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回顾上海苦难十四载(3)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3日15:12 新民周刊

  记住这些上海工商巨子

  卢沟桥的枪响,震惊中国大地。上海是当时国家工商业命脉,据林继庸先生(当年上海工厂内迁监督委员会负责人)口述回忆:截至1937年底,上海有工厂1279家;而相对比较繁荣的广州只有较大的工厂164家;天津因沦陷没有统计数据,其他各地,数字微不足道。 

  上海这么多工厂,如果被日本人破坏和占用,损失必然巨大。很多爱国民族资本家响应政府号召,在困难重重中将工厂内迁,另一些企业则留在上海,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历史危难时刻,民族资本家也面临艰难抉择。-

  天厨:力拒资敌宁自毁

  撰稿/钱亦蕉(记者)

  “回首一个甲子前的这场战争,不能忘记吴蕴初。他的一生都在与日本人抗争。在硝烟弥漫之前,商战已是如火如荼;一旦战火蔓延,他又殚精竭虑,带头内迁。无论建厂、迁厂还是毁厂,没有给日本人占到一点便宜!”吴蕴初的传记作者陈正卿告诉记者。

  “天厨”VS“味之素”

  早在中日战争打响之前,吴蕴初和日本人的商战就已经打得非常激烈了。

  一切要从那些白色的小晶体——味精说起。1921年前后,无论车站或码头,日本“味之素”广告触目皆是,它味道鲜美,很受国内消费者欢迎。吴蕴初买了一瓶,拿到厂里化验,发现它原来只不过是化学物质谷氨酸钠。

  化学师出身的吴蕴初不甘心这小小的鲜味剂也要从日本进口,他在自家阁楼上夜以继日做试验,最终从面筋中提取出了谷氨酸钠。随后,吴蕴初又加紧制定指标,核算成本,为日后量产做准备。

  一次偶然的机会,吴蕴初结识了张逸云。两人一拍即合,张出资本,吴出技术,合作生产味精。商定厂名为天厨,品名叫味精,商标为佛手。1923年8月,天厨味精股份无限公司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味精厂。

  天厨味精甫一面市,竞争对手日本“味之素”就想方设法欲置其于死地。他们首先质疑吴蕴初的味精专利权,但败下阵来。1924年,“味之素”又找借口向“天厨”发难。它借日本驻华使馆出面,抗议天厨盗用了“味之素”广告中的“调味精品”词句,要求中国商标局取消天厨味精的注册。“对于这种胡搅蛮缠,吴蕴初毫不退让。他一方面请人去北京农商部交涉,一方面通过媒体揭露日本商人仗势欺人的行为。当时正好爆发了五卅运动,中国农商部驳回了日本领事馆的要求。”陈正卿说。

  1925年五卅运动后,全国掀起抵制日货风潮,天厨味精大得其利,风靡市场,几乎完全取代了“味之素”。

  天厨味精盛极一时,吴蕴初高兴万分。不过,他心中还有一个郁结没有打开,那就是生产味精的原料盐酸全部依赖日本进口。日本人利用这个法宝,要价高得惊人,而且含硫杂质很高。

  吴蕴初懂得酸碱乃“工业之母”的道理,又和张逸云合作开办酸碱厂。他们在苏州河的边上购地造房,依然沿用天字开头,定名为天原。1930年11月,天原正式开工,中国有了自己第一家氯碱企业。盐酸、烧碱、漂白粉三项基本原料能够自制,成了国内工商各界一桩大新闻。

  天原的成功影响了英商、日商的既得利益,特别是国民党政府被迫签订了妥协退让的“淞沪停战协定”之后,日货又潮水般涌入上海市场,民族工商业只得削价竞争。天原也大受影响,吴蕴初只得千方百计地在降低成本上下功夫,顽强抗争,终于使天原站稳了脚跟。

  1933年是中国航空救国年。天厨味精厂以一己之力向国家捐赠了一架12万元的霍克型战机。1934年3月18日,这架作为抗日捐献品的飞机,在上海虹桥机场试飞,机翼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天厨”两字。机场上人头攒动,争睹这一盛况。“天厨”的名号和经理吴蕴初先生自此家喻户晓。

  1935年,吴蕴初开办了天利淡气厂,1936年,天利硝酸厂也投入生产,他的化工“托拉斯”正式形成,也使中国化工彻底摆脱了对日本的依赖。

  艰难迁徙

  正当吴蕴初大展宏图之时,“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了。工商界成立了上海工厂联合迁移会,准备督促各大工厂向后方转移。

  开战当日,吴蕴初的天厨、天原、天利就宣布一律停产。随后不久,他致函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请他们转告侵华日军,天字号企业系生产一般民用品厂家,希望不要实行轰炸。但他自己心里明白,这只是缓兵之计,不论味精还是氯碱产品,都是他同日货顶着干出来的,日军决不会善罢甘休。唯一的出路,就是抓紧向内地转移,坚持抗战到底。

  当时形势,很多工厂并不愿意搬离上海。一是机器搬运不便,拆运装卸,长途跋涉,途中肯定有所损失;二是内地人生地疏,即使安然抵达,如何重新开工还是个问题;三是一些有限公司,迁移不能一人说了算,难以得到股东会的全体通过。并且,那时国民政府补贴企业搬迁的费用不足,所以要做出“离开”的决定真是不容易。

  吴蕴初对家人说:“做一个中国人,总要对得起自己的国家!”他的女儿吴志莲至今还记得父亲在那些日子的焦虑,“我决不能把厂留给日本人!”日本人当然也没有放过他的厂,就在搬迁之中,日军飞机轰炸了天原、天利两厂。他眼见工厂成了一片火海,热泪夺眶而出。

  作为上海化工企业的老大,天字号的内迁带动了一大批中小企业的内迁。

  吴蕴初决定把在战火中抢出的一批重要机器先行搬迁。当时主要靠木船在长江航运,沿途日机轰炸,兵匪拦劫,困难重重。一个押船的职员写信给吴蕴初说:“于路受尽留难,苦不堪言。大炮飞机之下,常常一两天粒米未沾。”

  吴蕴初一开始加紧在汉口筹备新厂。不料日军很快突破九江防线,中国政府继续西迁,机器设备也只得再向四川运送。第二年冬天,吴蕴初的企业船队在江上漂泊了一年,九死一生地闯过无数险滩,损失了不少器材,才最后到达重庆。

  另一方面,上海华界全部沦陷,天原、天利被日军占领。直到1938年春,日军才对中国工厂解禁。吴蕴初闻讯,立即让留沪的天原协理李石安趁机派人到厂里拆运剩余器材设备,180余吨器材一并运到香港,准备转运重庆。然而广州失守,从广州沿粤汉线北上再转水路进川的设想破灭。吴蕴初只得想办法从香港海运到海防,跨中越边境转运重庆。当时,越南海防成了中国东南沿海通往大后方的唯一中转站,小小的海防码头,货物堆积如山,船都不能靠岸。当“天字号”器材全部抵达重庆时,距迁出上海已3年整了。万里迁移,磨砺了吴蕴初坚韧不拔的意志。

  器材搬运到重庆之后,吴蕴初已身无分文,不得已只好孤注一掷,用几乎是用生命换来的全部内迁器材向银行抵押,借到220万元,工厂才得以动工。1940年6月,重庆天原成了后方兴建的第一家内迁民营企业,生产的化工原材料让许多工厂赖以复工。

  当年12月,重庆天厨厂也开工出品,味精上市马上成了抢手货。为求得味精原料面筋供应,吴蕴初又和金城银行合办了天城面粉厂。1942年,美国总统特使威尔基到中国大后方考察,特地参观了重庆天原、天厨两厂,对吴蕴初能这样快地建厂开工表示佩服。

  毁厂为国

  当天字号企业船队扬帆西行的同时,有一支小队人马却南下经香港转京广线北上。这支队伍由吴蕴初夫人吴戴仪带领。他们到达香港后,看味精在当地和南洋市场还有生意,就商量在香港再建一厂。

  在战争阴影时浓时淡的的形势下,经一年日夜抢建,香港天厨正式开工。当年,味精销售量就达到18万公斤。同时,香港天厨还设立了酸碱部,自购两列电解槽生产盐酸、烧碱、漂白粉。驻印度英军总部当时正为备战而抢购这类物资。

  然而好景不常。1941年冬天,日军占领了香港。吴蕴初立即电令香港天厨拆运撤退。但是,日军强令各工厂复工,强迫天厨与它合作,以保障日军军需,并将天厨库存器材物资全部抢走。日军如此重视天厨,是因为天厨的酸碱设备稍一改装就能生产军用品。吴蕴初得知后,与留港的夫人密商,果断决定除少量贵重金属器材务必设法运回外,余下设备不惜毁坏,以免留下资敌。于是,香港天厨厂将能拆下的器材拆下沉入井底,不能拆的全部砸坏。董事们想把天厨厂索性卖掉,但吴蕴初不同意,不愿把技术人才拱手让人。

  这时,日本人仍紧盯天厨不放,原本生产“味之素”的铃木商社派人来谈“合作”,还锁铐两名天厨工人威胁复工。香港实在呆不下去了,天厨工人在吴蕴初夫人的率领下,将贵重金属器材塞进竹杠、旧木箱,伪装成挑夫和难民悄悄撤离。经过几个月的长途跋涉,终于回到了重庆大后方。吴蕴初和天厨香港员工不惜毁厂拒绝与日本人合作的举动,得到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赞扬。(感谢《百年商海》剧组提供素材。此片共52集,每周六20:00在上视纪实频道播出)-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