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专题 > 正文

专访社科院专家:鬼子兵日记是对史料的补充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3日09:33 财经时报

  北大东语系毕业的蒋立峰在日研所已经工作了近20年,目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华日本学会常务副会长,很多关心时事的人都尊称蒋立峰为蒋所长,非常不巧的是几次约蒋所长,蒋所长都在外地开会,从这也窥见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中日关系进入一个新的拐点——“鬼子日记”的出版用一滴水深刻的折射着“2000年友好、50年对抗”的海洋……

  《财经时报》:作为一名主要研究日本近现代政治史、当代日本政治、中日关系的专家,就你所知由鬼子亲诉那段历史的图文纪录在国内多吗?

  蒋立峰:关于侵华战争,当时留传下的照片资料在国内国外不少,但是到目前为止,由鬼子亲诉那段历史的记录在国内“现身”的并不是很多,我所看到过的也就只有几本吧。

  《财经时报》:我手上现在拿到的一本鬼子日记是日本兵荻岛静夫的日记,一共有七本,附带有一本影集,共八本。战火纷争的时代,为了便于携带,日记本只有小孩子手掌大小,正好可以放入口袋中。日记本附页上还有军人守则、常用“支那”语对照、伪满洲国的地图,我国南方几个省的地图等文字图案。日记的原本已经被有关部门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日记的正式出版有何意义?

  蒋立峰:毫无疑问,这部日记对于我们研究当年那段历史无疑是有益的,但我们还是应该区别来对待。

  首先我们应该对日军记录当年那段历史的意图、目地加以认识。

  当年,日军在行军过程中,也许出于记日记的目的记录下当年那段历史,他的目的也许就是为了便于日后的回忆。因此在他所揭露的那段历史中就更多的偏重于对日常事务的记录。

  但就是这些日常事务性或生活化细节的描述却能将当年的那段历史真实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其中细节化的描述也许蕴涵的意义是很大的。对我们现在去研究中日关系,也就提供了不少历史史实、资料。这是一种历史的参照,可以更全面、真实地再现历史事实。

  《财经时报》:荻岛静夫的日记是一部日本兵现场记录的“战争风云”,中国人民抗日的英勇,战争场面的惨烈,日军在战争中的真实心理在日记中都有很切实的描述。

  蒋立峰:此次这本鬼子日记所披露的历史应该说是对目前历史史料的一个补充,当然书中所记录的种种历史事实由于出版原因还未能全面展现在读者、学术研究者眼前,由此对其的历史学术研究还未能及时展开,也许这本书会给中日关系的研究带来开创性的意义,但现在还有更多的历史事实没能及时核实,因此对于该书究竟在中日关系研究上起着怎么的作用,现在还不能匆忙下全面定论。

  《财经时报》:日本国内有极少的一部分人指责中国出版大量关于中日战争的出版物是一种“反日教育”,你怎样看?中国在历史教育方面做的如何?

  蒋立峰:近年来,日本政界一些人动辄攻击中国进行“反日教育”,甚至造成声势,影响很大,使得相当多的日本民众也以为如此。这是日本民众认识上的误区。如果说中国进行“反日教育”,此乃反对日本军国主义之教育。

  中国曾饱受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有充分的权利进行这种教育,同时也有必要进行这种教育。日本军国主义也曾危害日本广大民众,如果不愿重蹈近代覆辙,则在日本也应认认真真地进行这种教育。

  但是,日本个别领导人以及一部分政客、右翼文人、某些传媒所鼓噪的中国进行“反日教育”并非是认识上的误区,而是出于对中国政策的故意歪曲。他们欲借此在民众中扩大影响,抬高身价,或转移视线,以对中国政策的歪曲来诠释其国内政策的一意孤行。对他们而言,此类作法也许会得益于一时,但不会有效于长久。

  日本领导人应该及早改弦更张,使中日关系回到正常发展的轨道上来。

  《财经时报》:中日关系发展会怎样?出版相关历史或者研究出版物是否一条该持续走的路?

  蒋立峰:目前,中日关系的发展处于困难时期。究其原因,并非如我国有些人所言是缘于“强强对立”;更非如日本某些人所言是缘于“中国作为迅速崛起之大国必然要挑战国际秩序、扩张权益”。

  在中国方面有一些人将日本领导人与民众视同一律,将日本政治“右倾化”视为日本民众的“右倾化”。用“右倾化”一词规范日本政治的发展现状并不准确,用来概括日本民众的思想倾向就更不准确了。

  日本民众仍是我们努力争取的对象,而且是必须努力争取的对象。对于日本民众,不应以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正确与否划线,而应以是否愿意推动中日关系发展划线。本报记者 胡劲华

  独家声明: 财经时报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获口头授权(包括已经签约的合作单位)

  相关专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