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专题 > 正文

河南确山县竹沟:抗战的中原支点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00:23 东方今报

  忘记历史是背叛,忘记未来是不智。

  60年前的今天,中美英苏四国同时公布——日本实行投降,欢呼声、鞭炮声、汽车喇叭声、解除警报声组合成欢庆抗战胜利的交响乐,往日面带愁容的同胞拉手、拥抱、跳跃,高喊“胜利了!”“鬼子投降了!”

  60年后的8月13日,郑州经八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院的五楼 ,年近花甲的王雷生,用手轻轻指了指保存如新的《竹沟美名》一书中父亲的照片,他和书中与他对望的人看起来都是那样的平凡,然而,他开口了,“我想让人们和子孙记得,有一个地方,有些人,和这个日子有关。 ”

  (提示:王雷生,是曾历任中共确山县县委书记、豫鄂边省委书记、中共中央华北局民运部副部长、河南省副省长等职,参加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制作的王国华同志的儿子。王雷生曾在河南省邮电管理局工作,退休5年以来,他致力于弘扬革命历史,并为确山革命老区的红色资源开发而奔波。 )

  这个身材魁梧、面容刚毅的长者,没等我提问,便和蔼地开始了自己的开场白:我叫王雷生,是老八团第一任政委王国华的儿子。河南人在抗日战争、甚至中国解放战争的进程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因为河南人,协调了抗战胜利的节拍,我想告诉大家一个名词——竹沟。 

  今报记者:据我所知,您联系我们是为了纪念,在8月15日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哪些是您最想纪念的。

  王雷生:确山竹沟,还有从那里走出来的革命先烈们……当然,包括我的父亲。我想告诉大家,8月15这一天,和他们有关。

  今报记者:你认为竹沟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能说说您的依据吗?

  王雷生: 我党先后在竹沟培训了3000多名各级党政军骨干,大大充实了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的力量。 同时这里又是新四军成长壮大的重要基地,从1938年3月到1939年11月,中共中央中原局、河南省委(豫鄂边区党委) 在竹沟先后派出16批计4800多人,从竹沟东进、南下,发展为新四军的二师、四师、五师,成为坚持华中抗日斗争的主力部队。此外,新四军的三师、七师,都有这里输送去的人员。正因为竹沟的重大革命作用,使国民党顽固派极端仇视,重兵突袭竹沟,制造了震惊全国的“竹沟惨案”。 张震将军曾说过,竹沟是中原地区革命的摇篮。

  今报记者:是什么动力使您为宣传竹沟而奔走?

  王雷生:我的父亲父亲是一个坚持真理的人,在临去世前他曾说:“永远不要忘记过去,忘记光辉的革命历史。”我认为,中华民族不能不振兴经济,但同样,中华民族不能没有一个正确的精神。我有这个义务,把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告诉大家。老区人民在革命中曾流血、流汗,他们不应该被人们忘记。  

  今报记者:当越来越多的人把时间花在致富上时,您为什么花费这么多时间为了传扬一种精神,您觉得值得吗?

  王雷生:我想讲一个故事,我为了推广竹沟,曾去温州,我在那里认识一些称得上很大的老板,他们对我说,有钱的人,我们见得多了,如今,很难见到竟有您这样为传扬历史、帮助根据地人民改善生活而奔波的,我们服您。当这几个温州人被我带到竹沟,对革命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后,看到烈士纪念碑不禁潸然落泪,“真没想到,温州人民有今天,竟然和这么偏僻的山区里如此不知名的一个小镇有联系。”所以,值不值,你说呢?(他很轻松地反问我)

  今报记者:战争曾伤害到您的亲人了吗? (王雷声的家人递给我一张“军人家属革命牺牲光荣纪念证”,并告诉我,里屋还有四张)

  王雷生:家里有五口人为了革命献身,我的哥哥王俊生,牺牲在湖北战场,两个叔叔,也在三年游击战争中牺牲,此外,奶奶和父亲的前妻,牺牲在抗战中。为了革命,父亲当时已是孤身一人,1949年,父亲娶了我的母亲,有了我,才真正的重新有了一个家。值得欣慰的是,他并不孤单,因为他一共收养了19个烈士的遗孤。

  牺牲换来的是尊敬,在“抗大”军政干部训练班毕业大会上,毛主席说,“有人说,王老汉是土匪,我看,如果王老汉这样的土匪再多一点的话,革命成功的日子会再早一点到来,我向王国华同志致敬。”最让人感动的是,毛主席在看戏时,如果看到父亲,一定会把他叫到第一排。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而在抗战中,竹沟就是这样一个发挥着非凡作用的支点)

  抗战的中原支点

  1927 年4月,为了配合北伐军进军豫南,在周恩来的关怀指导下,杨靖宇、张家锋等同志带领确山 5 万多民众举行了震惊中外的 “确山暴动 ”, 建立了河南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创建了确山县农民革命军,开展在确山、汝阳、正阳、信阳边区的游击战争,从而揭开了河南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向竹沟派了一个鬼子小队,这帮鬼子在竹沟奸淫烧杀、无恶不作,我鄂豫边省委和红军采取了困兽战术,“将鬼子运往竹沟的物资统统消灭,一人、一枪、一两棉、一寸布、一粒粮都不放过。”物资的缺乏加上游击队的不断袭扰,鬼子风声鹤唳,最终逃出了竹沟,再没有回来过。

  1938年一月中旬,党中央、毛主席派抗日名将彭雪枫、张震同志来到竹沟与王国华共同开展工作。周恩来同志对这里的抗日形势十分满意,并指示“我们共产党人要抗日、要革命,也要有人、有枪、有根据地,没有根据地就没有依托,竹沟就是这样的依托,竹沟要成为支前的大后方” 。

  (对于革命者而言,心目中的圣地是延安,而河南革命者,足不出省,就可以来到自己的“小延安”)

  竹沟就是小延安

  1938年,经国民党中央政府同意,在竹沟设立的新四军八团留守处,有了合法的地位和权力,徐州失守后,中共河南省委从开封迁至徐州,这里成为发动河南敌后抗战的指挥中心。

  1939年, 刘少奇同志化名胡服,来到竹沟视察工作时,看到这里热火朝天的抗日气势后说“延安有的,这里也有,在延安能做到的,在竹沟也能办到,竹沟各级组织健全,革命气氛高涨不比延安差,竹沟就是小延安”。 后来,竹沟人把竹沟街改为延安街,兴高采烈地歌唱, “乌云之中见青天,竹沟就是小延安;一声号令震破天,千军万马上前线。”

  在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峥嵘岁月里,确山这块土地上留下了刘少奇、李先念、彭雪枫、张劲夫、张爱萍、张震、方毅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足迹,从竹沟抗日根据地走出的将军(据不完全统计)达70多位。数以万计的英雄儿女为了革命前赴后继,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火焰可以传递,有那么一支团队,不但点燃了河南的烽火,而且把革命的火种洒向四方,它就是我们的骄傲——老八团)

  确山出了个老八团

  有着悠久光辉历史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二0八团就是由我鄂豫边区桐柏山红军游击队发展起来的。创建于1936年1月,1938年1月在河南省确山县编为新四军四支队第八团(俗称老八团),与中共豫南特委一起进驻竹沟镇。先后转战驻扎于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河北、北京等省市及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曾参加过兖州战役、孟良固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朝鲜金城战役等大小战役三百六十余次,歼敌四万余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电影《红日》中全歼国民党王牌七十四师的故事,讲的就是就是老八团的英勇战绩。对于大型文献纪录片《铁的新四军》,张震同志提的一个意见就是,遗漏了豫南第四支队第八团(老八团)的抗日活动,应当补进去。

  1989年10月,以二0八团四连为主的国庆阅兵方队,被集团军评为优秀阅兵方队,获得一等奖。此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次裁军中,老八团都被中央军委特批保留。

  (“王老汉”贫农出身,斗大的字识不得几个,他却以勇敢和机智迅速脱颖而出,因为他相信:将来天下一定是咱们这些泥腿子的)

  竹沟人物 “中国有个王老汉”

  王国华同志早年参加革命,在豫西、豫南领导农民运动。他说,“只要大家齐心干,革命迟早会成功,将来天下一定是咱们这些泥腿子的,咱们要尽快成立正式的红军游击队,拉起武装来,党手里不能没有枪。”

  他曾在竹沟、瓦岗、石滚河一带化装成叫花子,身背高筐,手打莲花落秘密串联党员、群众。由于他年轻时就蓄下胡子。又凭着这簇胡须避开敌人搜捕,插入敌人内部,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广大干部群众都尊敬地称他王老汉。彭雪枫曾高兴地说,“苏联有个夏伯阳,中国有个王老汉。”王国华不但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戴,敌人也对他惧怕三分。有一次,竹沟留守处派周国林到狮子口北执行侦察任务,被当地“杂八队”抓住,将要杀害时,他高呼:“我是‘王老汉’的便衣队,要杀快杀吧!”“杂八队”一听,即刻放人,并赔礼说:“你咋不早说呢?!”

  王国华有句话,“瓜儿不离秧,孩儿不离娘,受苦的人们离不开共产党。咱们就是剩下一个人,也要把党的红旗高高举起,也要烧红豫鄂边。”

  (记者手记:在长达四个小时的采访过程中,谈及动情处,王雷生先生几度情绪难以自控,不断用抽烟来掩饰,眼眶也一次次转为潮湿,还未干燥,旋而又蒙上湿雾,而他92岁的老母亲,始终坐在轮椅上,头戴红军帽,神态安详而专注地静静聆听,采访结束后,王先生告诉我,因为年事已高,母亲在那个距离其实是听不到我们谈话的,但她知道,记者来了,而谈的,又是她引以为豪的“王老汉”和竹沟。)

  在王雷生的推动下,2003年,原国家主席李先念的夫人林佳楣带队,一批的第一代和第二代新四军战士来到了竹沟缅怀过去,林佳楣感慨地说,“‘竹沟’的革命史这样重要,完善‘竹沟’的革命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千万不要忘了党的光荣传统和光荣历史,千万不要忘记正确的教育下一代的孩子们。 ”(今报记者朱耒刚)

  相关专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