾到局部的实际情况;要统筹兼顾当前与长远,一着不让地抓好当前的发展,同时谋划未来,抓紧组织力量研究制订“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三是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江苏的各类教育都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有许多方面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和地位。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要更加谦虚谨慎,更加埋头苦干,更加注重民意,更加关注民生。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不图虚名,多务实事,沉下心来抓落实,搞建设,打基础,办特色。

  20. 大力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现在各类学校的规模显著扩大,资金、财产大幅度增长,办学形式趋于多样,迫切需要我们加强规范,健全制度。去年教育系统出了一些职务犯罪的事情,教训非常深刻。要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快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更加有效地推进反腐倡廉,做好教育系统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提高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继续开展“两个条例”的学习、宣传,推进党内监督条例“十项制度”的细化和校务公开的深入,建立健全各种监督约束机制,从源头上预防教育系统的职务犯罪。继续开展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巡视活动,加大教育督导和审计工作力度,健全经济责任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对学校收费、基建工程、物资采购、教材资料编写和征订等环节的监督管理。要深入推进教育行风建设,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规范办学行为,高度重视和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继续巩固教育行风建设成果,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校“一费制”的收费办法,规范中小学招收择校生收费政策,规范公有民办学校收费政策,规范高校用选择性计划招生收费政策,规范和完善高校“专转本”招生办法,努力重塑教育新形象。同时,要下大力气纠正一些地方挪用学杂费、挪用教育附加费的不良现象,要组织纪检监察、财务审计、教育督导等多方面的力量,多管齐下,狠刹挪用之风。

  同志们,新的一年已经来临,我在这里代表省教育厅党组,感谢大家过去一年来的辛勤工作和对省教育厅工作的支持,向大家并通过你们向全省教育战线的同志们致以新年的问候和新春的祝福。2005年全省教育工作任务繁重,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同心同德、励精图治,全面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为实现“两个率先”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相关专题:2005全国网络媒体江苏教育网上行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