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道者贺卫方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5日12:12 南方人物周刊 | |||||||||
布道者贺卫方 宪政、司法制度变革、法官职业化,是贺卫方布道的三个关键词 -本刊记者 曾繁旭
贺卫方的时间表总是这样紧巴巴的。7月16日晚上7点多,他由北京飞往广州,准备广州律师协会的培训讲课和“法则明律师事务所”二十年所庆。一下飞机,就被中山大学几位朋友“迎走”。深夜两点,才回到宾馆。 第二天一早,记者来到他房间。角落里摆放着友人送来的鲜花和水果篮,桌上摊着一本名为《最佳辩护》的书籍。“我们可以聊一个多小时,11点我有一个越洋电话。”他说。 也许因为下午要演讲的缘故,他穿得特别精神,浅蓝衬衣,笔直黑色西裤,皮鞋锃亮。头发也是刚刚剪的。45岁的他,半边的头发已经花白。 二十年了,1985年他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到今天,整整二十年。二十年间,他足迹“踏及大江南北”,在基层法院、大学、甚至在偏僻的乡村,“每年在北大以外的演讲大概不少于50场”,“为传播法治理念和思想而努力”。 如今,他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法学家之一,中国司法改革的领军人物。1990年代底,他被《中国青年》杂志评选为“影响中国21世纪发展的100位中国青年”之一。 贺卫方开始进入普罗大众的视野是在1998年。他在《南方周末》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复转军人进法院》。此后他在媒体上写作了一大批关注现实的文章,并最终结集成为一本学术随笔集《法边馀墨》。 对于自己的角色,贺卫方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承认,自己不是特别学究气的学者,“不喜欢对问题做特别细化和系统化的思考”,而喜欢结合一些重大个案,用普通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一种逻辑,“就是传递一种精神,法律社会的一种精神。比方,政府的权力为什么必须加以限制?” “一个是严格地限制政府的权力,另一个就是严格地保障公民的权利”,这句话概括了宪政的基本内容,也是贺卫方经常使用的表述。在他看来,“每一位法学家,都应该通过一种可能的方式对社会发生作用”,“想方设法”推动宪政改革。 有人总结说,宪政、司法制度变革、法官职业化,是贺卫方布道的三个关键词。“中国在这三个方面的弊端,造成了民众与司法机器间几乎积重难返的紧张。而多年来,贺卫方的努力,深刻影响了处于‘法蒙昧’时期的中国公众和司法实践者。” 6月以来,选择奔走与表达的贺卫方,再次进入了舆论的中心。 6月24日,他在网络上贴出了“暂停招收硕士生的声明”,批评他自己所就职的北京大学法学院的研究生招考制度,质疑免试保送生扩招的必要性。然后,他乘上前往加拿大的飞机,留下人们对于他的动机的种种猜测和评议。 有人把他的“声明”当作中国知识分子觉醒的标志,说他在找回属于知识分子和属于大学的尊严。也有的人,认为他违反一名“雇员应有的职业道德”。对于这一切,贺卫方淡淡地说,“这个事情只是表达大学教授的独立性,说明行政权力的边界”。 大学教授就是大学,大学就是大学教授 人物周刊:6月24日,您发表暂停招收研究生的声明,陈丹青辞职事件好像已经过去一些时日了,渐渐云淡风清,您为什么还要尝试? 贺卫方:我想,越来越多的人去做,可能更重要。 我自己在这个事情中,一开始只是一种表达,一种自然的反应。就觉得这么简单的事情为什么改变不了,所以特别怒不可遏吧。没有想太多。头天和我们院领导说了,把我的声明交给他,24日上午在网上发表。 人物周刊:先不管结果,做了再 说。您一直都这么态度鲜明吗? 贺卫方:是,应该算是色彩鲜明的,但我不算是特别激烈的类型。我觉得还是温和的。但我有一种底线,就是学者的独立性,要坚守自己在言说中间的独立立场,不可以为了使自己的观念被接受而牺牲这样的独立性。 人物周刊:这个事情,涉及到中国教育的深层结构,恐怕改革很难进行? 贺卫方:正是没有才需要一步一步去做啊。有的评论说,“贺卫方你为什么不辞职”,他说我要么遵守这种规则,要么就辞职。这种说法充满对大学制度的误解。认为大学教授是雇员,大学雇佣我们,这完全错了。 当年,艾森豪威尔担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召开全体教师大会,他说“全体哥大的雇员们……”一个教授当场站起来,“校长先生,你的话是错的,大学教授不是雇员。大学教授就是大学,大学就是大学教授。” 人物周刊:到目前为止,社会各个层面对这个事情的回应,你满意吗? 贺卫方:社会上、媒体上的反映很好,包括对我的批评,很激烈的指责,我都看了。其中有相当深入和有启发性的讨论,即使是激烈的指责,也有助于我反思自己的观点。 至于官方的回应,法学院有一个回应,他们也有他们的难处。我还是希望学校能有一个好的回应,然后教育部,我觉得他们应该认真对待这样的事情,但目前没有任何信息能够显示出他们的态度。也许还需要一些时间吧。 人物周刊:学院的意见具体是什么呢? 贺卫方:《北京青年报》和《东方早报》都采访过学院,但北青报的报道没有显示是谁接受采访。 法律人从政 人物周刊:近来有一些以法律学和政治学为背景的学者,或者律师,进入政坛,并走到比较重要的位置,您是否注意到这个趋势?应该如何加以概括? 贺卫方:这是一个现象。一些知识分子出身的人,参加到政治中,比如说王沪宁(编者注:现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原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新近上去的夏勇(编者注:原中国社科院法学所所长,今年6月被任命为国家保密局局长),郝铁川和孙潮原来是华东政法大学教授,现在成为上海两个区的区长。这应当算是政治学和法律学界的学者参政吧。 我们刚才提到的这些人,在相关领域都有相当成就,所以严格地说,也可以概括为“教授从政”,说教授从政,基本上概念就是集中在政治学、法学和经济学的领域。因为理工科的教授,很少有转向政坛的。当然,还有一部分人,像李克强(编者注:辽宁省委书记)和周强(编者注: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本科或者研究生学法律,毕业后进入政府机关,然后逐步提升,也可以说是更宽泛的法律人从政。 人物周刊:这种趋势是否表明某种走向?学政治学和法律学的人,将更容易进入政坛吗? 贺卫方:通过比较世界不同国家的法律人对于政治的参与,观察中国的政治走向,这是值得关注的趋势。但从组织人事部门的政策标准来说,我并不觉得,有那么明显的变化。 人物周刊:您一直关注宪政,那您认为中国宪政改革的关键是什么? 贺卫方:我觉得很重要的是,观念的整体性改变,改造我们的文化,越来越多研究和传播一种合理的政治文化。让大家明白,分歧和多样化对于一个社会多么重要。 现在我们不断地强调建设和谐社会,不过我们不要忘记,真正的和谐社会,恰好是建立在对差异和冲突尊重的基础上。杰弗逊说过,局部的反抗和冲突,是一个和谐的政治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就好像暴风雨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 社会正在变得多元化,人们利益走向分化,我们必须容忍社会中多样化的意见。在国家管理层面上,也需要表现出差异。 学术不仅是饭碗,也是精神 人物周刊:从1985年留校任教开始,20年,您一直在做一个启蒙的工作,其间心态有变化吗? 贺卫方:从心态上说,感觉大家一步步、慢慢推动,还是能够积小成为大成。 当然,有时候也怒不可遏,觉得为什么会这样。比如一个不合理的判决,一个不该被杀的人被杀掉了等等。人毕竟是人,不是一架机器,还是有情感的。我觉得还好吧,总体上还能够比较平和和理性。 人物周刊:如何排解焦虑或者愤懑? 贺卫方:有时候我和朋友聊聊天,或者沉浸在一本小说,一本兴味盎然的书,读书还是可以化解很多情绪上的问题。 人物周刊:除了宏大叙事,就没有自己的生活情趣? 贺卫方:实际上我也不是一个那么学究气的人。有时候,文章中还是有点趣味。偶尔,我也看足球,有时,也出去玩几天,什么都不做。并没有整天都那么壮怀激烈。我不是那样的人。也有调侃的一面。 人物周刊:您平日的时间安排怎么样? 贺卫方:五六个小时的工作时间总是有的,比如上课,演讲,写东西。加上看书就不止了。 人物周刊:有人说您越来越成为学术明星,单纯的书斋生活对您没有吸引力吗? 贺卫方:我觉得历史上一些大的知识分子,大多数是因为对公共问题的关注使得他们的英名得以流传,使他们的著作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的。 我也特别希望法学领域能够有一批人在书斋里面青灯黄卷,进行一些形而上的研究,但是不该所有的人都是这样,学者做一些学院派知识和大众需求之间的沟通工作,还是非常必要的。这里面没有价值高下之分。 法律是一个特别具有社会性的学科,社会就是我们的实验室。如果你的学说与社会是没有关联的,或者说,当发现社会的弊端,违反法治的弊端,不去作一些抨击、批评和揭露,我觉得这就真正缺乏一种社会关怀,这样的法学家要打折扣的。 人物周刊:您曾说自己有个困惑,“在今天这个时代,作为一个法律学人,究竟应当怎样设定自己的角色,以怎样的方式履行自己的社会义务。”这个问题的答案明确了吗? 贺卫方:这对我已经是非常简单化了,就是以一个学者的身份,以学术为志业。学术不仅是饭碗,也是精神。从这个角度讲,我已经是定型的人。 人物周刊:您没有想过参政吗? 贺卫方:哈哈,我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就觉得,我不喜欢过那种当官、有权力的生活,我就想一直呆在学校,教教学生,写点文章。 人物周刊:是害怕被同化吗? 贺卫方:作为自我的期许,当然我不希望进去被同化。不过,就进入体制的人们而言,同化乃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一方面进去会带来一个新的气象和生态,但另一方面你必须去适应它。这是双向改变的过程。 人物周刊:在整个中国的政治社会转型和宪政改革中,您希望如何自我定位? 贺卫方:这样的说法,让我觉得自己有些过分被夸大了。如果说,还有些独特作用,那是在这个法治的时代,一个法律人,传递一些概念和观念,带来的价值和作用。 法学界演讲最多的两个人,一个是江平教授,另一个恐怕就是我了。江老师,75高龄,仍不停奔走。还有张思之律师,他比江老师还要大两岁,快八十了,仍然在顽强表达法律人一种道德的追求。每每看到他们,我就受到很大的鼓舞。 我想,大家都通过一种可能的方式,来对社会发挥一些作用。想方设法作一些观念的改造工作,应该还是能起到一点作用吧。 相关专题:南方人物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