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京报-核心报道专题 > 正文

对话:责任感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3日00:55 新京报

  -对话动机

  去年6月7日,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农民协会在永济市民政局正式注册成立。目前,农会会员已经扩大到周边乡镇的35个村,共3800余人。农民协会在组织农民致富,帮助农民提高法制、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日前,农会法人代表郑冰对话本报记者,畅谈农会今后发展大计。

  -对话人物

  郑冰,女,37岁。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寨子村人。当过小学教师,和丈夫开过农资商店,现为蒲州镇农民协会法人代表,是该农会的发起者和灵魂人物。

  新京报:郑冰你好,你们搞的农民协会现在很有知名度了,你认为农民协会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郑冰(以下简称郑):从一步步走下来的情况看,就是要为农民服务,帮助农民提高素质,我觉得农会的作用就在这里。

  新京报: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农村与农民问题的?

  郑:说实话,虽然我出生在农村,但是从小家里的农活一般都不用我干的,在成立黄河滩的科技中心前,我对农村、对农民的了解是不多的,家里人以前都喊我书呆子。

  新京报:这么说你关心农村问题是个偶然。

  郑:差不多吧,就是跟村民苏长业那次对话后我突然迸出了这个念头,要改变我们这里农村的面貌,就需要把农民组织起来学习科技。

  新京报:我们这么说,你当时组织农民接受培训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对你们生意上的影响,比如说,能多卖化肥种子等挣钱?

  郑:也有这个成分,当时我爱人还反对我搞培训,我就说,这样能扩大我们科技中心的影响,后来证明了我的想法是正确的。我们第一年的利润是4000多元,到了第二年就是7万多元。

  新京报:如果这样下去,你们会挣不少钱的,可为什么后来把科技中心无偿交给农会呢?

  郑:主要是我把家里的钱都贴到协会了,后来我跟丈夫商量,说把科技中心无偿交给农会吧,反正挣的钱我也贴进去了,还不如彻底地交过去,相持了一段时间后他同意了。

  新京报:你自己实际上一直在搭钱维持农会的运转。

  郑:是这样的,去年大家提议每人每月交2元钱会费,我觉得如果收钱又会引来误解,尽管我们是合法的社团。我还是用科技中心的利润来维持运转。

  推选丈夫当会长

  新京报:是不是你家里很有钱?

  郑:也不是,就是够家里人用就行了。家里的收入就是公公每年有将近15000元的退休金,公婆承包了13亩地种植芦笋,每年有1万多的收入,家里两个鱼塘承包出去每年3000元,丈夫帮人家摄像每年也有六七千元的收入。

  新京报:你家里人理解你的做法吗?

  郑:我婆婆很支持我,我一分钱都给不了他们,她和我公公还支援我。

  新京报:比如?

  郑:婆婆和公公种芦笋的钱几乎都给我了,去年修巷道时给了几千,前天又把卖芦笋的一万块钱给我了。

  新京报:你丈夫呢,他有怨言吗?

  郑:(笑)我们是每天一小吵,三天一大吵。因为我做这些事情,我和我爱人老是吵,我们有时候吵起来就说“各干各的活。”其实我也知道我爱人的想法,不支持我的事情会影响到我们的和睦,支持吧又没完没了,不知道支持到什么时候。

  新京报:主要是你拿家里的钱补贴农会的事吧?

  郑:是啊,他有时不同意,我就只好先斩后奏。有时想来挺对不起他的,除了从他那儿拿钱,我也没时间照顾他。他喜欢吃我擀的面条,但有了协会以后,我基本上一年也擀不了一次了。

  新京报:你们吵架除了经济方面的原因还有其他的原因吗?

  郑:还有就是他心里可能也有点不平衡,科技中心毕竟是他一手创办的,现在归了协会,而且我比他有名,别人一提起农会就说是郑冰带起来的。

  新京报:那怎么让他平衡一下呢?

  郑:(笑)呵呵,我给他个官当了。考虑会长人选时我就说了,既然他心理不平衡就让他当会长,我就当个干活的人,没想到大家一致同意了。

  新京报:有没有人说,这协会不就成了你郑冰家的协会?

  郑:没有,因为协会里面没有任何的利益可图。

  新京报:你丈夫当了会长以后态度转变了?

  郑: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会长,别人叫他会长也不让别人叫。

  新京报:但你让他做什么事情他还是做?

  郑:他一直以反对的态度支持我。

  让我当村长,我拒绝了

  新京报:在工作中,最让你烦心的是什么?

  郑:风言风语。比如说吧,我第一次组织农民到黄河滩培训,有人说我是为了出名,就在我倡议大家修建巷道的时候,有人说风凉话,说看你怎么能把事情做好,意思是我们根本就不可能把事情做好。还有人认为郑冰确实是办了实事,但一定还有个人目的,政府一定是给了钱了。

  新京报:对这样的说法你怎么办?

  郑:一般都是冷处理。我就按照我想的去做,不必要跟别人做太多的解释,我要让大家看到我的实际行动。

  我觉得只要是农民有需求的,哪怕是有风言风语也要坚持下去,只要努力了,谣言总有停止的时候。

  新京报:有时候冷处理不行怎么办?

  郑:我只好跟他说理,说理不行就吵架,我在村里都多少年没跟人吵过架了,结果修巷道的时候跟别人吵几回架我记都记不清了,别人告诉我最多的一天跟别人吵了四回架。

  新京报:巷道修好后也彻底改变了你在农民心中的印象吧?

  郑:那倒是的。

  新京报:在农会组织活动中,有没有遇到特别难缠的人?

  郑:这倒没有,因为协会是自愿加入,不愿意就不来。

  新京报:有人说你组织农会,是为了想当官。

  郑:想当官我早就当了。

  2002年村委换届时,镇里的领导就找我让我当村长,但我拒绝了。

  新京报:为什么拒绝呢?

  郑:如果一心一意扑到村子上,我相信是能将一个村子带好的,但是我们的会员已经达到了两个乡35个村,我不能放下协会不管。

  新京报:是不是说村主任的职位对你太小了,你是想干更大的事业?

  郑:不是,我不谦虚地说,我的优点就是认准了一个事情就往下干,这一辈子就没想过要干什么大事,只不过是尽能力做事。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新京报-核心报道


新浪强力推荐:【滚动新闻实时看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