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都市报:社会节能共识发育自公民自治土壤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2日09:57 燕赵都市报 | |||||||||
作者:曹林 为回应高层建立“节约型社会”的政治动员,7月21日起,中央电视台联合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等国内众多媒体,推出“公民节约行为准则”征集活动:作为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觉得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节约行为准则”,可以通过发短信或者网络留言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价值的建议和方法将会被采纳,成为公民节约行为准则的内容之一。
公民合意订立规则,规则约束每个公民,是为“社会节能自治”———应该说,最大限度地激发公民意识、动员公民“共同的利益感觉”,这是推进节能成为普世价值观最为有效、成本最小的方式。 看到这条消息,立即想起这几天媒体上的一则消息:广东潮汕一带造假猖獗,在那里,数百名赣州民工为了谋取政府许诺的举报金,做起“刀口舐血”的打假线人,一度重创造假者;而现在,为牟取更大的利益,他们中的一批又被制假者收买,转而靠制假者提供“封口费”生活,成为彻底的“保假者”! 两条似乎不相干的新闻,其实交相映衬着一条深刻的道理:在许多公共问题上,被许多人奉为圭臬的“经济人假设”前提下的“市场化”路径,实际上并非最优解决方案,甚至根本行不通,而只能诉诸于公民自省前提下的“社会自治”,诉诸于公民“共同的利益感觉”。潮汕打假线人的反戈就是“市场驱动”失败最好的典型:政府在打假中视民众为“自私经济人”,通过“高额悬赏”驱动举报造假———然而,政府可以利用民众的“经济理性”打假,造假者就不能利用这种理性“反打假”了吗?线人的最终反戈正是这种劣根性的爆发。 要使打假延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只能把百姓当作公民,当作能承担责任履行义务的公民,通过激发每个公民“共同的利益感觉”,而不是“个体的经济利益”参与打假,毕竟假冒伪劣产品最终会伤害到每一个人,没有人能幸免于“假”灾。 同样,在节能问题上也是如此。节能与打假都属于牵涉到每个人的公共问题,问题最终根本的解决必须要诉诸于“公民自治”。先看看市场化这个途径,其实市场化节能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通过价格杠杆节能,把每个百姓当作“自私的经济人”,认为提高能源价格后社会会自然形成节约能源的习惯———这种逻辑看似行得通,其实不然。富人一掷千金,能源价格上涨那点儿力量是撼动不了他们的消费逻辑的;穷人呢,因为支付能力的原因,早就消极地养成了节能的习惯,价格上涨只能伤害到他们;至于中产阶层,本质上是追逐富人消费观、以模仿富人为乐事的,富人“喝一碗泼一碗”,中产阶层也不会推崇什么节能。 那能不能诉诸于政府的强制来节能呢?也不行,潜伏着伤害公民自由的危险不说,最大的问题是,能源消费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控制如此广阔的范围,那种管理成本大得根本无法承受———这与节能的价值追求是相悖的。 市场化能力有限,强制根本行不通,所以只能从“公民自治”着手节能,诉诸于“共同的利益感觉”。毕竟,我们今天的生活与能源贴得如此之紧,油荒、水荒、电荒、煤荒、天然气荒下,有谁能够幸免于这种危机,有谁能逃脱“荒”的惩罚———这里面有着每个人的利益,“共同的利益感觉”正是基于此。休谟说,只有公众在某个问题上形成“共同的利益感觉”,针对这个问题的道德才会被普遍自觉地信仰,这种感觉像磁场一样会凝聚每一个人。面对能源危机,需要的正是一种在节能上普世的道德信仰。 可能,全民动员共同订立“节约行为准则”,正是在能源危机问题上激发一种“共同的利益感觉”———我想,这是节能价值观普世的必由之路。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