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晨报 > 正文

高考过后的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4日16:48 内蒙古晨报

  内蒙古晨报报道(记者 贺静)800万考生经过一场心理与智力的双重角逐,终于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场“战役”进行完毕,不管是高兴也好,失望也罢,这场战争暂时告一段落。高考究竟给考生带来了什么?对考生今后的命运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考生与家长如何看待高考?高考背后又折射出什么新问题?让我们一同来关注。

  ★一个高考生的茫然

  6月8日考完后,小刚整整睡了一天一宿。10日一早,同学打来电话,说老师让去学校估分。饭也没吃小刚急匆匆赶到学校。估的分数出乎小刚的意料,是540分,小刚有点不敢相信,太高了。他又一次找到老师,说是不是弄错了?老师重新给他估了一遍后说,没错,这就是你的估分。同时老师又告诉小刚,你别高兴得太早了,这只是估分,和你实际出来的成绩是有出入的,没准还低几十分!

  老师的提醒让小刚多少有点激动的心平静下来,但不管怎么说,这总该是个好消息,得赶紧回去告诉爸爸妈妈。

  爸爸妈妈听说小刚去估分了都没去上班。当小刚把这个好消息说出来时,妈妈抹起了眼泪,爸爸高兴得四处给人打电话,凡是认识的人他都打了,“我儿子考了540”。好像这就是儿子的高考成绩。

  全家人像迎接盛大的节日似的庆祝了一番后,爸爸又出去跑摩的了,妈妈在厨房里收拾碗筷,小刚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如果真上了大学,学一个由父母选择的热门专业,那自己的篮球梦就永远无法实现了。”想到这些,小刚觉得有点悲哀:考大学究竟是为了什么?自己这么多年的奋斗难道就是为了爸爸妈妈今天的高兴?那我自己呢?我又是为谁而学?我学习是为了什么?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谁是高考的指挥棒?

  一个高考生已经考完试了还不知道自己是为谁而学,为什么而学,考学是为了什么,的确值得探讨。“这是一个社会问题。主要是因为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又大多是一个孩子,父母给予孩子的照顾简直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太强,凡事都离不开父母。小到穿衣吃饭,大到为人处事,更别说高考这样关乎人一辈子的大事了。父母能不参与吗?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哪个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走一点点弯路,所以便以成人的眼光对孩子的将来指手画脚,这种过分的关心有时沟通不到位或不及时,就有可能引起孩子的不满或抵触心理。这也从另一个层面反映出独生子女在主观能动性上普遍存在的懒惰。”呼市一位教育界人士这样分析。

  “小刚的问题同时也折射出应试教育的一些弊端。”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的一位老师如此感叹。一直以来,中国的教育机构提供的最主要的教育模式是常规教育,常规教育以应试为考核手段,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评价标准,以培养“全才”为最高目标,将“德、智、体”三好集于一点,即“智”上,百分制简化并决定了一切,高分即等于“三好”。而且社会上也形成这样一种观念:分数是衡量一个孩子学习好坏的标准。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问话:你家孩子学习怎么样?这次考了多少分?如果得到的是“学习挺好”之类的回答,问话者肯定会大加赞赏,然后给予高度评价。这就是说,“学习好就等于是全好”的观念已经在人们心里根深蒂固。在学校里,你即使在其他某一方面超出常人也没有多少人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压制了部分人才能力的发挥。

  中国教育机制还是以分数定终身,高考就是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因为考上与考不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高考本身就附带了身份、地位和前途等一系列的东西。在这种机制下,使得千千万万考生全部涌向“独木桥”,争做“天之骄子”。

  “在高考的重压下,学生们每天起早贪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为追求高升学率,不少学校压缩正常教学时间,用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复习备考。老师拼命‘满堂灌’,根本无暇顾及素质教育,虽然口号是提倡素质教育,但一个现实是,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家长,都在‘一边轰轰烈烈地素质,一边又在扎扎实实地抓高考’。或者将素质教育分割在高中以前,高中阶段完全是应试教育的套路,每天大考小考不断,以分数为前提给学生施压,学生学习起来有时很被动,但现实又不让他们有喘气的机会,高考过后,部分学生的心理肯定有一些不平衡,这也是正常的。”包头市蒙中的高俊萍老师深有感触。

  ★一个家长的矛盾心理

  来呼打工的刘江这几天心情一直很矛盾:他女儿今年考大学,刘江既担心女儿考不上大学,又怕孩子考上大学。

  像其他很多家庭一样,刘江为了让孩子考上理想中的大学已经倾其所有。刘江家在河南一个偏远的农村,妻子几年前就下岗,他又没有正式工作。3年前,为了孩子,他们举家来到呼市,把女儿咬牙送进呼市一所重点中学,按学校规定缴了“择校费”,自己和妻子开始勒紧裤带过日子。刘江在一家私营企业当电工,每月工资900元,妻子给人家做保姆,每月也就三四百元。但在他们的精心计划下,日子过得虽然紧巴巴的,但也不至于给女儿交不起学费。

  女儿很争气,成绩不错,但刘江的内心深处对女儿应在意料之中的金榜题名却隐隐有一种害怕。他苦笑着说:“我们勒紧裤腰带背了近2万的外债,目的是想让女儿考个好大学,以后有个好前途。但如果真的考上了,我们的经济负担就更重了。一年上万元的花费,叫我们到哪里去挣呢?”

  近几年高校收费逐年攀高,记者了解到,西部区地方院校虽然有的低于内地院校,但在原来的收费标准上涨幅不少,收费平均在2000元—4000元之间。虽然位于全国之末,但对贫困地区的学生而言,也难以承受。

  ★大学好进就业不易

  中国高等学校自1999年开始大规模扩招新生,当年,全国高校就扩招了45万新生,增长幅度为42%。处在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早在2000年高考录取率就已提高到65%,这意味着100个高中生中,有65个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全国平均录取率从1998年的36%提高到2001年的57%,各地差距也在迅速缩小,国家近年来每年都扩招20%以上。

  2003年,教育部实行了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的改革,允许北大、清华、北京师范大学等20所著名高校自主录取5%的新生。这不仅标志着中国高考制度的松动,也是中国促进教育创新和素质教育的历史性突破。更多才华出众的中学生,在分数略低的情况下,也有可能进入理想的高校。

  “扩招是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是一件好事,它能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从而也提高了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院的姜明老师在谈到扩招时说。但扩招的同时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随着我国每年大学毕业生的不断增多,就业成了难题。虽然国家在缓解就业压力方面每年都做了不少工作,但还是有很多大学生失业,人才得不到合理的利用。

  虽然读书的目标是为了获取知识,但通过读书改变个人命运仍然是当前农村的孩子读书的主要目的。大学扩招了,农村孩子上大学的道路似乎宽广了许多,但许多农村的孩子合全家之力、历尽磨难,大学毕业之际,却不得不面临再一次的失败。找不到工作,教育投资得不到及时回馈,有的农村孩子尤其是贫困家庭的孩子将选择不进学校,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

  同时,扩招也波及到了还未踏进大学校门的考生以及家长。近段时间,家住包头的赫先生一直为儿子的高考忧心忡忡。他告诉记者,现在的就业竞争这么激烈,找好单位很多时候要凭关系走后门,像他这种无钱无权的老百姓,根本没有办法帮儿子找到一份好工作。只有儿子考上重点大学,就业前景才会好一些。但万一考不上重点咋办?

  很多家长认为,尽管高校连年扩招,但千军万马仍然在挤高考这个“独木桥”。一位家长道出缘由:“大学生就业难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考上大学的,找工作都那么难,更何况那些没有考上大学的!”

  高校过度扩招也导致生源质量下降,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师资、教学设施短缺。同时,由于高校过度扩招和收费不断攀高,给一些农村考生上大学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高考制度之展望

  一些教育专家指出,高考制度要改革,重要的是要在内容上下功夫,不要把学生都引导到对课本知识的背诵和熟练操作上来,要使学生在中学真正学到适合这个年龄段的知识。

  听说美国大学的选拔标准除考试成绩外,个人的特长、参与社区的活动、课外活动也很重要,录取委员会会很细致地阅读推荐信和作文。

  从2004年高考开始,上海市教委将尝试在高中试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参考学生成长记录、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综合实践活动记录等其他资料,综合考查后录取。

  为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考查学生的总体情况,我们呼唤与素质教育相配套的高考内容。能否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大胆废除一卷定终身的高考制度?以加拿大为例,他们的高考试卷得分只占高考总成绩的40%,其余60%是高二和高三的在校成绩、学习态度、实践能力、社会服务意识等综合素质量化的总和。学生从高二开始,小到每一次的家庭作业、经常性的课堂小测验,大到期中和期末考试,所有成绩都记录在案,而且平时成绩比期末成绩重要得多。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不把全部精力都放在高考的主科上,而是重视每一科的学习,正常学完高中的所有课程。学习态度也是得分的重要方面,学习态度好的同学可以获得加分。如主动按时完成作业和经再三督促才完成作业,虽然作业都写得正确,但是成绩却大不一样,这里面包含了学习态度的分数。实践能力也是考查的内容,学校规定学生在高中期间必须安排一定时数的社会实践课,自己寻找接收单位,像大人一样每天上班,体会父母挣钱养家的艰辛,同时了解社会。他们还要求学生必须在校内经常做一些公益劳动,这些都包括在平时成绩中。如果没有为他人服务的记录,是不能被大学录取的。那些社会服务性工作做得突出的学生,是名牌大学的抢手货,而只重视分数,不重视其他方面素质的高考状元,则有可能被大学拒之门外。较之分数,大学更重视选拔具有服务精神,能持之以恒、综合素质好的人。打破一卷定终身的高考制度,把平时成绩和学习态度、实践能力、服务意识等综合素质作为考查的主要依据,首先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监督部门建立诚信制度,能真正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平时情况。只有这样做,素质教育才能在高考面前不再尴尬。

  相关专题:内蒙古晨报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高考最后冲刺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明星电话被曝光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后金庸武侠圣经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