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踏访56个民族专题 > 正文

走过徐州重温淮海战役的红色之旅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3日11:21 生活报
走过徐州重温淮海战役的红色之旅

重温淮海战役的红色之旅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56年前,中国人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逐鹿中原,最终解放军以少数兵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赢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如今,徐州市以淮海战役为主题经营红色旅游线,深受旅游者的青睐。在56个民族踏访途中,采访团恰好途经徐州市,踏上了这条红色旅游线路。

  6月17日5时许,记者一行从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出发,行驶2个多小时后,越过京杭大运河,走下桥就到了江苏境内,再直行40多公里,进入了徐州市区域。提起徐州,不能不
提那场举世闻名的战役——淮海战役。如今,徐州市民依然对那场战役津津乐道,同时,为了缅怀先烈,纪念这场伟大的胜利,当地建立了淮海战役纪念馆,并着重发展红色旅游经济。

  当得知踏访团是从遥远的北方而来时,淮海战役纪念馆办公室的负责人很热心地接待了记者一行,并找来讲解员为记者细说当年淮海战役的惊心场面。

  淮海战役纪念馆1965年建成,目前已经接待了数千万旅游参观者。讲解员说,淮海战役虽然没有给徐州市留下战争的痕迹,但整场战役是以徐州为中心拉开的,所以淮海战役纪念馆选择在此建立。眼前的淮海战役纪念馆采用声、光、电、多媒体等综合手段,向广大游客立体展示淮海战役的历史进程。纪念馆中心位置是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在上山观看纪念塔的路上有一个中心花坛,花坛呈现出花圈形状,两侧通道向上延伸,直通纪念塔。讲解员告诉记者,两侧的通道形如挽联,与花圈相配意味着对烈士们的缅怀和祭奠。纪念塔的四面镌刻着当时的战斗场景,上面镌刻着众多人物,有战士也有平民,画面栩栩如生。

  讲起那场战斗不禁让人惊叹。1948年11月6日到1949年1月10日,60万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自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与80万国民党南线精锐主力展开决战,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的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下,解放军经过65个昼夜的浴血奋战,歼灭敌军55.5万人,赢得了对国民党军队继辽沈战役之后的又一个大决战,从根本上动摇了南京政权的统治。1948年11月6日晚,淮海战役打响,华野9纵队的一个连队在进攻中遇到一条十几米宽却没有桥的小河,为了完成攻击任务,10名战士跳进初冬冰冷的河水里扛起梯子,用身体筑成了一座“人桥”。“十人桥”如今已成为人们在旅游中感受淮海战役的一个经典故事。

  随后,采访团跟随讲解员来到淮海战役纪念馆内。据了解,这个纪念馆是向广大游客展示淮海战役最集中的地方,馆内收集了大量的战争图片和实物,如作战工具等,共收集了2000多种战地纪实照片和战争实物,真实地展现了淮海战役三个阶段的战斗历程,并充分反映出了淮海战役的曲折进程。讲解员指着一个汽油桶说:“当时战士们集思广益,有些战士自己发明了一些武器。这个是汽油桶改造的一个炸药发射桶,在里面装上炸药,后面有一根导火索,点燃导火索,炸药就推动炮弹呈抛物线形状打到国民党军的阵地上。”

  讲解员指着一根小竹竿和独轮车讲解说:山东省当时有个支前模范叫唐和恩,他支援淮海战役的时候,就是拿着这根小竹竿当拄棍,从家乡山东莱阳出发,跑遍了整个淮海战役战场,推着小车支前,走一个地方他就把一个地方的名字刻在这根小竹竿上,上面一共记下了山东、江苏、安徽3个省、88个村庄和城镇的名字。小竹竿的故事后来被搬上银幕,唐和恩就成了电影《车轮滚滚》中的生活原型之一。淮海战役期间,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省共出动民工543万人,最后参战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例高达1:9。淮海战役期间,大量民工就是推着这种交通工具,他们对战争的胜利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记者看到,许多参观者是组团来的,还有的是结伴来的共青团员。在采访中一位姓刘的团员说:“我们是结伴来这里宣誓的,来这里宣誓我们觉得荣幸,同时也想借此鼓励自己,启发自己。”据了解,当地团员入团、党员入党等宣誓仪式多在此举行。本报记者 孙殿喜

  本报记者 王承旺 摄

  相关专题:踏访56个民族


新浪强力推荐:【滚动新闻实时看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