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白领”的幻象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2日14:49 青年参考 | ||||||||
摘自《亚洲周刊》有删节 随意翻阅最近的一份香港报纸,赫然见到一页像是拼凑的图像,下附一篇短文,最后一句话是:“油麻地避风塘变身 西九龙,简简单单,是资本主义最成功的一次资本累积范例。”署名“佩芳”的作者真是一针见血,短文的题目叫做:《那时 ,还未有凯旋门》。原来“凯旋门”就是近期炒作最热、售价最高(每平方米3万港元)的豪宅。再看上面广告式的
我举出这个例子,是因为它用“后现代”的拼凑手法把资本主义的理想描绘得淋漓尽致,你如不仔细看图像和文字, 还以为是在为这幢豪宅作广告——资本主义终于“凯旋”了。容我再抄一段此文上方广告式的文字:“凯旋门,Flaneu r浪迹天涯独立屋,开放式洋房……可折叠式设计方便随身携带,跟您遨游世界……” 这又是一段可圈可点的文字。其中的反讽意义十分明显:“凯旋门”是一种“可折叠”的幻象,是一般中产阶级的人 可看而不可求的,还有那个法文“Flaneur”——“都市漫游者”,语出班雅明笔下的巴黎,这个名词恐非香港的地产 商想得出来。此文描述的是一个“全球化”带来的“世界漫游者”,可以夹着这幢“独立屋”浪游天下。换言之,他虽在香港 买豪宅,却没有香港的根。这不正是“后资本主义”文化的终极想像? 更妙的是:我最近看了中国内地导演贾樟柯的影片《世界》,内中的背景是北京的“世界公园”——广告口号是:“ 不出北京城,就可游览世界”,又是一种幻景,可以供没有钱或不能出国的各阶级人民去遨游,然而在这个“美丽新世界”前 面却是默默不语的民工和在此服务的几个年轻人,没有一个人看来有“快乐的成就”感。贾樟柯的影片所呈现的是另一种“拼 凑”,使观众在“幻景”中看到人的血泪,也恰可作中国资本主义“不平衡发展”的写照。 如果把这两个例子“拼凑”在一起看,我们不难发现几个共通点:历史已不存在(谁记得油麻地避风塘?)、空间已 被压缩(“世界公园”里的埃菲尔铁塔是一比三仿造的)、真假之分已无意义。然而财富也是虚幻的,和“凯旋门”石阶上那 个都市漫游者随身携带的纸盒子差不多。在这个“发展地区”,人们为追求这类理想所付出的代价远较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大 。然而目前的“发展”主义口号依然叫得满天响:“与时俱进”、“明天会更好”!这些都是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进步” 观念的代名词。目前最服务这类口号的是非西方的发展国家,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知识分子,却往往对这些口号嗤之以鼻。 为什么有这个观念上的差距? 相关专题:青年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