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求是》-《小康》杂志专题 > 正文

探访山西炒煤团:煤炭如何从颗粒演变为财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8日17:14 《小康》杂志

  本刊记者 程衍方 秦俊勇 实习记者 洪 芬 摄影 报道

  “拥有一座煤矿,无疑相当于拥有一座金矿。”

  这几年在山西等省“淘金”的人很多,在他们看来,每天只要能正常开工,就有了金子,市面上再一流通,就成了大把的钞票。日前,由浙江省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等公布的《
关于温州民营企业在山西省投资兴办煤矿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 对于1亿元投资煤矿、两年收回成本的消息不加否认。

  煤矿就是金矿。对此结论,即使是急于对外辩解的“温州炒煤团”也承认煤炭带来的高回报。

  其中所有可能产生的利润到底有多高?煤炭又是如何从颗粒演变为财富的?

  2005年6月初,《小康》记者隐瞒身份,以普通的“炒煤客”身份来到山西东南几个主要产煤地带,深入“炒煤团”及窑主之中,一探“淘金”过程。

  “黑金”就是这样炼成的

  王志(化名),男,38岁,山西人,是记者本次采访之旅第一个遇上的渴望从煤炭颗粒中刨出“黑金”的人。

  “与早几年相比,目前想搞到一座煤矿来承包,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王志感慨地说。面对记者的“新人”身份,王俨然以老手自居。

  王虽说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打从父辈起,就开始跟煤炭打交道。也正是因为煤炭,使他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日子,成为具有千万身价的个体老板,过上了足以让当地人羡慕的日子。

  但这并不能让他满足,他常年四处奔波,靠贩运煤炭赚钱,现在有了资本更想搞大,希望承包一个煤矿,获得稳定的高收入。

  包旧矿还是开新矿?

  在山西,转包一个生产能力30万吨的旧矿,需支付500万元左右费用;开一个设计生产能力60万吨新矿,则是1000万元。从目前情况看,包旧矿,可能已经没有多少油水;开新矿,可能永远都批不下来。

  开局并不如王志想象的那样顺利。

  由于煤炭走俏,市场价格高昂,找一家愿意转让他人的煤矿极为困难。在山西,转让承包的一般是乡镇、集体煤矿,设计生产能力大都在30万吨以下,其中15万吨居多。大中型煤矿则基本都是国营。

  为承包到合适的煤矿,王志四处打听消息,但都不满意,那些愿意承包出去的煤矿一般都存在缺陷。因为这类煤矿是乡镇、集体的小煤矿,开采时候不免急功近利,煤矿回采率极低,只有15%左右,导致煤层遭到破坏。在几十米的地下留下了密密麻麻的大煤柱,有些直径甚至达到10米,这类现象被称为“老鼠洞”。而在正规的大型煤矿里,开采过后留下的都是比较小的煤柱。

  在另外几种急欲转包出去的煤矿中,部分是因为煤炭资源几乎枯竭,为捞取最后一桶金,转包他人。还有些煤矿则是因为原先拥有者无法申请到合法手续,不能生产而不得不转包给那些有能力办出手续的“实力派”。

  王志知道,按照国家规定,合格的煤矿必须具备“五证”:采矿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矿长资质证、安全生产许可证,五证缺一不可,尤其是安全生产许可证。进入2005年以来,山西煤矿事故频发,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以及山西省政府都相当重视安全生产问题。山西省南部大部分的煤矿仍然处于停产状态,原因就是5月份晋城地区发生的一起煤矿瓦斯事故,导致9人死亡。

  为承包煤矿,王志四处托关系,筹集资金。据当地传言,承包一座煤矿需要上千万的资金。但钱并不是唯一优势,还需要广阔人脉,尤其是政府方面。虽然煤矿转让采取“挂牌竞拍”的方式,但有实力人群只需要疏通关系,即可轻松获得,“挂牌拍卖”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一种摆设。煤矿承包费用基本是一年一付,一座设计年产30万吨的煤矿,承包或转包都采取公开竞拍的方式,费用基本在每年500万元左右。

  王志曾经计划申请开设一座新矿。然而,从山西省相关部门获知,开设新矿的门槛已大大提高,设计生产能力低于60万吨的煤矿不予审批。即使审批下来,申请“五证”也需要大笔费用。据王志估计,要批一个设计生产能力60万吨的新矿所需支付的费用在1000万元左右,其中大部分用于拉关系。而在此之前,则需要近2000万元,后来因为当地媒体曝光,从而导致费用降低。

  但是,山西对新开矿审批目前已控制得非常严格,即使是60万吨设计生产能力新矿,能批下来的也非常少。对此,王志显得也很无奈,因为如果按照正常程序从下往上走,“可能永远都审批不下来。”王认为:“除非上面有人。”

  而作为很有黑金色彩的煤矿,不论是转让承包还是申请新办,在操作过程中,总缺乏一定的透明度,只能通过流传于民间的种种说法来猜测,而矿主往往又充满神秘色彩,留给民间的只剩下了一个“黑金”之谜:从煤矿产出的巨额利润究竟会流向何处?

  矿主的灰色开销

  灰色开销主要用来处理与煤矿所在村、村民以及当地政府部门的关系。公关所在村及村民的费用,一般每年在80万以下;应付政府的摊派和赞助,则一般不超过50万元。特殊的灰色开销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做生意,不是说关起门来做的,得开门见客,打点四方。”与王志有多年业务来往的一位刘姓矿主好意提醒记者。刘与当地大多数其他矿主一样,在4年前转包到了一个年生产能力30万吨的小煤矿。

  刘透露,承包之初,正赶上煤炭行业衰落时期,煤矿属于烫手山芋,没人愿意接手,他看好未来的发展,因此轻松到手。目前社会上传闻的“温州炒煤团”大部分也是那时候进入煤炭行业的。当时门槛很低,只要能为当地带来收入,不论证件是否齐全,均可承包。但是随着煤炭行业的逐渐好转,他们开始面临新的危机。

  矿主得和煤矿所在地的村民搞好关系,关系搞好,煤才能卖得出去。不然,老百姓就可能会用拖拉机堵塞公路,阻止运煤车出入,从而影响煤炭销售。

  矿主每年得无偿向村民提供生活用煤,供村民烧饭、取暖,每户人家每年控制在2吨以内。逢年过节还要送米、面等给村民,有些地方还按照人口多少发放现金,500元到1000元不等,视村庄大小而定。以一个村庄1000人计算,每年开销在80万元上下。

  当地一些经验丰富的业内人士说,只有把村大队的人(包括村长、书记)伺候好了,上述这笔费用还可以缩减一些。

  除去给予村民的灰色支出,还需要对当地政府进行经济支持。对于政府搞的摊派、赞助等活动,要积极响应、参与。“尽量排在无偿援助的第一二位”。一位知情人士说:“这样的积极是有回报的,万一未来发生事故,政府也会保护。”这笔开支很难确定,各地差异也很大,关键看各地政府、部门的胃口到底有多大。不过,由于煤矿数量多,平摊到各个矿主身上,每年一般在30万至50万元左右。特殊情况则很难说清楚,也因而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村民和政府主要层面的关系理顺了,就表示煤矿主完成了两项最艰难、最有挑战性的公关任务。接下来只需要规范经营,按章纳税。不过,对于经常接触的要害部门,他们还得认真对待,需要处理好诸如与税务、安检、环保、公安等部门的关系。

  “作为煤矿承包者,我们需要定时跟这些部门的管理人员进行沟通。”一位熟悉煤矿操作的人士透露。他们经常定期和管理煤矿事务的官员进行沟通,偶尔也送点礼品,甚至直接给钱,以免招惹不必要的麻烦。

  王志对此也深有感触。因为最近只要发生煤矿事故,附近大小煤矿均要停产整顿,等着安检部门前来验收合格,才能恢复生产。其中有些个体煤矿为了能尽早生产,使自己的煤矿尽快通过安检,就通过送礼品给安检人员,希望安检人员优先对自己的煤矿进行安检。对这样的事情,王志表示这已是当地的风气。

  煤矿主的灰色支出在当地极为普遍,但往往却查而无据,而煤矿老板也情愿花这笔钱。对此,很多业内人士表示,这些灰色支出对于煤矿老板来说是九牛一毛,只需要一天的产出就可以全部应付。

  一年获利5000万?

  运营一个设计能力30万吨产量的50人煤矿,其产出往往达到40-50万吨,年产值可达1.53亿元,毛利润至少可达8000万元左右。主要投入在于:承包费(一次性500万元)、灰色开销(每年130万元)、税收(按设计生产能力征收,每年3500万元左右)。

  证件齐全,打点完毕,即可进行煤炭开采,真正实现“煤变金”的历程便开始了。

  在记者所到的山西这几个县,矿工每人每月的工资基本维持在1000元上下,现金发放,一般很少拖欠。

  一个设计生产能力30万吨级的煤矿需要30人到50个工人,分三班轮流下矿井开采,一个班13人左右。以40名矿工、10名地面后勤人员计算,一年的工资总额在60万元左右。

  个体承包老板都喜欢人工开采。但是由于近年煤矿事故屡屡发生,因此山西省政府严令省内各煤矿更换设备,逐步淘汰原始的人工放炮开采,改用机器采掘,并严格控制下井人数,以避免发生事故。如果矿井设备更新速度不快,发生事故后,煤矿的承包权将被收回,重新挂牌拍卖。

  煤矿的土地使用管理,则已涵盖在最初的承包费之内;水电等生产消耗,对一个煤矿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设备折旧方面,主要是坑道建设设备和机采设备。由于最初承包时所支付的费用已涵盖设备,而设备的使用寿命一般都超过5年,因而每年的折旧费用也可以忽略不计。

  对煤矿主而言,在所有正常开销中,税收是最大的支出。按照目前山西省内的税收制度,一个煤矿需要交纳矿主个人所得税、增值税、地税等。其中个人所得税为利润的33%,增值税是销售额的13%,地税为销售税额的11.5%。

  事实上,为了赚取利润,也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大多数煤矿都在超负荷生产,每年的产量大大超过了正常的设计产量。仍以一个设计生产能力为30万吨的煤矿做例子,它每年的实际产量在40万吨到50万吨之间。平均日产量至少在1000吨以上。

  而一位行业人士介绍,当前每吨煤炭的生产成本很低。虽然国家上调煤炭资源税,征收安全费用,使每吨煤炭的开采成本较以前有所增加,由原先的50元增加到70元。但是煤炭的市场价格也比上年大幅上涨,由去年的每吨160元涨到目前的每吨340元左右。市场价格涨幅远远高于生产成本的涨幅。以实际开采45万吨煤计算,目前可卖上1.53亿元,毛利润可达8000万元。

  税收实际上是基于设计年生产能力30万吨的标准,因此,增值税是每吨毛利润×30万吨×13%,即1050万元左右;地税是1050万元×11.5%,即120万左右;个人所得税为(毛利润-增值税-地税)×33%,即2300万元左右。

  由于许多煤矿主还是能找到逃税渠道,事实获利可能更多。据一位熟悉内情的人士透露,现在做煤炭生意的,基本都存在问题。比如说,一吨煤炭卖520元,但如果在税票上标明是400元每吨,中间120元的差额就可以不交纳税款。

  而山西征收税费是根据煤矿年设计生产能力征收的,对于煤矿的超产部分,基本上还是“管理死角”。

  通过大致估算,最后一名运营年设计生产能力30万吨煤矿的矿主一年至少可获利5000万元以上。由于记者无法掌握关键账簿,这个数字与事实应该存在出入,但也距离不会太遥远。这个数字是假设该煤矿的实际产量等于设计生产能力的情况下得出的。当然,你加班加点,开采得越多,赚得也就越多。-

  中间环节的金钱游戏

  长期以来,煤炭行业人士普遍认为:煤炭销售中间环节的费用上涨,助推了煤炭价格上扬,而作为中间商的煤贩子从中牟取暴利,致使煤电双方供求紧张。但一位资深贩煤者对此却不以为然,他表示贩运煤炭并不简单,是多方利益博弈的妥协,也是一种赤裸裸的金钱游戏。

  煤贩寻“金”

  2005年6月1日,儿童节,天气躁热。上午9点,周大为(化名)发动沾满煤灰的“神龙富康”,带着助手开始外出寻找煤炭。

  周大为,山西人,2002年开始涉足煤炭行业,由于资历浅,资金有限,只能参与煤炭游戏的中间环节——煤炭运输。

  前一天,山东老板已经打了几次电话催着要货,表示电厂煤炭储量非常紧张。可是,进入5月以来,山西煤矿屡出事故,引起山西省政府高层的高度重视,所有大小煤矿全部停产整顿。导致煤炭供应紧张,短短几天内,煤炭价格涨了数十元,这让他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合适的煤炭。

  “神龙富康”行驶在山西和河南的交界地带,这里几个县有大量的民营选煤厂,来自陕西、山西和河南不同种类的煤炭都可以找到。周大为径直把车开进一家选煤厂,停在一堆碎煤旁边。从车的后备箱拿出一把小铲,开始围着煤堆转悠,并不时的铲起一些煤粒,放在手心仔细察看,以防备煤炭掺假。

  选煤厂老板已经从旁边的小屋里钻出来,发现周大为对这堆煤炭很有兴趣,就凑上来表示煤炭的发热量在5800大卡以上,质量绝对保证。但周大为并不完全相信,他让助手打电话叫人来化验。

  15分钟以后,一辆红色面包车扬尘而至,车外表面贴满了煤炭指标化验的广告。车上下来两个人,其中一个拿着铁铲,在煤堆上铲了些碎煤,装进一个编织袋,而后搬出一台标号为KF-5000的煤炭快速分析仪,插入编织袋,据说只用30秒就可以测验出煤炭的发热量,收费30元。而如果按照当地传统的煤炭指标测试方法,化验一项指标只需20元,全部指标化验,则需要300元,但是化验周期比较长,且化验单位不愿意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化验单。当地的煤炭买卖中,这种化验结果只能作为买卖双方参考的一个标准。

  30秒后,结果出来了,热量在5500左右,周大为以热量不足为借口离开了这个选煤厂。

  周大为向记者介绍,附近开办选煤厂的老板都是跟煤矿有关系的,因为目前煤炭紧张,所以在很大程度上煤炭成为一种紧俏的垄断资源,煤矿当天生产的煤炭普通人根本就购买不到,只有和矿主有关系的人才能买到。

  北方太阳很毒辣,撒满煤灰的马路在阳光的照耀下反射着“金光”,天气也异常干燥。据说这是因为资源挖掘太快,地下水减少,树木遭到破坏,导致最近几年气温不断上升。周大为又察看了数家选煤厂,但都没有合适的,掺假现象极为严重。

  煤炭掺假在当地已经成为一条明规则,很多选煤厂在购进煤炭之后,把煤炭开采中的废料矸石打碎,和煤炭掺在一起,不是内行很难分辨得出。

  煤炭掺假也逐渐成为全国性问题,根据国家煤炭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数据,到2005年一季度,煤炭合格率已经由2004年第四季度的79.8%急降到63%。对此,专家认为,这是由于煤炭价格常年实行计划内、计划外双轨制,从而构成一些煤商铤而走险掺假卖假。

  但是,在周大为看来,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煤矿停业,导致煤炭供应不足,一些不法商人乘机掺入矸石,以量大价廉来吸引客户,获取暴利。

  对此,一位长期从事煤炭运输生意的业内人士也表示赞同,尤其是供电厂使用的电煤,如果不掺假,根本就不赚钱,因为电厂开出的价格是当前煤炭市场中最低的,往往让那些计划外的卖煤者无法接受。

  跑了一个上午,只有一家选煤厂符合他的要求,但是量太小,只有100吨。所以他决定下午到附近县城的煤厂去看看,寻找合适的煤炭,因为山东客户追得紧,他也只得这么赶时间。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求是》-《小康》杂志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