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专题 > 正文

广州以身边的抗战故事特色展览纪念抗战胜利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1日09:06 南方日报

  中国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广州各大美术馆、博物馆也推出了内容繁多的专题展览。纪念展览如此“拥挤”,如何避免形式的单调,内容的空洞,真正起到教育与警醒的作用?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展览紧扣纪念的主题,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让观众在体验中反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广州艺博院:广州抗战史迹展

  国歌诞生前最流行的抗日名曲是什么?当年投身广州文艺战线的广州市市花是谁……这些故事,很多老广州也已逐渐淡忘。8月9日,“广州抗战史迹展”在广州市艺博院开幕。据了解,与一般展示全国抗战历史的展览不同,这是省内第一个以广州本土抗战遗址和实物为主的展览。展览讲述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并首次展示了广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的许多成果。

  故事一:观众透露有日军入侵图片

  展馆入口处竖立着潘鹤的大型玻璃钢雕塑《和平》,一个姑娘张开双臂,和平鸽环绕在她身旁。展览现场是一个艺术与历史融合的空间,除了广州抗战历史的大量图片,还有抗日战士的日常生活用品,有日军碉堡的模型,有广州遭受轰炸的模拟场景,有抗战的战利品,还有描绘战争的油画、抗日救亡歌曲的曲谱。

  展览出口处有一本留言本,许多人排队留言。一位观众留言:“展览突出了地方性,很不错。但应该多展出一些日本入侵羊城的照片。”他还透露,“本人有一批日本进口的摄影图片。”

  据工作人员介绍,开展两天以来,超过1000名观众观看了展览。记者在展馆看到,观众主要是中小学生。一位小孩站在缴获的日军战利品前,抬头问大人:“中国打赢了?”一位带着上初中的女儿来观展的女士对记者说,这个展览是关于广州抗战的,好多故事我都不知道,放暑假了,带孩子来看看。

  故事二:小乞丐捐献6个铜板抗日

  “广州抗战史迹展”还展出了许多以往抗战史展所忽略的史料。

  几位观众驻足在展览第一部分“七七事变前广州抗日救亡运动史迹”前,惊叹当年广州发生了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该部分史迹里,中山大学是抗日救亡运动的大本营,中大学生掀起了抗日救亡的第一个浪潮。一张照片记录着1931年10月10日那天,中大学生与市民一起在今天的北京路街头焚烧日货。另一张照片上,中大学生正在游行示威,纪念“一二九运动”,示威队伍前方正中有一位挽袖的青年,他就是后来曾任广东省副省长的杨康华。

  一张“流动献金车”的图片里,广州市民正争相捐款抗日,一位擦鞋儿童捐出了一天的所得,一位乞讨的小孩把讨到的6个铜板投进捐款箱。

  类似这样首次展出的照片还有很多,如郭沫若在广州街头参加抗战游行的图片。

  故事三:国歌诞生前最流行的歌

  本次展览特别关注了文艺抗战的形式,展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3首抗战名曲的歌谱。

  据了解,“九一八”事变后,广州市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蓬勃发展,本次展览特别收录了当时流行的3首歌:《奋起救国》、《全国总动员》、《抗先队歌》。

  《奋起救国》由当年广州培正中学教师陈黄光作词、青年作曲家何安东作曲,当时曾广为传唱。后由陈黄光带到上海灌制了唱片,上海师生全部学唱,很快就传遍全国。党史专家曾庆榴介绍,在国歌诞生前,这是国内最流行的一首抗战名曲。

  《抗先队歌》是由民族作曲家冼星海为激励广州家乡父老抗战所谱写的战歌。

  据介绍,当时广州文艺战线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广州民众自发组织成立了“广州民众歌咏团”,仅青年会总团就有1000多人。其间还产生了一部富有广东特色的大型历史剧《黄花岗》。展览中有一幅关于该剧的图片,据工作人员介绍,该剧的主演之一梁绮当年曾是广州的市花;老人现今依然住在广州。

  故事四:日军轰炸广州达14个月

  展览展出了广州第四次文物普查的许多成果。这些文物有的反映广州在日军长达14个月的轰炸下的惨状,有的证实了广州沦陷后日军的暴行。

  从几幅市民捐献和省档案馆收藏的图片里,人们看到,日军向广州市投下大量的燃烧弹和炸弹,烈火弥漫了整个市区,街道行人惊恐地四下逃难;一个妇女脸上露出绝望的惊恐表情;被装在一个个小木箱里的炸死的孩子排成了长长的一排。

  文物普查还证实日军曾在广州进行细菌试验。一张图片上的中山医科大学旧图书馆,就是日军进行细菌试验的场所。

  另一些普查获得的图片揭露了日军在广州“强征慰安妇”和在城区内设置多处“慰劳所”的罪行。一幅图片上,大批日军进驻广州某大酒店,在这家大酒店设立“皇军慰劳所”。另一幅图片的说明文字是:1939年11月,在广州的日军将拘留在日伪医院的良家妇女2000多人编为“姑娘慰问队”,分送到前线充任军妓。日军还把广州东源大街、东源新街、东源东街的住户赶走,并在此设立“慰劳所”……

  广东美术馆:孩子眼中的抗日战争

  “为什么要纪念抗日战争?”“你会抚养日本战争遗孤吗?”“假如你是一名即将上战场的士兵,你会留下一封什么内容的信?”……

  假如你是一个孩子,你会如何回答这些问题?从7月开始,广东美术馆艺术培训中心对100名年龄在8岁到16岁之间的孩子开展了一系列抗战历史教育。随后,8月3日,广东美术馆将孩子们创作的作品汇总,举办了一场名为“心灵·历史——孩子眼中的抗日战争”的展览。

  故事一:人们“包围”了美术馆

  在广东美术馆三楼展厅里,一张铁丝网网住了一个展厅,网上插着枯萎的玫瑰;一座“英雄纪念碑”上,孩子们用稚嫩的画笔画满了抗战英雄脸谱,四周放着白色的百合;展台上,有孩子们收集的抗战资料……

  展览开幕当天,就有超过1000名观众前来观展。广东美术学院教授李公明的儿子也是小作者之一,他说,在孩子澄澈的心灵里,世界是理想的、和平的,战争则不可思议。而对于成人来说,世界是功利的、充满竞争的。孩子们的作品,让成人感到羞愧。这也许是对战争最好的纪念方式。

  故事二:要为抗战英雄写传记

  策展人之一、广东美术馆艺术培训中心教育总监史方方介绍,随着活动深入,孩子们对抗战历史的了解越来越全面,许多年纪大一点的小孩已经是一副研究者的姿态,学会了在图书馆搜索抗战资料。有几个初中生还提出,要为几位抗战英雄写一本传记。他们拟定的“传记”名单里,既有抗战历史人物张学良、左权等,也有当代反思抗战历史的斗士张纯如等,有些人物连指导老师也不太熟悉。

  “灌输不是办法。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种下爱和平、爱求索和独立思考的种子,才是我们教育下一代的目的所在。”史方方说。

  观点

  感同身受才能铭记历史

  用全新视角表现抗战

  刘培英(策展人、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我们组织这次“心灵·历史——孩子眼中的抗日战争”展览,目的是想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表现抗战,让成人和孩子们一起去了解、探讨这段历史。

  我们的学校、社会一直在提倡历史教育,但真正收到多少效果,我很怀疑。我们在进行历史教育时,总是太强调记忆,为了考试而去记忆,却忽略了孩子思维的特点。可以说,孩子对无趣的东西是很难主动学习的,因此,我们应该开发孩子对历史的探索兴趣。

  在组织孩子们进行创作的时候,我们让他们以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去诠释抗战这一主题。作品展出以后吸引了众多的孩子和家长前来欣赏,而且大多数都是自发前来观看的。这证明我们的活动是贴近孩子,也是贴近成人的。”

  身边的故事更加震撼

  曾庆榴(广东省委党校教授):广州是华南抗战的主战场之一,广州军民的抗战是中国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抗战史实,但这些历史在今天却鲜为人知。这不能不说是历史教育的一个缺陷。

  每年这个时候,全国各地都会举办相关展览,但基本都是历史教科书上的几套,很少有突出本地特色的。这导致现在很多年轻人对这段历史、尤其是本土历史,失去了了解的兴趣。举办这次“广州抗战史迹展”,目的就是让更多广州本地人了解广州抗战的历史,了解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对遥远的灾难我们也许只有一个概念,但对于身边的灾难,我们会感同身受,这样才会产生更大的心灵震撼,才能更好地铭记历史。

  历史教育应成为常态

  陈登贵(广州市文物博物馆学会会长):纪念抗战、历史教育是一个长远的工程,而不是形式主义,更不是为了纪念而纪念,不是搞一个展览就能完成任务。

  怎样让展览起到教育下一代的作用?首先,在形式上应该创新,从不同角度反映历史、反思历史。“孩子眼中的抗日战争”就是一个创举。在内容上,不能所有展览都一个样,而要有区别、有特色,如果广州集中展示当地的抗战历史,各个地方也展出本地的抗战故事,抗战历史也就更丰富,更立体了。

  在时间上,历史教育应该成为一种常态。“广州抗战史迹展”除了展期较长外,还会在15日开展“纪念抗战学术研讨会”,但是不是还可以编成相关书籍或乡土教材出版呢?

  相关展览

  广东抗战史迹展:

  时间:9月25日开始

  地点:省博物馆

  冼星海生平事迹展

  时间:不限

  地点:番禺区博物馆首层冼星海纪念馆

  深圳抗日战争图片展(每周五免费开放)

  时间:8月9日-8月31日

  地点:深圳市博物馆

  佛山市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文物展

  时间:8月15日-10月15日

  地点:佛山市博物馆

  专题撰文:本报记者 蒲荔子

  

  相关专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