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新京报:谁也不是救世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0日17:21 新京报

  作者:卢世伟

  《新青年之愤怒年代》上周末在北京演出之后,我听到这样一段对话:一位老者说:“这个戏挺狠的,他敢说,方方面面都揭露得挺深刻的。”然后是一位二十多的男观众说这个戏他看不懂,不知道在说什么,也不理解戏里面为什么要那么说。

  然后大家各自离去,该参加聚会的聚会,城市的夜生活刚刚开始;该回家的回家,临睡觉之前,也许还是要上上网,聊天,浏览或游戏,也许会有人在某个论坛或自己的博客对这个戏发表意见若干。

  然后一切就到此为止了,一切也不会因为这个戏而改变什么。杭程绝对是个理想主义者,不然你就无法理解他为什么要一头扎进戏剧这个无底洞。杭程的激扬文字、思辩语言以及对于艺术审美的情趣与爱好也同样是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的,他可以把摩天轮、拖拉机都搬上舞台,他在舞台上再现《最后的晚餐》的寓意。相对于另外一位同样热衷于表达愤怒的思想的导演来说,杭程甚至更懂得收放之间的尺度,更懂得语言传达到心灵之间的轨迹规律。

  但是,剧中的李太炎、子舟都没能实现他们想要达到的救世目的;杭程当然也不是救世主,一场理想主义的愤怒宣泄后,还是路归路,桥归桥。是的,当场你听到台下的群情激昂,好似人们的良知与清醒一下子被这些语言刺激唤醒,但出了剧场,小风一吹,这种激情也许不消一小时就已经在九霄云外了。

  还有一些在剧场就已经显示出了冷静,这样的呼号他们已经听得太多了,光喊有什么用呢?所以他们会见怪不怪地保持沉默;还有些人会觉得很莫名其妙世界果然像你说的这样?你说的东西离我们好遥远!当然还有人非常反感,我有我思考方式与轨迹,凭什么要来听你的说教?

  如今的戏剧大致可以按两个方向来划分,一部分是强调其艺术上的呈现,而另一种则是重视观念上的表达。《新青年之愤怒年代》显然属于后者。对于后者而言,好的思想与观念并不缺乏,但正确有效的表达方式,至今的舞台上,其实仍未多见。这部戏中,杭程和很多其他的导演一样,选择了相同的直指式的表达方式,意图由上而下,直视淋漓的鲜血,正视残酷的人生,从而让台下的观众醍醐灌顶。只是,这个时代的人们,更多的是旁观者,他可以为你鼓掌叫好,但只要他自己的身体及心灵还没开始淌血,他都不会走上你的舞台。

  而杭程自己戏中的表达也未见得完全明晰,一开始他似是要寻根,而之后一切关于理想的追寻与拯救,却屡屡因为爱情而土崩瓦解,于是,他到底是在追求整个人类生存之理想,还是在寻找个人情感之理想?人们并不明白。

  个人认为,杭程不如换一种由下而上的方式,就如他的《丑儿的春夏秋冬》,先从一个实际的个人入手,从他的小处开始,用真实可触摸的生活细节来将人从自身个体先瓦解分化,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也许远比在台上那种冲动与愤怒来得更有效一些。毕竟,没有人是救世主,所以换一副真实的面孔来,我们会更相信你。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