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内蒙古晨报 > 正文

百名专家学者包头研讨草原文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2日17:38 内蒙古晨报

  内蒙古晨报报道(记者 晓波)8月9日,包头市召开的“中国·首届阴山文化研讨会”,百位专家、学者云集包头,为“草原”和“文化”献计献策。

  ★千年之前的“可持续性发展”思想

  ☆核心提示游牧民族在长期的迁徙流动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与环境相适应的独特
的生态观念,这种观念以自觉遵循自然规律、人与自然相互依赖、和谐共处为核心。充分表现在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宗教思想、习俗和风俗中,特别是游牧生态观中蕴涵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对现代环境保护和经济的发展有着可贵的启示。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专家王紫萱表示:“草原游牧文化作为我国三大经济文化之一,它以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民族特色,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中华文明。其显著特征在于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充分的利用自然和环境,来延续牧人的生存,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和习俗中处处体现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融合、和谐、一体。游牧文明的独特价值并不在于它的技术工具和现代文明,而在于它给了我们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游牧文化及其所蕴含的生态观对当代可持续发展理论还具有现实意义。在当今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经济繁荣、技术进步的同时,所出现的能源的巨大耗费、生态的急剧恶化,迫使人们反思现代文明的价值直至人类的命运,并对现代文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产生忧虑,人们开始寻找人与环境、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的出路。与此同时,人们注意到在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中,体现着合理而有效地利用和驾驭自然资源和自然力,寻求一种人与自然高度协调性,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生产力,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资源和节约人类自身劳动,与当今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设计和构思有着惊人的不谋而合。”王紫萱还表示,“游牧生态文明是游牧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它不仅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已成为当今世界最珍贵的人类文化资源、遗产和财富。它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可持续性发展的科学思想和使用价值。大力弘扬游牧民族优秀的生态文明的精神和文化传统,是当前我们解决游牧地区开发与利用现实课题需要充分考虑的。”

  ★民俗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

  ☆核心提示:民俗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研究是当前民俗文化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它与我国文化市场的快速扩张和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呈良性互动态势。内蒙古是民俗文化资源大区,但又是文化产业弱区,大片的民俗文化沃土处于未开发或浅开发状态,在新形势下,如何将本区域民俗文化资源优势转化、发展为最终的产业优势已成为内蒙古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

  在“中国·内蒙古第二届草原文化研讨会”上,专家王文光谈到“内蒙古民俗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这一问题时表示,“文化事业应该与文化产业动态协调发展,对于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主要应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对于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应强调经济效益和体制、文化创新。首先,应增强当地人民合理利用民俗文化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调动其参与民俗文化产业化开发的积极性;其次,应培育市场主体,增强微观活力打造民俗文化品牌。

  王文光还表示,“此外,应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一步放宽文化市场准入条件,应制定文化投资政策、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政策、文化税收政策、文化金融信贷政策以及文化扶植政策,对非国有文化企业予以更多的支持,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民俗文化经济建设,凡是国家没有规定禁止的都要向社会资金开放,要扩大利用社会资金的规模和水平,使文化企业可以从金融市场融资来解决运营中的资金短缺,鼓励非国有资本以直接投资、间接融资、项目融资、兼并收购、租赁承包等形式进行民俗文化产业化开发。”

  ★古代北方草原文化的“现代启示录”

  ☆核心提示:当古代北方民族各项政治制度不断完善、文明程度也不断加强之后,当我们站在中华多元一体文化整体格局中审视中国古代各个民族的文化时,一方面要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所建立的以“皇权”为标志的政权予以赞叹和褒贬,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地关注在祖国北方广阔的大草原上,同样有过的令人惊叹的辉煌。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何天明告诉记者,“在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文化这个系统中,政权的出现是对所有草原民族的进步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一步。随着政权的创建,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各项政治制度也逐步建立起来。这时,由于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生活等被限制在该政权的基本政治制度所允许的范围之内,逐步克服、抛弃着没有规则时代的落后因素,使从最高统治者到一般民众,都程度不同地受着政治制度的制约,所以,政权的创建以及相应政治制度的建立,也就成为古代北方草原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并由此加快了社会前进的步伐。文明是文化的灵魂,是文化的核心部分,任何一个民族的政权建设和相应的政治制度的发展和演变,也都是这个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为王昭君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核心提示在绵绵千年的中华历史中,在广袤的千里内蒙古草原上,有一个名字千古传唱,那就是王昭君。她的故事长期在草原传颂,她的陵墓在内蒙古还有多处,从呼市、包头延伸到乌兰巴托,这充分说明她的仁爱精神早已融入到草原人民心中,已成为草原博大胸怀的不可分割部分。

  谈及昭君文化时,来自呼和浩特市委政研室的沈昌炜表示,“纵观昭君一生,生于长江中下游流域香溪河畔,熏陶于黄河中下游的汉都长安,而最后成就于蒙古草原之单于庭,可以说由一个巴蜀文化区——汉文化中心区——草原匈奴文化区的转移过程,对三个地区文化都进行吸收传承,但就时间和重点来说,最长停留和作用期是在草原匈奴文化区,同时她对中原文明和草原文明的早期交融起到了他人难以起到的重大历史作用。从千年历史看,无论是官方文字,还是民间传颂把她代表的文化重点划归到草原文化范围可能是更贴切。”

  对于昭君文化与草原文化的关联这一问题,沈昌炜告诉记者,“无论是历史影响还是现实作用,在草原文化中,除了金戈铁马之外,还有像昭君这样纵联中华三大文明区域,影响东西南北文化的中国第一女性的历史人物,真是内蒙古草原文化之一大幸事。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还难以对昭君和亲后的细节作真实丰富的描述,但有关事实表明,王昭君的近代影响就已东到日本,西到英法,南到越南,北到蒙俄。到了现代,王昭君的爱和平、爱生活和民族团结友爱的理念更是在世界范围引起共鸣:日、法等国学者纷纷专门研究王昭君并且发扬光大于国际了。不仅因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而且是在世界上和世界发展史上,像王昭君这样的杰出女性也是极为罕见,我们有责任把昭君形象和文化推向世界,全球共享,有鉴于王昭君的历史文物较少,而民间传颂较多,我们可以研究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草原文化学校文化·大学文化

  ☆核心提示:文化是经过一定时间沉淀下来的庞大体系,包括规范、价值观、信仰、象征、礼仪、传统、传说等意义系统,这种体系被广泛理解和认同,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文化具有思想性、民族性和连续性。

  包头师范学院教授冀文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草原文化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也浸润到广泛的地域和民族。应该说,凡是在草原上成长起来的文化都可以称之为草原文化。而我现在所指的‘草原文化’,特指由内蒙古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积淀、传承和发展而来的文化。由于特殊的历史、地貌和多民族融合等原因,内蒙古的草原文化不仅多姿多彩、丰富绚烂,而且独具民族特色,构成了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包括畜牧文化、农耕文化、工业文化、商贸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科学文化、学校文化、艺术文化、生态文化等等,具有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特点。”

  冀文秀还告诉记者,“大学有着发展心智和灵魂的特定的文化氛围和环境,在大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众多功能中,其传承文化、研究文化、融合文化和创新文化的文化功能尤为突出。我们要重视发挥大学传承文化理念、文化知识的作用;充分调动大学参与文化研究的热情,拓展文化研究的领域,加深对草原文化的认识,丰富草原文化的内涵;使大学承担起先进的草原文化的践行者、支撑者和导引者的使命;利用草原文化节的契机,使大学成为新文化的创建者。”

  相关专题:内蒙古晨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