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晨报 > 正文

包头草原文化的发展历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0日17:33 内蒙古晨报

  内蒙古晨报报道(记者 郝芳芳)包头的哪些文化要素体现了草原文化的核心?历史上,包头草原文化发展状况如何?就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包头医学院教授张贵。

  ★横向:包头草原文化的要素

  游牧群放、善骑射、崇尚勇武,是原始的草原文化所具备的三个基本形态。从历史
上讲,包头地域的草原文化具备了这三个特点。

  草原文化在与中原文化碰撞中,吸收了中原的“农耕文化”,这对草原文化而言是个很大的发展。

  “农耕文化”远远高于“原始草原文化”。原始的草原文化在接受了农耕文化后,也接受了中原文化的礼仪,生活习惯上也融入了中原文化。在游牧民族吸收中原文化的同时,中原文化也接受了游牧文化。两个民族互相学习、互相进步,使草原文化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促使草原文化上了一个台阶的核心是“和亲”。从西汉以来,刘邦第一次与游牧民族“和亲”后,以后每个朝代都跟游牧民族进行“和亲”。从中原下嫁到北方游牧民族,对游牧民族的草原文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和亲促进了草原文明。

  草原文化发展到最高潮,是建成了“草原都城”。在包头,有两个“草原都城”:元代的“赵王城”和明代的“美岱召”。

  ★纵向:包头地域草原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夏、商、周——元朝建立

  这个阶段,包头地域是北方多民族的集萃地。整个北方游牧民族的好多光彩的东西,都留在了包头。

  为什么许多北方游牧民族都选择来包头呢?原因有三个:

  一、包头地域内的阴山有草原民族的生存条件。草茂盛,山后有大量的禽兽。

  二、包头自古就有通往漠北的古道——古固阳道(今昆都仑河谷)。这条古道,一过黄河就是秦直道,一直通到咸阳。包头自古就是中原王朝的一个门户。把包头占了,可以直达咸阳或者漠北。

  三、包头地域阴山南,自秦代开始,就是产粮食的地方。秦始皇在包头设立“九原郡”后,就开始屯垦戍边,黄河以南整个地区就叫“新秦中”。秦中就是现在的陕西,也是产粮大区。粮食对游牧民族而言就是生命,游牧民族之所以不停地打仗也就是为了抢夺粮食。

  这个阶段包头地域文化的特点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游牧文化为主体。游牧文化就是草原文化。

  第二阶段:元朝建立——清朝康熙年间

  这个时期,包头地域的文化特点仍然是游牧文化,是蒙古族的游牧文化。包头地域的草原文化也达到了辉煌。标志包括:

  一、这个时期,蒙古族开始大量地吸收了“农耕文明”,是整个民族主体的吸收。

  忽必烈曾提出:“国家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食以桑农为本。”在元朝,包头地域的农耕文明得到了大量的发展。

  二、赵王城是草原丝绸之路的一颗明珠。

  草原丝绸之路的概念是,东一直可以通到大海,北可以到达漠北。赵王城(今达茂旗敖伦苏木)是整个丝绸之路东西南北的交通重道。

  这主要是因为:成吉思汗把他的三女儿阿勒海别吉嫁给了住在赵王城的汪古部首领,并把他女儿封为监国公主,整个国家的事情让她管。这促使赵王城成了当时整个国家的政治中心,东西南北各个地方的许多事情都要人赶到赵王城汇报。成吉思汗死后,北京发生叛乱,阿勒海别吉就是在赵王城发令,讨伐叛军。

  另外,赵王城还吸收了中西文化。有西方基督教的教堂(当时这儿的基督教还分正教和景教两个派别),还盖了孔子庙,学习孔学、学习汉文。

  三、美岱召是土默特蒙族天才的杰作,是蒙古族草原文化最杰出的代表。美岱召(福化城)把汉、蒙、藏三种文化融合到一起,既有汉族的宫廷建筑,又有蒙古族、藏族风格的建筑。美岱召还是金国惟一的遗存,城寺合一的建筑。在美岱召“泰和门”上写着“大明金国”四个大字。这说明了当时的蒙古族游牧文化承认了中原文化。

  第三阶段:康熙年间——民国初年

  这个阶段,包头地域文化是以“西口移民文化”为主体。

  西口最早是指杀虎口,后指呼和浩特。包头为何成为“西口移民文化”的聚集地?这是有历史原因和地理原因的。

  地理原因:包头是西北的门户。水路方面,民国之前拥有黄河上的第一大渡口(南海渡口),东南西北的货运都要通过这里。旱路方面,包头的四周全是蒙古族的聚居区,晋商走西口,就是抓住了蒙古族的游牧文化与中原的农耕文化需要交融的这个机会,把蒙古族需要的货物运进来,把汉族人需要的皮毛粮食运出去。

  走西口,实际上就是走西口外的包头。

  历史原因:包头的西口文化是塞外地方自治的一个典范。在当时,清朝政府对包头鞭长莫及,管不了。山西人走西口来到包头后,就实行自治,当时包头近100个“社”成为当时走西口人自治的基本单位。

  包头创造了晋商文化的辉煌,整个晋商文化都是在走西口中创造的。

  包头还创造了西口文化的文学艺术。有别于草原文化和山西本土文化。是包头地域本身形成的。

  这个时期包头地域的文化特点是,西口文化形成了主流文化,草原文化受到了严重摧残。这主要是因为清政府实行蒙、汉分治,大量放垦,把蒙古族一直赶到阴山北边。蒙古族人口减小、牧场减少,再加上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怎么能发展草原文化呢?

  新中国成立后,多种文化共享繁荣,包头的草原文化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相关专题:内蒙古晨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