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2005年高考专题 > 正文

莫到高考才关注孩子的心理素质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0日15:19 北京晨报

  高考期间,怪事迭出:担心考前孩子睡不好觉,有家长打电话给机场让飞机停飞,有家长要求火车经过时不许鸣笛;考试中,怕干扰孩子发挥,有家长建议考务人员上树捉知了。凡此等等,反映出家长为了让考生有一个稳定的心理状态投入高考,几乎想入非非了。

  其实,要想孩子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来面对像高考这样的人生重要关口,关键在于日常要做好家庭教育的慢功,慢慢培育孩子的抗压能力,而不是高考临时抱佛脚。

  新华社记者 王骏勇 鹿永建

  考生观点

  做父母就是做榜样

  好多父母都抱怨孩子越大越不好教,做家长的根本就不知道孩子想什么,孩子则抱怨与父母之间有“代沟”,得不到理解。山西文科第一郝煜的家庭却不是这样。

  孩子在十几岁的时候,是比较容易出问题的,父母这时候也不容易得到孩子的信任。这个时候,母亲主动往前迈了一步:当教师的母亲不管有什么事情都愿意对郝煜说,开心的,不开心的,让郝煜知道他是母亲最亲最信任的人。在做一个好听众的同时,郝煜也慢慢地向母亲敞开心扉。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做父母的如果能把孩子当朋友,先向孩子迈出一步,孩子就会毫不犹豫地向父母敞开心扉。

  适合的方法最好

  从初中到高中河北省文科第一张涵冰的成绩都比较平稳。进入高中以来,无论大考小考,都是班里的第一名,从来没有落后过。但是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的时候,她只考了班里的第三名,年级的第六名。当时这个成绩对她的打击很大,“因为这么长时间以来,自己一直都有一种优越感,而且相当自信,一直觉得第一是稳拿的,结果现在一下子滑到第三名,一时间还不能接受。回家之后,我哭得像泪人一样。”

  虽然这不是高考,但张涵冰还是很在乎这次考试的。如果在以前,考砸了妈妈都会很严厉地批评她,但是这次妈妈倒反过来安慰她,“不要这么伤心,这只是一次普通的考试,你以后还有很多很多的机会。而且咱们也不能总是拿第一,也要给别人留一点机会。”

  后来妈妈又做出了一个很重大的决定。因为当时在放寒假,正好张涵冰的生日也是在过年前后,妈妈就说:“今年我们去海南度假过年吧,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把你的创伤慢慢抚平。”于是妈妈就带着她去海南玩了十多天,在度假的过程中,这件事就渐渐变得平淡了。

  张涵冰并没有忘了这个伤痛,她下定决心下学期要更加努力,同时还制定了一个完整的学习计划。但更重要的是,当时她已经能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这件事,迎接新学期了。结果到了高二下半年期末考试的时候,她的成绩特别好,不但又是第一名,而且还拉大了和第二名的差距。比起有些家长在孩子考不好的时候就一味地责骂,她觉得妈妈的这种教育方式更合适,“既不会给我造成太大的压力而影响我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又能让我记得这次失败的教训,督促我更加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第一”调查

  三个当年的“第一”,命运截然不同

  高分不代表一帆风顺

  “第一”曾是落榜生

  个案一:复读一年,夺得文科第一

  成功秘诀:没真本事,会被人拒于千里之外

  状元们懂得努力。2001年的重庆市文科高考状元幸婧曾经是个落榜生。她第一年北大的第一志愿没有考上,毅然选择复读。在复读那年,有一天她在上学路上路过一排街边商店时,看见前面有一位二十出外的年轻姑娘在一家商店门口徘徊不定,老是在寻找着什么。“我以前从未看见过一个人会有那样复杂的表情:一丝胆怯、一点窘迫。我放慢了脚步想看个究竟,却见那姑娘往商店里探了探头,用微弱的声音询问道:‘请问你们需要临时工吗﹖’‘不要,已经找好了’一个严厉不客气的回答传进我的耳朵。”

  “我的眼中出现了这样一幅景象:那个姑娘的脸刷地一下红了,泪珠溢出了她的眼眶……我从未亲眼见过有人被如此拒绝。我也是第一次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残酷性,如果没有真本事,迟早会被人拒于千里之外我突然间觉得一种紧迫感,似乎有一条无形的鞭子在鞭策着我向前……”

  幸婧说,当我把这件事告诉给父母亲时,父亲说,家里没有优越的条件能够为我铺好一条没有荆棘的大路,一切都只能靠我自己一个人去创造。听了父亲语重心长的话,我更加清楚地意识到,考上北大不单单是一个面子问题,更是直接关系到我一生的命运。这种感悟鞭策着我去努力,无论是高考前还是高考后。

  我在大学不是第一

  个案二:以第一成绩考入北大,大学不是班上第一

  个人心得:高考得第一,只是偶然

  接触昔日的“第一”们,感觉他们对于几年前的高考,似乎已经很久远了。大多数的人,正在新的生活中扮演着新的角色。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等这些第一云集的地方记者发现,那些昔日的第一们大多数在大学里成绩依然优秀。但他们的老师表示,这些孩子素质都很高,特别是心理素质好,与其他学生们的差距并不大。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研二学生小雨曾经是1999年的高考状元(小雨坚持不用真名)。她说,“我们班上也还有几个状元,但上了大学,谁也不会再来比你中学的时候怎么样。我在大学里不是班上最好的学生,我们班成绩好的学生是不是状元,这个问题挺没意思的。其实状元不状元就是一次考试差了那么几分,我得过一次第一,但要是再考肯定不是了,这是偶然的嘛。”

  高分生也有退学的

  个案三:曾以县第一考入大学,后退学

  失败原因:迷恋上网,考试不及格

  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个别高分生因为大学成绩差而不及格,甚至有退学的经历。一位县状元上了大学之后迷恋上网,最终考试不及格而退学。老师在评价他时说,这个孩子非常聪明,但确实没把心思用在学习上。因此,可以说明“状元”只是学生高中成绩的一个检验。而今后真正的人生,今后真正的发展,“状元”称号只是个过时的光环,并不能决定什么。

  ●记者手记

  只是考了一次第一

  是不是高分低能,是不是傲气逼人,是不是一心读书,是不是父母高知……在采访高考状元之前,不少关于状元的种种想像涌入脑中。这些在众多考生中拔头筹的孩子被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他们真的很优秀,但他们又确实就是普通孩子。就是在高考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中,他们“成功”浮出水面。他们“成功”有素质的必然,但更多的是偶然。

  高考头名与同一分数段的其他孩子究竟能差多少?从今后的发展看,没有明显差距。他们的家庭背景、性格爱好,一如普通孩子。他们毕业后也会读研、出国、工作,在漫长人生,高考状元的经历不过是高中的一次成绩坐标点,对人生轨迹线的影响能有多大呢?

  因此,别把这种偶然的成功太当回事儿。一次考试,考了第一,如此而已。代小琳

  现身说“考”

  辽宁省1998年理科第一何京芮——

  “第一”不努力 考试照样“挂”

  高考成绩:1998年,以高考总分686获得辽宁省理科第一。

  大学成绩: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硕士毕业生,获学校内大大小小很多奖学金。

  未来计划:今年获得了包括麻省理工、斯坦福等名校的全额奖学金邀请后,选择了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并将于8月赴美读博。

  为夺第一 没有保送清华

  记者:当时得知自己是考分最高的时候,意外吗?

  何京芮:其实并不意外。我当时所在的学校就是我们省最好的学校,我在学校平时成绩就是第一。高考之前学校有一个保送清华的名额,学校没有给我而给了第二名。学校觉得我有争第一的可能,故意没保送我,就是让我争头名。

  记者:高考之前就让你争第一,是不是对考试挺有压力的?

  何京芮:压力当然是有的,但是我后来就麻木了。他们从高二的时候就这么说,我后来都麻木了。

  记者:当你终于获得第一的时候,这种光环对于你来说有什么影响呢?

  何京芮:在我高考那年,围绕高分生的商业活动并不多。我觉得那种商业秀对高分生们来说并非好事儿,对这样的一次考试第一给了过高的评价,也许有人会飘飘然起来。但我觉得我自己还好,这种心态对我影响并不大。

  考入清华 没人觉得我牛

  记者:进入清华后,很多人会不会以“第一”来“识别”你,比如介绍新同学的时候说你是哪年的第一?

  何京芮:是,在清华里,会有人介绍我的身份时说一句。

  记者:那么大家对你,或者是你对自己,是不是有一种过高的期望?

  何京芮:没有,清华的人和我自己,都对“状元”这个称号看得挺平常的。清华这里高手林立,状元只代表过去的一次考试。我刚刚入学时,就有师兄过来和我聊天,咱们周围状元多了,没人觉得你多么牛,如果你不努力的话,考试也照样会“挂”。我就听说有状元考不及格的。

  记者:从本科到现在,你觉得自己和身边“非状元”的同学们在智力和悟性等方面有什么区别?

  何京芮:区别不大。

  那个第一 是幸福不是负担

  记者:你最终选择出国留学,当年的状元经历对你申请出国有什么帮助吗?

  何京芮:有一点点帮助,证明当时的水平。但是经过了这么多年,我感觉当个状元还是蛮好的,起码我当初在这么多人的考试中考了第一名,我觉得自己很幸运。我觉得这是我的一种幸福的经历,并不是负担。

  -核心提示

  考生刚刚走出考场,媒体上就登出23日成绩公布的消息。高考成绩成了目前最受关注的话题。各省最高分是谁?他们是一个怎样的群体?得了高分是否就意味着今后的成功?本报记者经过调查采访,揭开了这一群体的神秘面纱。

  -智商中等偏上 -心理素质极好 -家教注重做人

  揭开高分生“高能”之谜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研究员王极盛5年来一直从事高考高分生研究,他对1999年至今各省高分生们都作过访谈,从大量的研究调查数据分析中得出,“高考高分生都是良好素质的产物。他们不仅仅是成绩好,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好。高考高分生中没有一个低能的。”

  心态极好智商中上

  “高考确实不光是知识的考核,而是一次综合测试,是知识+心态的考查,能力命题。我从1999年开始研究高考高分生群体,发现每年的高分生们心理素质都非常好。如果说考生掌握的知识水平是高考成功的硬件的话,那么考生心态就是高考成功的软件。越是临近高考,心理调节就越重要。”

  王极盛专门就高分生的心理素质做过分析。他选取北大清华的高考高分生们为一类样本,又选取一所普通大学的大一学生们做另一样本。经过统计分析得出,前者的心理素质明显偏好,“这个差距能相差100多分值。”

  心理素质的良好表现显然大于高分生们智商的数值。王极盛说,当他给高分生们测试智商的时候——尽管“智商”测试已经相当落伍,发现高分生们的智商只是中等偏上。

  中学成绩并非都好

  江苏有个高考得第一的女生,初中入学考试成绩是全校倒数第二名,高中的时候排到了40、50名……

  在浙江也有同样的例子,这个“第一”高三一次数学模拟考试的成绩竟是倒数第一……

  王极盛说,这些高分生成绩并不是一向都好,他们也有很多失败的、挫折的时候,他们成功最重要的是良好的心态和好的学习方法。“很多孩子学习上都是有办法有策略。考第一,对他们来说是偶然也是必然的。”

  “我再考一次肯定不是第一。”在与“第一”们进行访谈的时候,很多人都这么说。

  王极盛感叹,这些孩子非常有自知之明,他们清楚自己得了第一不过是“偶然”,这也是他们良好心态的一个反应。很多孩子甚至这么说,“我们班比我聪明的多得是,我得了第一他没有,这说明人各有志,脑筋用的方面不一样。”

  七成父母初中毕业

  其实高分生就是普通孩子,他们的家庭同样很普通。在王极盛调查发现,70%的“第一”来自于普通的工农家庭,70%的父母文化程度是初中。

  “有一个浙江的‘第一’,他来自农村,爸爸是小学四年级文化水平,妈妈是文盲。”王极盛从状元们的家庭教育研究中发现,状元的家教并不是父母帮助他们辅导功课,更重要的是做人的教育,是平等的沟通。

  “一位四川的‘第一’告诉我,他要是考试没考好家长不会说什么,但有一次说谎,爸爸打了他。”

  “我发现,这些孩子的家教有这几个共同的特点,注重做人教育、父母做好表率、尊重孩子人格、享有民主气氛、不给孩子学习加压、从小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多数毕业读研出国

  追踪到高分生们的大学情况,王极盛说,他们大多数在大学中名列前茅,有的还是年级第一名。毕业时,这些孩子们大多数选择了读研和出国,读研的人数比出国的更多一些。

  谈到目前流行的“商业秀”,让高分生做广告出书等等行为,王极盛说,“其实大多数状元并不想炒作。我做研究,认识他们中的很多人,当一些媒体请我帮助联系采访时,很多状元们都拒绝了。他们不愿意过多面对媒体。但我认为,如果请他们介绍学习经验的话,也算是对别人的一种帮助,这也无可厚非。”

  本版撰文 晨报记者 代小琳刚走出考圤

  相关专题:2005年高考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高考最后冲刺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明星电话被曝光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后金庸武侠圣经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