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改工作基本不成功 违背医卫基本规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30日01:24 新京报 | ||||||||||||||
医改研究报告指出,多年的医改方向有些偏,导致医疗的公平与效率均有严重的问题。本报资料图片
本报讯(记者王殿学)“目前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前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葛延风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时说。由他担任课题组负责人的最新医改研究报告于近日发布,报告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行了总体性评价和反思,并提出了医疗改革的新框架。 医改违背医卫基本规律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03年年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确定了“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课题研究。课题组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北京市疾病控制中心、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组成。 报告指出,当前的一些改革思路和做法,都存在很大问题,其消极后果主要表现为,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报告还说,现在医疗卫生体制出现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是完全错误的,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规律。 报告尚未提交到国务院昨天下午,葛延风告诉本报记者,研究报告没有专门递交国务院,但是报告本身也是对政府下一步改革的建议,供政府在医疗改革时参考。葛延风说公布的并不是全部的报告,还有一些其他的报告对一些数据作为佐证。目前正在准备就报告出书,出书的时间还没有确定。 葛延风说如果对医疗体制进行重新改革,难度肯定会相当大。 有关部门正在研究报告 昨天下午,国研中心另一位主要参与调查的专家介绍,研究报告出来后,一些医改的关键部门正在研究,有些部门认为报告相当不错。 这位专家介绍,做报告的原因是,连续几年,人大的报告里均提到老百姓看病难,他们感觉有必要进行调研。这位专家说,调查过程中,他感觉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医疗改革确实是失败的,中国的医疗费用在同等发展中国家中,所占的GDP的比例相当高,但是医疗的公平性却在世界上几乎是倒数,调查显示,有五六成的老百姓应该看病却不看病,大约三成的老百姓应该住院却不住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看病太贵。 总体上看,多年的医改方向有些偏,导致医疗的公平与效率均有严重的问题。 医疗费用中药花费过重 据这位专家介绍,过去的医疗改革确实解决了改革开放初期的缺医少药的情况,但也形成医院宾馆化的现象。 不管是医生人数还是医院数量和质量,均显得有些过剩。 药品生产过多时,生产方和医院公关后,医生在开药时经常开得较多,加大了老百姓的负担。虽说政府在控制医药供给上有规划,但实际操作起来,这些规划往往形同虚设,实际形成失控的局面。 专家说,在国外的医改中,对医疗供给的控制都是相当重要的。我国的医疗费用中,药的花费占到一半,而国外,药的费用仅占到总费用的20%. ■答记者问 “医卫服务具有公共品性质” 报告主笔人葛延风接受中青报记者专访时说,医改只是一个政治决策和制度设计问题 本报讯 前天,报告主笔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葛延风接受中青报记者专访时说。 《中国青年报》记者(以下简称“记”):有人说中国医改走入死胡同。您如何看? 葛延风(以下简称“葛”):现在的医疗卫生改革走入困局,根源在于它的基本方向有问题,不能走市场化的道路。基于医疗卫生事业的特殊性,无论是基本保障目标选择还是医疗卫生的干预重点选择,靠市场都无法自发实现合理选择,必须强化政府职能。政府的责任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化政府的筹资和分配功能;二是全面干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记:为什么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能走市场化道路? 葛:如果这种倾向得不到有效遏制,后果将不堪设想。因为只要医疗服务机构走向全面市场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布局及服务目标偏离问题就不可避免;竞争无法保证医疗服务价格降低,也早已被各国的实践所证明。在此前提下,政府补贴和购买服务不仅无法保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也减轻不了政府的财务负担。 另外,市场化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记:报告提出的新制度设计,对中国医改是对症下药吗? 葛:对此我们很有信心。 作一个简单的逻辑推理:在计划经济时期,尽管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低,但通过合理的制度建设,就已经基本上解决了绝大部分城乡居民的卫生防疫和基本医疗保障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已经增长了10倍以上,承担全体公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在筹资能力上不应当有问题。 从宏观数据来看,目前中国卫生费用总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超过5%,这种投入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位居前列。按照这种投入水平,解决所有居民的基本健康保障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改革的实质是要进行筹资方式、分配方式和资源运用方式上的调整。说到底,这只是一个政治决策和制度设计问题。 ■报告摘要 中国应建立全民一体化医卫体制 报告认为医卫服务可分为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非基本医疗服务三个层次 本报综合报道 《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报告在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反思的基础上,对今后的改革提出了一个新设想。 「为什么市场化行不通?」 药疗服务需求不能视为私人消费品 一是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共品性质与商业化、市场化服务方式之间的矛盾。与一般消费品不同,大部分的医疗卫生服务具有公共品或准公共品性质。具有公共品性质的服务是营利性市场主体干不了、干不好或不愿干的。同时,也是个人力量所无法左右的。因此,必须而且只能由政府来发挥主导作用。否则就一定要出问题。 二是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与商业化、市场化服务方式之间的矛盾。商业化、市场化的服务方式无法自发地实现满足每一位患者的需要。 三是医疗卫生服务的宏观目标与商业化、市场化服务方式之间的矛盾。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合理目标应当是以尽可能低的医疗卫生投入实现尽可能好的全民健康结果。 在商业化、市场化的服务体制下,医卫服务机构及医务人员出于对营利目标追求,其行为必然与上述目标发生矛盾。 四是疾病风险与个人经济能力之间的矛盾。如果将医疗服务需求视为私人消费品,主要依靠个人和家庭的经济能力来抵御疾病风险,则必然有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的医疗服务需求无法得到最低程度的满足,他们的基本健康权利无法得到保障。 「为什么改革出现偏差?」 既得利益群体的影响不容忽视 一在于改革和发展模式选择中过分重视经济增长,包括医疗卫生事业在内的社会事业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是对医疗卫生事业的特殊性缺乏清醒的认识。在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方面,简单将医疗服务机构视同于一般企业,选择了一条过度市场化的改革道路。 三是其他方面的体制变动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影响。 四是既得利益群体的影响。主要是部分医疗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以及部分享受较高医疗保障待遇的社会成员。 它是导致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偏离合理方向的一个重要因素。 「医卫改革该如何进行?」 打破界限建立一体化医卫体制 在未来的改革中,必须打破城乡、所有制等界限,建立一个覆盖全民的、一体化的医疗卫生体制。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全体公民的基本健康权益,也可以避免体制分割所造成的利益集团分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和冲突。 为了合理地分配医疗资源,有必要将医疗卫生服务分为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和非基本医疗服务三个层次。 包括计划免疫、传染病控制、妇幼保健职业卫生、环境卫生和健康教育等在内的公共卫生服务属于典型的公共产品,应由政府向全体社会成员免费提供。 在基本医疗方面,以政府投入为主,针对绝大部分的常见并多发病,为全民提供所需药品和诊疗手段的基本医疗服务包,以满足全体公民的基本健康需要。 对于基本医疗服务包以外的医疗卫生需求,政府不提供统一的保障,由居民自己承担经济责任。 相关专题:聚焦医疗体制改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