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周刊专题 > 正文

新周刊:电子时代部落文化的回归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5日16:44 新周刊

  方兴东认为互联网沟通正在“去中心化”;姜奇平认为网络可以创造国民酷总值;喻国明认为部落文化满足人们饥饿感;张颐武则觉得,网络是一个意外世界。

  方兴东(主持博客中国,互联网专家)

  互联网沟通正在“去中心化”

  以前互联网的用户只是一个消费者的概念,不是一个主体,在虚拟的层面上进行伪装、发言和交流。现在,个体越来越成为一个主体,沟通的性质和范围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各种方式,比如博客、即时通讯工具等等,使“找人”这样一个简单的事也变得多样化,我可以通过手机、伊妹儿、MSN、博客来找到对方。所谓网络终端用户主体的形成,不仅仅是因为一个很好的商业环境的营造,也跟用户主体意识的觉醒有关,比如说,网民不仅被动地作为受众接受编辑的内容,而网民原创发布的内容占了互联网内容的绝大多数。另外,网民的主体行为会吸纳一些有共同志趣爱好的人参加,从而形成了一种圈子化的平等交流探讨方式:相同的人汇聚到一起。这也是电子时代部落文化回归的表现形式之一:圈子。互联网个体地位到主体地位的变迁一方面有市民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型时的社会学背景,另一方面,网络精英不再像早期那样受到膜拜和尊重,也意味着中心性的话语场被打散了,互联网沟通进入一个平民的、草根的、分散的时代,这就是互联网的“去中心化”,这也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网络社会形态,从虚拟的到自觉的。网络平民社会正在崛起。

  姜奇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

  网络创造国民酷总值

  消费资本化最浅显的道理是:在工业化完成以后,全球出现大面积的生产过剩,这种体制性的过剩是全局性和根本的特点。而互联网的兴起伴随着消费者主权的兴起。过去是生产者定价,现在则是体验经济、个性化需求以及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当生产过剩而消费不足时,消费是交换,而不是增值,消费者享受到的是权利,而不是权力。消费资本化意味着消费者可以通过消费行为得到产品,同时获得增值。对于消费资本化而言,网络提供了技术手段,通过网络消费者有机会表达,而厂家有机会了解消费者。《大规模定制》和《体验经济》的作者派恩就提出,想通过大规模生产的成本和速度,为单个客户和小批量品种的市场定制产品,只有通过网络,通过大量数据库,来找到市场的关联性。对于互联网通讯自身而言,MSN是封闭用户形态,我不太看好;SKYPE还没落地,但它是作为开放平台来发展的。我认为将来的第一个趋势是平台趋势,从产品到产业化,结合移动通信。但目前都是各个形态,还没合流。第二个趋势是多媒体化趋势,像E话通这样就是,能够在宽带环境下提供视频,但还没到成熟阶段。第三个趋势是内容化的增值服务。但这个内容跟我们经常说的内容有区别,这个内容有可能是无聊,没有实质内容,但它是“酷文化”,很有趣,是多元化文化的一种体现。表面上给人感觉很无聊,实际上有需求。其实整个信息化的过程就是个性化。对于网络文化而言,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差距是很严峻的。日本提出从GDP到GNC,被认为是150年来日本第三次伟大的转折,又一次明治维新。GNC直译为“国民酷总值”,有人译为“全民酷”,意译为“国民幸福总值”,在日本,他们的游戏业产值超过汽车工业,现在韩国也是这样。“酷经济”其实就是文化产业、创意工业,包括影视、动漫、游戏等等。而现在,造成文化贸易逆差的,恰恰是中国被输入了,中国虽然提出了“文化产业”,但还是以事业的心态做产业,今天扫木子美,明天扫那个,中国是个文化资源大国,却没有转化为酷经济。

  喻国明(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

  部落文化满足人们饥饿感

  以前人们的生活是一种碎片化生存,生存途径是国家、学校、政府等机构,以及我们的大众传播媒介。Blog、BBS、视频网络通信等的出现为人们的个性化生存提供了可能性,人们更加容易找到志同道合者,而以前那种知音难求的局面被打破了。电子时代部落文化只是刚刚开始,它满足了以前人们生存的饥饿感,释放了个性。任何一种新的东西产生,从技术上要对它的发展持乐观态度,一开始就用现代的观念来框取它是不可取的,未来会怎么样,不知道。现在要保持宽容的态度。网络带来了权威的转移,强势话语比传统弱化了。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都是泥沙俱下,网络开始的时候人们称它为稚童文化,网络技术为这种网络平民崛起提供了可能性,任何事物,开始的时候是比较任性的,这正是体现了未来的多种可能性。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网络是一个意外世界

  网络文化是虚拟的,不是传统那样把人们一层层包裹一起。在网络上,网络上的意见通过MSN、QQ在小群体传播。其后果是个人产生了另一重人格,如恐龙、MM、见光死这些名词的出现。但它与现实不一样,是一种虚拟的社会关系。不能把它和现实弄在一起,应该是平行的,统一起来会引发问题,网恋就是很典型的一种。另一方面,它架空了现实,它是想象的世界,与现实没有联系。但目前这种在现实中也大量存在,如魔幻、幻想小说的流行,使人的生命展开不一样,如网上杀人等。本来人们是用网络延伸现实,意外的是我们创造了另一个世界。人类如何挑战这种现状是很有趣的。网络上的圈子交往,使“熟客”脱离社群,很自由,某些压抑也得以展现。网络从来就是平民主义的,精英阶层只是拿它作工具。它的舆论影响力很大,网络跟帖常常影响了平面媒体。这些跟帖起到了舆论监督、言论自由的作用,对信息的讨论也更充分。但是,这些网民意见又常常偏执、极端化,它同时体现了民主和民粹的思想。网上人们以想象来看待人,人们热衷于揭露黑幕,喜欢看道貌岸然的人倒下,常常是非理性的,这时网络是个口水空间。所以对网络社会的意见不能太过重视,同时注意它体现的舆论的广泛度。如某些绯闻和丑闻事件,这种生活错误从来都是有的,只是在网络背景下,它变得更加戏剧化。采访/胡赳赳 柯勇

  相关专题:新周刊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