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考验中国GDP 人大代表建议对高温劳动立法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8日11:27 瞭望东方周刊 | |||||||||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张悦、吴芳兰/北京、上海报道 夏日民生图 罕见的高温对整个社会的原有运作体系产生了很大程度的冲击
7月中旬,降雨给京沪等城市带来了丝丝凉意,但却无法阻止高温的脚步。从6月中下旬开始,高温就袭向整个中国,比往年提前了将近一个月。 上海、天津、山东、山西、重庆、湖北、宁夏、海南等地不断传来同期气温创历史新高的消息,让人分不清究竟哪里还不算火炉。 中央气象台副台长姚学祥说,持续的历史罕见高温已经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高温已经成为一场灾害。 北京的烈日苦工 40℃的高温下,北京某建筑工地。记者们在不同的时间对工地的地表温度进行了测量,11点是46℃。12点半48℃。下午2点,记者拿的最高测量范围为50℃的温度表已经不能用了,可这时民工们仍然曝晒在烈日下挥汗如雨。这是央视经济半小时特别节目《烈日苦工》中的一幕。 记者问农民工怎么样防暑,有没有防暑措施的时候,回答他们的是一阵笑声。民工们问:什么叫防暑啊?我们只是每人发了一瓶风油精。 民工们给记者说了他们的工作时间:早上5点开工,到11点半吃饭,中午12点半开工,晚上7点吃饭。7点半再开工到夜里11点半。镜头中,惟一带着一丝凉意的,只是工地一根流淌着锈水的自来水管。 农民工形容他们每天是“3饭5睡16工”,就是3个小时的时间吃饭、休息、洗衣,睡5个小时,工作16个小时。可就是在这样的高温条件下,工地竟然规定:一天不上班要扣一个月的工资。 “前些天我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做‘放热假’的节目,一个农民听众发来短信,说你们在节目中说的发降温费,我们没有;说改善劳动环境,我们更没有。”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副主任王宝明向《瞭望东方周刊》表示,农民是受高温伤害的主要群体之一。 “户外作业者受高温的伤害最甚。”研究医疗气象的北京气象学会高级工程师陆晨说。 高温影响下的上海民生 高温的受害者更多的在城市。上海环卫工人李师傅便是一例。一身蓝色长衣长裤,加上显眼的银色安全带,李师傅显得格外惹眼。他说,对环卫工人的要求十分严格,不能卷起衣袖、裤角,不能穿拖鞋,更不能扇扇子。正午时分,李师傅脚踩的地方已经相当烫了,只能不停地走动。 上海铁路莘茱道口,一个简易平房孤零零地建在铁路旁边,这是朱师傅的工作室。朱师傅的工作是等待火车,火车来了朱师傅会拉响警示灯,用手放下铁栏杆,禁止行人通行。工作时间是早上8点到晚上8点。 这个完全曝晒在阳光下的工作室,和室外温度仅差一两度,而铁栏杆经常可以达到 50 摄氏度 ,十分烫手。仅有十二三平方米的工作室,其中 1/3 被一个控制信号的机电设备占据,一张桌子,两个柜子,已经十分拥挤。黑漆漆的挂式空调早就不能工作,只有一台看不出年代的布满了灰尘的台扇,朱师傅正用一个黄色蛇皮袋挡住窗户,然后不停用自来水冲脸。 中午饭,朱师傅拿出几袋榨菜、一瓶酱菜,米饭是自己做的。朱师傅说,以前是从家里带菜,现在不行,因为在高温中会变质,只能将就了。 42岁的空调安装工王军无疑是最忙的人,早上6点钟出门,一身蓝色工作服,一辆破旧的摩托车,一天之内要跑近十户人家,中途还不断接听电话。张小姐在买了空调五天后才等到了安装工人。 不过,比王军更辛苦的是送货工小张。这个安徽籍小伙子一人背着比他还高的夏普柜式空调,到三楼时腿开始打晃,停了三四次,才上了六楼张小姐家,进门的时候身体已经弓成了90度,脸色发青,小张说,心里憋闷难受。 在路上 体型稍胖的金师傅一直挥汗如雨,一手把着方向盘,一手不时用挂在脖子上的毛巾擦脸,毛巾和他的衣服已经湿透了,显然金师傅头顶的电风扇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 金是北京公交603路的司机,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一般没有空调的公交车,司机所在的位置温度高达60℃,司机苦不堪言。 北京交管部门的消息说,近日由于气温高,车辆发生故障的几率也随之增高。6月底北京市仅西二环路段内,1小时就有10辆车坏在路上。 “在路上,车、柏油路、树木、农田、河流、水库,高温期间这些都和平时不一样了。”开车奔走在北京市区和郊县的电脑维修公司员工郑韬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在上海,黄帽子、灰衬衫的沈女士忙着吹响口哨,阻止行人穿过马路,还不时回答问路的行人。从橡胶厂下岗后,沈便做了徐家汇港汇路口的交通协管员,这里人流量大,一刻也不能放松。她的工作时间是早上8点至中午2点,或2点至11点,一周一轮换,一月基本工资650元。 沈的手臂上大面积的红痱子十分显眼,她说,这都是天热后的第三批了,身上也是,痒起来特别难受。 每年高温都要热死一批人 出人意料的是,高温期间,医院的门诊量减少了。 “天气太热,病人不愿出门,现在不是急病不出门了,先开点药对付着。”北京市宣武区最大的一所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有关负责人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原来每天门诊量4000多个,现在已经下降了10%左右。” 与门诊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急诊的增加。那些到医院就诊的急病患者则或多或少与高温有关。在宣武医院的急诊科,到处都是临时增加的紧急担架,甚至在通往地下室的楼梯口,也安置着一张。 在休息室,急诊科护士长梁潇给还未坐定的记者一碗绿豆汤,“我们这里有空调,但因为工作原因必须要开窗通风,6月份刚热那两天,一次就有两个护士热虚脱了,从此我们每天也喝绿豆汤防暑。” “高温的影响,我给你看几个数据就明白了,”梁潇从电脑中调出数据,“5月份急诊科死亡13人,跟之前4月份的数字差不多,6月份一下子到26人,增加一倍,7月份才7天,已经死亡6人,昨天晚上就死了3个。” “这些不能说高温是主因,但肯定是致病的重要因素。”急诊科副主任孙长怡向《瞭望东方周刊》感叹高温肆虐,“每年高温都要热死一批人。高温可以引起机体代谢问题,直接致人死亡,我看到的太多了。” 孙长怡说,最容易受高温伤害的人群是建筑工人、警察、交通协管员、公交车司机等户外作业人群。 专家表示,常见的高温病有四种:感冒、发烧等呼吸道疾病;中风、急性心梗等心脑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中暑。“老年人、儿童和慢性疾病患者最易受高温影响致病。”陆晨说。- 相关专题:瞭望东方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