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专题 > 正文

国殇 苦难的历程(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08:33 重庆时报
国殇苦难的历程(图)

    1938年6月,国民党军队在郑州以北花园口炸毁黄河大堤,企图以泛滥的河水阻止日军沿陇海线西犯,却造成严重水灾,大批农村妇孺逃离家园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国殇苦难的历程(图)

一名因家园被毁而逃出的妇女


国殇苦难的历程(图)

百姓流离失所


国殇苦难的历程(图)

郑仲英


  《

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黄金少灾殃/自从大难平地起/奸淫掳掠苦难当/苦难当奔他方/骨肉流散父母丧/没齿难忘仇和恨/日夜只想回故乡/大家拼命打回去/哪怕倭奴逞豪强/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四万万同胞心一样/新的长城万里长

  这是一段苦难的历史,这是一种悲壮的情怀。

  抗战中,除了英勇的军人为国牺牲外,平民百姓的流离亦令人落泪。不计其数的黎民百姓因受战火波及,逃离家园。“9·18事变”后,东北三省大量百姓逃难至关内,日军攻占上海,市民更是争相逃难,接着国民党当局为阻遏日军,炸毁了黄河花园口河堤,造成了数百万无辜人民背井离乡,还有拒绝在日军统治下当亡国奴的人们,更是大举奔向大后方。一时间,神州大地到处都是难民,到处都是失去亲人的号啕,到处都是无家可归的孤儿,到处都是生离死别以及伤亡饥饿的苦痛。

  抗战期间,最触目惊心的景象莫过于无止境的难民潮,人们被迫放弃毕生所有,逃离心爱的家园,步行千里,只为了在中国人仍然控制的地方寻得一安身之地。这些寻觅一线生机的故事包含着不朽的民族灵魂,可歌可泣。

  ●铁蹄下的东北

  “帽子稀饭”充饥 亡命逃出沈阳

  关键词:"9·18"事变

  1931年9月18日晚10时许,日本关东军岛本大队川岛中队河本末守中尉率部下数人,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日军在此布置了一个假现场,摆了3具身穿中国士兵服的尸体,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即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次日凌晨4时许,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五大队由铁岭到达北大营加入战斗。5时半,东北军第七旅退到沈阳东山嘴子,日军占领北大营。战斗中东北军伤亡300余人,日军伤亡24人。

  9月19日上午8时,日军几乎未受到抵抗便将沈阳全城占领。

  74年后的今天,在重庆南桐煤矿,89岁的黄埔军校老兵汪宜平平静地坐在沙发上,讲述了他亲身经历的这段屈辱历史。“那时东北真是太惨了。”老人感叹。

  汪宜平出生于北京,其父汪联芳早年进入张作霖的东北军,任东北讲武堂教官。

  浩浩荡荡开拔 日军占领北大营

  1931年7月,汪宜平从北京来到沈阳。9月初,他进入沈阳一小学六年级。“记得那时老师常给我们讲,时局太乱,大家放学后赶快回家。”老人说。

  9月18日晚,汪宜平躺在炕上,昏昏欲睡。忽然,远处传来“轰轰轰”的巨响。他和家人跑到窗户前,看见日军炮弹正飞向北大营。“日军炮弹起初速度很慢,声音听起来轰…轰…轰的,很悠长。”当晚,日军大举向东北军进攻,“9·18”事变爆发!

  年少的汪宜平随着家人跑到街上看热闹。宽阔的马路两边站满了愤怒的老百姓,看着约1000多名日本军人浩浩荡荡从火车站向北大营开拔。“日军为首的是骑兵,后面跟着步兵,手中握着‘三八’式步枪,上着锋利的刺刀。最后跟着的是炮兵,大炮都是由马匹拉着。”

  爬火车偷粮食 许多人被日军打死

  “日军占领沈阳后,几个日本兵在大街上贴出《大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布告》,印着8条规定,如不许反抗日军什么的。落款是‘大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

  汪宜平父亲的同事不得不换上便衣,躲在家中议论时局。日军为防止这些人反抗,规定到了夜里居民不准亮灯。

  “他们会仔细查看男人们手掌虎口处是否有茧,如果有就会被当场用刺刀刺死。”日军认为,只要虎口有老茧的男人,一定是长期握枪的中国军人。他们要杀掉每一个中国军人以防他们反抗。汪宜平回忆,当时他家隔壁就有中国人被日军杀死。

  “沈阳被占领后,日军将粮食一车厢一车厢地拉往北方。街上粮店无粮可卖,老百姓就只好跑到火车上去偷粮食。”汪宜平也曾随哥哥到火车站偷粮食。当他们走到火车旁时,猛然发现列车旁躺着很多尸体。原来,这些尸体都是爬火车偷粮食的老百姓,被日军发现后打死了。“看到这种情景,我和哥哥也不敢爬火车了。”

  百姓蜂拥逃命 “帽子稀饭”充饥

  “9·18”事变后,汪宜平一家在沈阳居住了约十几天。“没有粮食、没有收入,我们只好想办法离开沈阳。父母、哥哥、妹妹、我和保姆玉妈登上了开往北京的火车。”

  皇姑屯车站当时还是英国人的势力范围,日军未介入。大量的东北人为了逃命蜂拥来到火车站。“整个车站人山人海,连火车车厢外都有人吊着想离开。”汪宜平和家人在火车上幸运地找到座位。在他们周围,惊恐的东北人填满了火车里每一个角落,连货架上都有人。火车向北平行驶,逃难的人群相互拥挤着,显得十分难受。一天一夜之后,火车达到锦州。锦州此时还在国民党政府控制当中,这让车上的老百姓松了一口气。

  “火车进入锦州车站时,我看到站台两边整齐地排列着军用大锅,里面盛着很干的稀饭。这些是专门为东北逃难的老百姓准备的。”看到食物,饿极了的逃难人群冲下火车。很多人没有携带餐具,他们就取下帽子,把稀饭盛进帽子里,狼吞虎咽地吃了下去。

  汪宜平也吃了一顿“帽子稀饭”,这成了他年少时最深刻的

饮食记忆。随后他们继续前进,总算平安到达北平。本报记者 唐小涛 实习记者 王远凌

  ●花园口悲剧

  89万百姓洪水中惨死

  关键词:花园口悲剧

  1938年,豫东战役失败后,蒋介石为阻止日军进攻武汉,下令扒开了河南境内的黄河花园口大堤。滔滔黄河水一泻千里,中原大地尽成泽国。

  这次水灾从军事观点看,达到了蒋介石的预期目标,日军约4个师团陷于“黄泛区”,损失2个师团以上,其沿陇海线两侧进犯武汉的计划被粉碎,不得不改变部署,由长江进犯武汉。据日本军部透露,由于黄河决口,日军夺取武汉的时间推迟了3个月。

  但也是这次水灾,淹没了豫、苏、皖三省1.5万平方公里土地,豫皖苏三省共有89万群众被淹死,300多万群众背井离乡,黄河从此也改道了8年,在豫东形成了千里无人烟的“黄泛区”。

  花园口,是黄河的伤口,也是中华民族的伤口。

  抗日战争开始后,侵华日军沿平汉、津浦两路南下。1938年5月19日,徐州失守,日军沿陇海路西犯,郑州危急,武汉震动。1938年6月9日,为阻止侵华日军西进,蒋介石采取“以水代兵”的办法,下令扒开花园口,黄河水汹涌而出,一泻千里。花园口从此闻名世界。

  国民党士兵掘堤 洪水奔泻而出

  负责花园口掘堤工程的,是以蒋在珍为师长的国民党新八师。蒋在珍把几百名身强力壮的士兵编成5个组,轮番掘堤。这5个组每组工作两个小时,用卡车的车灯照明,通宵施工。

  6月9日上午9时,掘堤工程完成,开始放水。起初水势很小,一个小时以后,经过水流的冲刷,口门扩至十几米宽。第二天,花园口附近恰逢大雨,河水暴涨,滔滔黄河水从花园口奔泻而出,水到之处,尽成泽国……

  汹涌的黄河水裹着泥沙滚滚向前,将所经过的地方都夷为平地,从此,地理书上就多了一个象征苦难的地理名词:“黄泛区”。

  河道成军事界线 千万百姓受灾

  国民党军队扒开花园口后,黄河泛滥形成的河道成了军事分界线,东面是沦陷区,西面为国民党控制区。

  遭受巨大灾难的是黄河下游的中国老百姓。滔滔黄河向东南倾泻,一股沿贾鲁河,经中牟、尉氏、开封、扶沟、西华、淮阳、周口入颍河至安徽阜阳,由正阳关入淮河,一股自中牟顺涡河过通许、太康至安徽亳州,由怀远入淮河。河南、安徽、江苏3省44个县市遍地洪水,1250万人受灾,89万人死于非命。其中河南省受害最为严重,21个县市、900多万亩耕地被淹,47万人死亡。1947年黄河回归故道时,中牟、尉氏、通许、扶沟、西华、商水6县的人口总数只有受灾前的38%。

  扒开花园口带来的灾难还不止这些。黄河夺淮汇入长江,又给淮河地区带来连年水灾。黄河把100亿吨的泥沙带到淮河流域,使淮河干流和许多支流堵塞。每到汛期,黄河洪水滚滚南下,淮河洪水漫溢横流,大片地区被水淹没。

  “姑姑一家7口被洪水卷走”

  见证人:花园口灾难幸存者闫景文

  1938年6月6日,一群国民党兵突然闯进我家,为首的是一个身材魁梧的连长,操一口南方口音,他令手下一个士兵拿出几块大洋塞给我父亲,说黄河要发大洪水,又说日本鬼子也要杀过来,要我们全家赶快离家逃生。

  父亲抬头看天空中没有一丝云彩,断定不会发洪水。他知道日本鬼子已经打到了黄河对岸,虽然心里害怕,但是却不愿离开祖祖辈辈居住的这个地方。灾难就这样降临了。

  6月9日晌午,太阳当空,晴朗无比。邻村有一家人到我们村娶新娘,喇叭声脆,花轿耀眼,引得我立在村头观看。忽然觉得脚下颤动,接着隐约听到闷雷样的嗡嗡声由远及近,震得耳膜发麻,不多时洪水就涌了过来。几分钟的工夫,浑浊的黄河水就涨到齐腰深。没过多久,大水冲下来,几米高的浪头将花轿卷得无影无踪。

  村里人像炸锅了一样四处躲水,可洪水来势凶猛,我姑姑家住在下面的村子里,一家7口人眨眼间就被黄河水卷走了……

  我们村里好多人爬到了大树上,听到呼叫声想下水救人,可水实在太大了,只听见水中和岸边的哭喊声一阵比一阵惨……村里当时住着一些没有来得及撤走的国民党士兵,他们朝天打枪,可没有人来救,几百村民和士兵全部被水冲走了。

  那时我年轻、机灵,先爬上了树,后又抓住漂在水中的几块门板,将身子用绳子捆在上面,昏昏沉沉地漂了几天几夜,侥幸逃生,而我姑姑家7口人全部葬身洪水中,连尸体都没见到。

  ●大上海沦陷

  走在路上随时都有危险

  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八·一三”淞沪抗战分三阶段。第一阶段,中国军队进攻打到汇山码头;8月23日开始,日本两个师登陆,转入第二阶段,9月底,中国军队转入防守阶段;第三阶段,11月,日本3个师团在金山登陆,抄中国军队后路。10月26日是个转折点,大场沦陷,中国军队被迫退出江湾、闸北。11月12日,上海沦陷,除了租界以外全部由日军控制。

  没有游戏,没有安全,家在哪里?兄弟姐妹们安然无恙吗?路的尽头,记忆中的那段日子充满了未知的惶恐,这样的痕迹留在成长的那个时代孩子的心里,无论国家、民族,侵略方或是被侵略方。

  战争的影子无处不在,城市、乡村、田间、陌路……不忍触碰的伤口一直不曾忘却痛的回忆,颠沛流离的童年同样有小小的欢喜,让我们随当时生活在大上海的小女孩郑仲英回到当时,她不能代表全部,但从她的讲述中,你能听到战争中最真实的生活,最直白的人性。在她的回忆里,上海,走在路上随时都有危险。

  还在娘胎就闻到战争的气息

  童花头,蓝长衫,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这个正在

  读高小六年级的普通上海女孩曾冒着

  极大的风险通过一道道日伪的封

  锁线,将一份重要军事情报夹在书包的衣

  服里带到新四军手中,今天,已经73岁的她思维依然清晰而敏捷。

  “战争在我没出生的时候就来了。”母亲怀她八个月的时候正赶上1932年日本制造的上海“一·二八”事变,日军野蛮地轰炸上海,图书馆、商场、公路、平民区……无不成为他们的目标,她们不得不连夜从闸北区逃难到租界里的亲戚家。生活所迫,郑仲英出生后就被寄养在大伯家里。上海的公共租界和法界此时尚未受太大影响,市面繁闹如故,百姓的生活也还算平静。

  “战争让我第一次接触到死亡”

  “战争的影响太大了,它让我第一次接触到死亡,让我们一家的生活发生彻头彻尾的改变。”

  “小时候在伯父家还很好,从美国留学回来的伯父喜欢西式的生活方式,家里夏天会自己做冰淇淋,吃牛奶面包,这样的状态持续到我5岁———1937年,日军侵入上海,有一天,突然知道一个最喜欢的表哥在铁路上被炸死了,前几天他还带玩具来给我,出葬的时候我哭了很久很久。那是我第一次真实地接触到

  死亡。”

  最开心的是吃上大饼夹油条

  1937年,震惊世界的淞沪会战,日军占领上海,他们到处设立关卡、岗哨,沦陷区内,到处笼罩着恐怖的气氛。

  当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已全部沦陷,日军占领了“租界”。频繁的轰炸,满街的宪兵、间谍,南京路上行驶的日军军车……每个生活在战争阴影中的普通老百姓人心惶惶,人们纷纷赶着把钱从

银行中提出来,导致物价飞涨。

  “‘大东亚共荣’的大条幅就刺目地挂在上海的标志性建筑物———百老汇大厦上,本来就因逃难而分离的家人更难相聚,伯父家的生活也开始窘迫,吃的稀饭里面好多小虫,可是好多人家连这样的粮食都吃不上。最大的开心莫过于上学前大伯能给几分钱让我买一个大饼夹油条。”

  给根据地送情报参加新四军

  1945年,读高小六年级的郑仲英接受了地下党二哥给她的重要任务:带一份《上海仓库存构造图》给根据地的领导。这个从未走出过上海的13岁女孩坐火车、转轮船,加上步行、搭车,以学生的身份机智地通过了一个又一个关卡的检查,终于辗转到了根据地,从此加入新四军队伍,直到全国解放后才重返上海。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据综合

  相关专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