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民周刊专题 > 正文

新民周刊:鼙鼓惊破大上海之梦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0日18:43 新民周刊

  “新上海中心区”初具雏形,日军悍然挑起战端,建设中的江湾一带首当其冲。国将不国,新市何存!

  撰稿/周 军

  清源环路。上海体育学院教学大楼入口处,东墙上一方斑驳铜牌。

  如今这幢静谧的校舍,曾是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的政权象征。70多年过去了,这块铜牌,这块1933年末为民国上海市政府新办公大楼竣工而立的铜牌,还在无声地向后人讲述着大上海那一段屈辱历史。

  国将不国,新市何存!

  旧上海,租界地是西方列强的“国中之国”。到了本世纪初,租界地横贯上海市区,已将华界的南市、闸北阻隔为二,由北入南,需假道租界,国人痛心疾首,殖民者却意犹未尽,居然抛出一个“大上海计划”,意欲将南市、闸北皆并入租界,迁上海县治于闵行。此议既出,国人震惊,“亦谋自行规划以抗之”。

  民国政府相中了东北角的江湾。认为此地东邻黄浦江,南近租界,既有建深水码头的优越自然条件,从北站延伸的铁道亦可直接与海港相衔,水陆交通极为便利。同时这里平畴宽广,招商建厂前景无量,且少有动迁户,可收平地建设之功,却无改造旧区之烦。此后“新市区”可南北推展。

  1929年,国民党政府在镇区圈地7000亩,280万上海市民的眼光,在田野的江湾聚焦。

  屈指算来,董艾生当与“新上海市区”的设想同年诞生,而今年已古稀的董老先生脸庞上已经爬满了岁月年轮。

  董艾生的父亲董大猷乃中国建筑界一代宗师,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6年美国留洋,放弃了优渥的生活,毅然回国报效,1929年领中国建筑家学会会长之衔,出任“新上海市中心区建设委员会”顾问兼建筑师办事处主任。

  董艾生接受本刊采访时回忆道,父亲全身心地投入到新上海“市中心区”的建设。老先生从书架上取出一套精心保存的“新上海中心区”的图表和照片。这个中心区南傍翔殷路,北倚闸殷路,西临淞沪路,东至黄浦江,占地面积约7000亩,规划建造行政区、商业区、住宅区三个部分。主要建筑有市府大厦(今为体育学院院部)、图书馆(今同济中学)、博物馆(今二军大标本馆)、上海运动场(今为上海江湾体育场)、市立一医院(今长海医院)、三十六宅等,另外还有纪念塔、喷水池、美术馆、文化宫以及五孔巨型牌楼等。

  区内公路以五角场环岛为圆点,呈放射状,100多条道路纵横交错密如蛛网。犹其令人感受至深的是这些道路的路名,一反租界采用西文译音命名的惯例,而带有浓烈的现实政治色彩,以“中、华、民、国、上、海、市、政”为名首,五角场周围东西向路名以“政”字打头,南北向路名以“国”字为首,如政通路、政肃路、政府路,国权路、国顺路、国济路,置身其间,倍觉庄严。“新市政府大厦”坐落于三民、五权、世界、大同路四条干线之中,一眼即明为“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与“世界大同”之义。

  可工程尚未过半,日本人就来了。1932年1月28日日军悍然在上海挑起战端,建设中的江湾一带首当其冲。政府无能,时局危浅,“一·二八”之后,停战协议规定从此国民党军不得在沪驻扎。国将不国,新市何存!望着遍体鳞伤的工地建筑,董大猷心如死灰。

  “市政府大厦”的西侧,是名噪一时的高级住宅区“三十六宅”。日前,就在这里我们有幸找到了百岁老人汤兰生。他既是当年“三十六宅”的建造者,又是后来的看护者,还是今天的居住者,对“三十六宅”的旧事了如指掌。

  老人已不能走动,坐在藤椅中,靠3只枕头撑起腰背,话语凝重而缓慢:“‘三十六宅’是当年根据‘大上海计划’首批建造的三十六栋新式花园洋房。记得当年建造时施工要求很严,每幢楼体外形各异,完工后特别引人瞩目,达官巨贾纷至沓来,很快就以大洋1.5万至4万元的高价卖完。我还记得当时在‘三十六宅’沿街造了一排店铺门面房,冠生园等十多家名店老店在这里开出了分号,南面有菜场,北头有银行,真有点人气了。”

  然而好景不长,3年后日本鬼子又打进来了,居民纷纷逃难,一时人去楼空。豪华的“三十六宅”成了日本军官的家宅。“我就是想不通,小日本隔上几年就要打,想打过来就打过来了!”

  耄耋老人范廷著当年是“新市区”建设队伍中拿标杆的测绘员。老人说起话来嗓门很大。1933年10月10日,“新上海市政府大厦”举行落成典礼,对那天的场景,范老记忆犹新:“门前10万人广场上人山人海,上海的老百姓兴高采烈,天上飞来9架中国空军飞机组成的编队,场面煞是壮观,我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心里明白,虽说市政府从枫林桥旧址迁到了新市区,办公大楼也算竣工了,但这与‘大上海计划’落实还差得远呢!一大批主体工程没有开工,深水大港更是没影的事。”

  市政府进驻新大厦才不过3年,1937年8月13日,日本人就打来了,簇新的“新上海中心区”,转眼就成了鬼子兵驻军大本营。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国破山河在,草木皆惊心。市府大厦入口处镌刻的文字说:“此举也(国民党市政府迁入新上海),实所以挽回沪市九十年来太阿倒持之局,使之大上海计划,操之自我!”

  九十年“倒持之局”,岂能是一座“市府新厦”所能挽回?!

  野心炮制“大都市计划”

  日本鬼子一路烧杀淫掠,却对江湾五角场地区象征中国主权的“新市区”所有建筑“情有独钟”。

  原来,日寇入城需要屯兵之处。华界破烂,不在眼里,租界一时又不敢越步,所以,看中了已有相当规模的江湾五角场“无主建筑”。

  由日军一手把持的汉奸伪政府及“代理人”傅筱庵,进驻了“市府新厦”。史载:“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大汉奸傅筱庵逃离上海,汪精卫投敌,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后,他潜回上海。1938年10月16日被汪伪政府任命为上海特别市政府市长。侵华日军将抢占的五角场新市政府办公大楼,交给傅筱庵组建伪市政府。

  傅筱庵把五角场地区的一些道路改成日伪名称。他的一连串卖国行为为人唾弃,遭到在沪抗日地下组织的两次行刺,因其保卫严密而未果。1940年10月10日凌晨,地下组织买通其仆人潜入官邸二楼卧室,乘其熟睡时用利刃猛刺其颈部,傅筱庵当即毙命。随后,继任者陈公博也频频出入于五角场“市府新厦”。

  原“新市府中心区”的所有路名被日伪悉数更改,以“中、日、协、同、建、立、新、东、亚”9字取代“中、华、民、国、上、海、市、政”作为路名的首字,出现了中原路、日旭路、协睦路、同化路、建同路、立新路、新民路、东和路、亚民路等路名。霸我领土之野心昭然若揭。

  日军掀翻了“市府新厦”楼前的国父孙中山铜像,撬下了“市府新厦”门庭上的雕花石榴,将铜像和石榴作为炫耀“皇军”武运的战利品运回东京。二战后期,日军战略物资极度匮乏,竟将国父铜像回炉熔化,制作成射杀中国人民的子弹。

  上海现代史专家、复旦大学黄美真教授在寓所里接受了采访。他说:“国民党政府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实施‘大上海计划’,战端一开,毁于一旦。日本人入侵上海后,也是以江湾五角场为中心,实施一个‘上海大都市计划’,在此大兴土木,屯重兵、移侨民、以图永霸。”黄教授指点着窗外数百米外黄色的两层楼群说:“现在的复旦第四、第五家属宿舍区,就是日本人为‘上海大都市计划’建造的空军宿舍。”

  侵华日军占领上海不久,就着手炮制“上海大都市计划”。1938年初,日本特务部通过陆军部木土局罗致建设人才。同年3月,日考察队前来上海考察,设办事处于四川路阿瑞里(原闸北水电厂办公楼),9月制定出“上海大都市计划”和“实施方案”。由陆军特务部部长原田少将等为日方代表与汉奸政府“协商”,制定“上海大都市建设计划章程”,以“中日合作”的名义,筹建公司负责具体实施。9月2日,由日、伪双方各出5人成立委员会。“大都市计划”的重点是五角场地区,计划将这一地区建成移民56万、建筑面积2240万平方米的新殖民区,并与其虹口、杨浦的控制区连成一片,以便限制美英法的租界势力,有效地控制整个上海。

  倘若该计划得逞,日本在沪人数将占整个上海市区人口五分之一强!届时上海的江湾将沦为日本的“国外之县”。在计划中,政肃路为空军宿舍,大八寺驻扎骑兵部队,东体育会路为特种部队驻地,建造于翔殷路、黄兴路转角处的扇形办公大楼与四平路、邯郸路交汇口的华中派遣军司令部大楼遥相呼应,成为侵华日军对我华中和上海军事、经济侵略的最高机关。更有甚者,日本人强行圈地8平方公里,建造海军飞机场(后为江湾机场),该机场内原1华里长的街市、400多年历史的殷行古镇及周边68个村庄、6000间民宅,悉被焚于一炬。

  “市府新厦”作为府治,废止于1943年。这一年,大势将去的日寇在上海,上演了一出为世人不齿的“废止”租界大闹剧。此时二战胜利曙光已现。早些时候,英、美与中国重庆政府便开始了频繁的接触,商谈英、美放弃在中国的特权(租界)。1942年10月10日,英、美政府发表声明,放弃在中国特权(租界),中、英、美将于1943年1月11日正式签署有关政府文本。收回租界、还我主权,这是中国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百年的目标。四面楚歌中的日伪政权惊恐不安,为了骗人心、抢旗帜,居然不顾一丝脸面,抢先在1943年1月9日,由汪伪政府出面,滑稽地宣布“中国”对英、美宣战。于是也就在同一天,日本联络欧洲个别伪政权宣布放弃在华的租界“特权”。

  这是一出留下万世骂名的蹩脚双簧!且不说汪伪是一个纸糊傀儡,有何面目对英、美宣战,更可笑的是,日本太过于惺惺作态:偷袭珍珠港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立即占领了上海的公共租界,此时上海已完全成为日本这个战争狂人的掌中物,还有什么“归还租界”一说?!要说有什么变化,那就是汪伪的“上海市政府”,装模作样、煞有介事地搬离了五角场的“市府新厦”,一路招摇过市,搬入所谓被“收复”的市区江西中路(后为上海市民政局大楼)。

  曾经轰轰烈烈开张的江湾五角场“新上海中心区”,就这样被穷途末路的日伪抛弃。

  二战期间,日军为了掩蔽军队、军火和侨民,在五角场黄兴路、翔殷路一带构筑了大量地下工程。施工极端秘密,工程进口两旁村落全被拆光,军队日夜看守,发现窥看者格杀勿论。经过仔细勘探,7处总长7100余米的大型地下隧道已被发现。如此巨大的工程到底用了多少中国劳工?直到地道被发现时,始终没找到一个参加建造的在世证人。

  在一处地道入口的一堵洞壁上,人们发现一块水泥板,上面有人用带血的指甲刻下“中国好比主人,日本鬼子好比狗”这些中国字。也许是在绝望时,这个中国劳工,刻下了最后一行血泪控诉!-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