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圆明园湖底铺设防渗膜专题 > 正文

环保总局:圆明园防渗工程破坏生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6日02:10 东方早报

  对于引起广泛关注的圆明园湖底“铺膜”事件,国家环保总局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态度。7月5日,环保总局在其网站(www.zhb.gov.cn)上全文公布了《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下称“环评报告”)。

  该环评报告认为,圆明园防渗工程方案有严重缺陷,同时该工程施工前缺少合理性论证。

  水生生态系统遭严重破坏

  此前一直对圆明园防渗工程持批评态度的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教授则表示,环评报告对圆明园防渗工程的评估是“认真的”,结论也是比较“客观的”。

  俞孔坚说,环评报告明确表示,圆明园防渗工程没有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原工程方案存在严重缺陷。而且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缺乏全面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造成水生生态系统严重破坏以及文物遗址的“不可逆”的破坏。

  报告明确指出,“现有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对后续工程改造所带来的损失是由于工程没有按程序实施环境影响评价造成的”,并且因为“工程大部分已经建设完成,影响了环境现状的调查和分析,给环境影响评价造成了极大困难”。

  防渗膜是否撤除有分歧

  环评报告同时指出,在目前“防渗膜”已经基本铺设完毕的前提下,“全部撤除防渗膜对土层的翻动会对湖泊生态系统再次造成破坏,并有可能错过水生生态系统恢复的最佳时期”。

  对此,李迪华教授认为,为了减少损失和尽快恢复圆明园的生态环境,经过严格论证后,使用防渗膜“也可以是一种选择”。

  而俞孔坚教授在承认目前撤除防渗膜“可能对环境影响更大”后,坚决认为要撤除防渗膜:“不拆除就意味着对违法行为的默许,是对潜在的违法行为的怂恿!”

  此外,俞孔坚强调,环评报告只是针对“圆明园东部湖底防渗工程”的,既不是对整个圆明园整治工程的评价,更没有将圆明园遗址的文物价值包含进去,“是不全面的”。

  最不放心的地方语焉不详

  报告书指出,“防渗工程对部分湖岸堆石进行了水泥勾缝等防渗处理,由于工艺比较粗糙,而且与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堆石工艺相违背,将导致湖岸美学价值的降低。”报告书同时称:“湖岸堆石是否构成文物,尚需要文物保护部门进行研究和认证,这已超出本环评报告的任务范畴。”

  对此,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生态学系教授崔海亭表示:“防渗工程对生态环境和文物的影响,恰恰是它的薄弱环节,也是大家最关心的地方,环评报告提及不多。”

  李迪华则认为,“即使环评报告在技术上100%支持防渗工程,也不能成为圆明园大规模改造工程,包括大量砍伐林灌和湖岸翻新等的理由和借口。”

  专家称报告支持防渗工程

  据“央视·经济信息联播”报道,环评报告推荐的改进方案是以工程实施现状为基础,专家认为,这意味着环评报告支持了圆明园防渗工程。报告摘要圆明园有必要防止过度渗漏

  环保总局公布的报告书说,防止过度渗漏是圆明园节水措施之一,但必须进行比较选择,决定具体形式。圆明园缺少对湖底防渗工程合理性的充分论证。

  原工程方案存在严重缺陷

  环保总局公布的报告书称,圆明园防渗工程没有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原工程方案存在严重缺陷。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缺乏全面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造成水生生态系统严重破坏。

  工程程序违规环评困难

  报告书称,圆明园原防渗工程给环境影响评价造成了极大困难。现有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对后续工程改造所带来的损失,是由于工程没有按程序实施环境影响评价造成的。

  推荐“综合改进”方案

  报告书推荐综合改进方案:以工程实施现状为基础,以“实事求是,因湖制宜,全面统筹,整体优化”为原则,兼顾短期影响和长期效果,综合考虑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据新华社电)

  作者:早报北京专稿 殷玉生

  相关专题:圆明园湖底铺设防渗膜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