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瞭望东方周刊专题 > 正文

奥运口号显露中国心态 成为中国人的强心剂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5日11:45 瞭望东方周刊

  从“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6月26日,2008年北京奥运会口号征集尘埃落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One World,One Dream)一句口号,成为了亿万人热烈议论的焦点。

  但类似的争论,也许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像中国这样,会别具一番深意。

  东西方开始同一个梦想

  在官方统一解释中,北京奥组委表示,这个主题口号深刻反映了2008奥运会的核心理念,体现了作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的核心和灵魂的人文奥运所蕴含的和谐的价值观,也契合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和谐发展的精神,是我们的梦想和追求。

  不仅如此,国际奥委会方面也对口号采取了肯定态度。国际奥委会专家布莱德·克普兰德先生毫不吝啬他的赞美:“我十分喜欢这个口号。它非常简洁,上口易记,具有奥林匹克特色,在很全球化的同时也极具中国特色。”

  对于长期习惯了高调政治口号的中国大众来说,这句相当朴实而富有气势的口号立刻赢得了许多人的支持。

  “当你的起伏与世界同步的时候,就会感觉到共振,这个口号的力量使我感受到中国的脉搏与世界共同跳动的频率。”上海3P咨询公司总裁、来自德国的安迪也兴奋地说出他的感受。

  “‘同一个世界’表达了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走向世界的理念;‘同一个梦想’寄予了中国人民愿与全世界人民共同走向美好未来的愿望。”兰州大学社会学教授王维平也对口号表示好感。

  中石油分公司工会主席李继东则认为此次奥运口号之所以赢得众人好感,正是抓住了人类的共性——渴望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走和平与发展,一个世界共通的生存目标。

  事实上,在极为注重传统的中国社会,大同、统一、和谐自古以来就是圣贤们的最高理想,如今这一理想终于也试图通过奥运会传播给全世界。但还是有人不是特别理解:“我们身处的是同一个世界么?为什么会是同一个梦想?凭什么要同一个梦想?”互联网上数个帖子的疑惑追问不经意点出了几道“涟漪”——在东西方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各异的现实面前,这一口号由被一直定义为“第三世界”的中国来喊出具有一种什么样的意味,是否有些一厢情愿?

  “以前我们老说‘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现在说‘同一个世界’,事实上说明我们国家已经把自己放在和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的平等地位,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一个主人。这也是一个国家形象的必要展示。”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胡波教授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而同一个梦想”就是和平,事实上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姿态。

  一次空前的民意调查

  还有一种观点是,在多元化日益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今天,参差不齐的差异形态可能更能体现一个社会的健康和和谐。而且,这是否也应当是代表人类进取精神的奥运会真正主旨所在呢?

  北京奥组委对此有着更为有力的反驳意见。因为在这句口号的背后,是经过了对21万条民间来稿的筛选和提炼,可谓是充分地体现了一种足够广泛的民意。

  自2005年1月1日开始,截至1月31日下午5时30分,征集办公室收到社会各界邮寄信件和电子邮件二万零一百六十一封,应征口号总数二十一万条。

  “我们征集口号的目的就是想知道民众怎么想,想对我们说什么,想对世界说什么,征集活动本身也是一次空前的全民的民意调查。”北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副部长张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恰恰也正是由于如此声势浩大的口号征集过程,但最终却无一入选。巨大的欢欣背后不免还是有着不少失望和怀疑。

  “参与者都想通过自己提出的口号,把自己的思想体现出来,最后确定下来的不是他们原版的口号,而是经过评委们‘浓缩’和‘再创作’的,这似乎是可以理解的。但让人疑惑的是,征集的口号有21万条,这么多的口号进行筛选是很大的劳动量,由谁来筛选?怎么筛选?谁有资格做这个筛选?又是谁最后决定这个口号?他又用什么标准来做这个决定?谁来证明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解决好操作中的这些细节问题,才不会使活动成为一个劳民伤财,没有科学性的政治秀。”中国大百科出版社法律顾问郜红克编辑一口气提了一连串问题,“21万条无一被采用,参与者当然会有一点失望。但事实上只要官方明确是从哪些参选口号里面浓缩的,吸收了哪些东西,我们每个参与者和观看者心理就会舒坦些。”

  张明副部长对此的解释是:“2005年春节前后,北京奥组委组织专家等对征集到的21万条口号分两次进行了分类整理和评选,第一次从21万条中挑选出800条,第二次从800条中又挑选出100条。在此基础上,又经过专家研讨并听取各方面意见,提出了10条备选口号,对这10条口号,北京奥组委多次组织国内外语言、奥林匹克、文化、新闻传播等各方面的专家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进行了深入研讨,并从用词、立意、语感、翻译、情感色彩等各方面对这10条口号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细微的分析。经过专家们的反复论证和研究,精心修改和润色,最后提出了2008年奥运会主题口号。”

  “不仅是大的立意和内涵,就是小的词语和语感等,也经过了无数次碰撞、交锋与论证。 一次次字斟词酌,一次次反复推敲,一次次完善提高。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题口号凝结着千千万万中国人民和无数国际友人的努力,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参与了口号征集、评选、修改、审定、通过全过程的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蒋效愚极其认真地回应,“奥运口号是经过反复斟酌,在综合了语言学专家、文字学专家、奥运专家以及外国在京专家和国际公关公司的意见后最终敲定的。”

  “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激发全民参与和关心,提升国民的凝聚力,目的是纯正的,即使有‘作秀’的嫌疑,也是无可厚非的。再说不能排除真正的集思广益的作用。”北京国际关系学院陈世跃老师说。

  无论如何,这是一次参加者自觉自愿的行为,事实上也的确对奥运会产生了相当积极的影响。口号征集是历届奥运会的惯例,但如果也有人将奥运会看成是商业活动,那么这次口号征集至少也算是一次成功的市场推广行为。

  大国姿态真实写照

  不过,与其将此番奥运口号看成是一次类似商业行为的政治活动,倒更应该将目光转向口号所代表中国发展现状的一种描述和定位。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社会既经历了长期的闭关锁国,又在突然打开国门之后,经历了从自卑到自信的巨大转折过程。当北京赢得奥运会主办权的时候,长期被压抑的大国心态终于得以释放和表达。今天,万般感受汇合于这句奥运口号,便成为了这种大国心态的真实写照。而这,也正是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非常重要的“强心剂”。

  中国金融人才协会职员王大勇作为一名普通中国人,感受到了来自这句奥运口号的“大国气派”——“可以感觉到中国想要在国际上树立和平的,没有危险的,但是有影响力的大国形象。口号表现出一种主动、积极姿态去融入世界发展的主流,改变全世界人心目中原本那个落后贫穷的社会主义国家形象。”

  正是在这种强大的民意推动下,北京奥运会成为了体现中国崛起的一次仪式。正如东京奥运会、汉城奥运会所代表的含义那样,对于一个即将进入世界强国之林的国家来说,没有比奥运会更好的和平发展方式了。只不过,中国这次从奥运口号就已经开始了。《瞭望东方周刊》特约记者李哲,实习记者王雅文、柴爱新报道

  相关专题:瞭望东方周刊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