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的迷思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8日18:02 时代人物周报 | ||||||||
-恰贝贝 令人闻之色变的非典已经过去两年了,然而有关防疫系统、公共卫生乃至医疗体系、经济发展与人民健康的问题却不见有多少深入的讨论。一个颇为尴尬的事实是: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公共卫生领域曾经是世界上一个较为成功的典范。虽然当时中国的经济GDP在世界上处于较低的排名,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不高,但是在健康水平上却处于较高的位置
王绍光一篇探讨公共卫生的文章有个很妙的的题目——“人民的健康也是硬道理”。他明确指出了改革以来的“发展”一直被各级政府部门狭隘地理解为“经济增长就是硬道理”,而忽视了发展是包含经济、社会、人的全面的发展,经济指标绝不能等同于人的生活的发展,人民健康、生态环境、社会公正等也是人的生活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关于发展的一种耳熟能详的观点是:只要经济上去了,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种唯经济的发展论显然忽视了改革本身就是一项政府行为,经济发展和政治机制、政府导向有着密切的关系。那种建立在“客观”数理模式的经济学本身就是发展主义的一种迷思。从这样的角度看,公共卫生就不是一个市场问题,发展问题,而是一个政府行为。 这样说并不是意味着经济增长不会带来公共卫生的改善。但是这有一个前提:经济增长的成果为全社会各阶层所共享。如果经济增长的成果只是流向了某些阶层的腰包,那么,不管经济增长率有多高,公共福利包括公共卫生就不可能从中得到什么好处。随着中国从一个比较平等的国家变成一个非常不平等的社会,经济增长开始与社会福利脱节。我们的经济每年增长8%—9%,但就是在这个时期,公共卫生状况恶化,社会危机加剧,非典、口蹄疫、苏丹红等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事物层出不穷。 新一届政府提出了“和谐社会”的主张,这是一个有长远眼光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改革开放进行了二十几年,现在似有必要检讨一下这二十年来发展的长短利弊,最重要的,就是切记:任何发展的目的,都是五个字:为人民服务! 愤怒中年 -韩松落 中学时候,有个英语老师,人到中年,总要在上课的时候埋怨社会,抱怨自己的处境,尤其对自己一个堂堂名牌大学毕业生要在中学教书满怀怨怼。有一天,又来了:“我也不想到这里来,我也不想呀,可是,可是你不知道有多黑,我也没有办法呀,我要养家糊口,还要买遮羞布呀!”说着,抖抖自己身上的衣服。就在这时候,班上最老实的男同学,终于忍无可忍,面无表情,打开门,走了出去。 不知道黄秋生最近为宣传新片在上海见媒体和到复旦大学与学生对话的时候,有没有人走出去,如果我在,一定会走出去。 大概是因为在内地,说话可以大胆些,而且也比较讨好。所以,黄秋生先生不论是回答问题,还是抒发感情,一律一个腔调:对香港的歌星不满,说就连哑巴也可以当歌星;对香港的编剧不满,说什么人都可以当编剧;对香港电影香港演员的评价是“肤浅”,对香港媒体的评价则是“神经病”和“下流”,对年轻一代演员毫不抱希望。“如果他们能活150岁还可以超过我们,现在是没这机会啦!”还不忘加上一句:“没办法啊,这是我的工作啊,要养家糊口!不拍就没得钱赚!” 好像他最近火气格外大,前段时间,点评周杰伦的演技,说话不小心,结果引起非议。到台湾去,又说香港女人比较不好看,还是林志玲漂亮,又引起非议,被刘嘉玲批为“没大脑”。 他确实是个好演员,更难得的是,还是个好歌手。只可惜,人到中年,依然无因地愤怒着,着实无趣。 谁都曾经是惨绿少年,都曾经叛逆、抑郁、自闭、言语激昂。可是,渐渐就发现这些既不能推动社会进步,也于改善自己处境没有帮助,还不如调整心态埋头苦干的好。诚如莫泊桑借小说中人得出的感悟,人生不会好到哪里去,但也不会坏到哪里去。而且,人在25岁以前,可以把一切都推到社会身上,25岁以后,再如此这般,未免滑稽。 但到处似乎都是愤怒中年,他们措手不及地长大,惶然间人到中年,还未及感受生活的甘美之处,心理难免失衡。酒店里吃着饭,喝醉酒的中年男人嚷得让大厅里所有的人都听得到:“你看不起我,我知道你看不起我!”公共汽车上,穿着颜色泛黄,卷着边的白衬衣的中年人:“人家只要文凭,我们的经验管屁用!”小理发馆里:“那里面我们能去得起吗?哼,那里面只有大老板们能去得起,搞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文联会议上,满是头皮屑的中年诗人:“现在的年轻作家一点也不关注现实!”如果我对世俗的成功有要求,那就是,努力工作,到了中年,做一个不愤怒、不埋怨、穿熨烫整齐的白衬衣的中年人。 相关专题:时代人物周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