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专题 > 正文

黎秀石:我登密苏里号见证日本投降(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09:59 大洋网-广州日报
黎秀石:我登密苏里号见证日本投降(组图)
  1945年9月2日,在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了日本向盟军投降仪式。(新华社发)
黎秀石:我登密苏里号见证日本投降(组图)
黎秀石向本报记者展示他当年的报道。
黎秀石:我登密苏里号见证日本投降(组图)
  黎秀石当时把到东京后第一晚的观感写成了《东京死寂之夜》,刊登在重庆《大公报》上,其中有这样的句子:“当我从路旁街灯走过时,我忽然发现有三个影子与我并行,象征着抗战烈士的英灵和我一起大踏步前进,以凯旋的行列前进。”这篇有名的报道,他自己也是解放后在图书馆才看到的。

  图/文 记者 伦少斌 通讯员 张喜洋

  他登上“密苏里”号战舰亲历了日本签字投降的那一刻,他作为中国战地记者奔走缅甸、印度洋、太平洋等战场,是抗战八年后踏上战败投降的日本本土上的首位中国记者。他已经92岁高龄,是亲历盟军对日受降仪式的唯一健在的中国记者,他是广东南海丹灶人———黎秀石。

  记者日前在中山大学的校园中见到了白发苍苍的黎秀石教授,老人的谈话处处流露出优秀记者的洞察力和历经风云变幻的睿智。

  黎老告诉记者,从燕京大学新闻学系毕业后,他在桂林《大公报》担任编辑,日本侵华期间被迫撤离时,在重庆总馆的总经理胡政之打电话来指示疏散,问他愿不愿意到缅甸当战地记者,他答复说“我去。”就这样开始了出生入死的战地记者生涯。解放后,他还曾在中国广播事业局负责对外广播的采写,一直到1967年,从事新闻工作近30年。

  日本狙击手绑在树上

  充当“自杀式火力点”

  1945年初,盟军从中缅边境横贯缅甸北部,黎秀石也跟随英军在战场上驰骋。黎秀石回忆,当时部队要冲过一片茂密的丛林,他和10多名中外战地记者,分乘2辆敞篷吉普车紧随英军大部队后。正当他们的车在丛林中颠簸飞驰的时候,突然“砰”的一声枪响,开车的路透社记者左胸心脏部位中弹,当场身亡,黎秀石就坐在同一辆车的后排。

  大家发现,在路旁的大树上,竟然高高地捆绑着一名日军狙击手,这是日军在逃跑中留下的“自杀式火力点”,专门伺机射杀过路的盟军指挥官。这些捆绑在树林中的狙击手,即使被发现、被击中,也不会掉下来,仍然继续扫射,直至死在树干上。

  “守护天使”最后一刻

  击落日本“自杀飞机”

  黎秀石告诉记者,后来英国太平洋舰队进袭日本海,他也登上英国主力舰乔治王五世号进行访问。突然,全舰各处响起了刺耳的紧急警报,黎秀石询问之后才知道,战舰上空竟然出现了一架日本的“神风特攻队”飞机,满载着炸弹、鱼雷,眼看就要俯冲而下进行自杀式攻击,如果成功的话,4000多官兵的性命有可能顷刻间葬身大海。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天空传来了战斗机呼啸声,接着是一连串的爆炸声,还没来得及“自杀”的日本飞机,拖着黑烟栽进了太平洋。原来英国舰队经历了在新加坡海域被日军飞机击沉3艘舰艇的惨痛教训之后,每次出航必定有战斗机护航,可谓是舰艇的“守护天使”,这次就是他们的及时出现拯救了海上的官兵。

  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国投降,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签降仪式。全世界200多名记者群集舰上,报道这项特大新闻。当时在舰上采访的有3名中国记者,黎秀石是其中之一。

  他告诉记者,上午9时,盟国受降仪式正式开始,受降书签署由麦克阿瑟以盟军最高统帅的名义首先开始,其次是尼米兹以美国全权代表的名义签署,接着是中国全权代表徐永昌上将。

  “我的位置在第二层甲板,居高临下正对着签字台。”黎秀石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显得十分激动,当时每个上舰的记者都被指定了一个位置,他的位置是拍照的绝佳角度:签字代表正面对着镜头,与他们相距约10余尺就站着的11个日本降使,他们后面的背景是挤满在船舷和炮台上的美国海陆空军观礼的士兵,两排16英寸大炮指向天空,远处看不见尽头的日本海和天空是整个场面的大背景。

  黎秀石抓起相机拍了两张中国代表在“密苏里”号签字受降的照片,留下了珍贵的历史一刻。

  照片在香港照相馆冲印

  遗憾丢失盼望现能找回

  可惜当时内地的报刊是用土纸印刷,没办法刊印照片,黎秀石便在香港的一家照相馆把照片冲印出来保存。照相馆看到照片后把它放大到两尺长一尺多宽,放在店门口展览,成为人人先睹为快的“一景”。

  黎秀石把一张底片送给了照相馆,也给徐永昌将军送去了一张照片,得到的评价是“中外记者拍摄我签字的照片中,黎某那张最好。”

  但后来黎秀石保存的珍贵底片丢失了,冲印出来的照片也全部没有了,寻访多年,连香港历史档案馆也没有。“我现在最大的心愿之一就是能再见到这张珍贵的照片。”黎秀石向记者表示,希望本报刊登这一消息之后,能有热心读者提供线索,找回那张珍贵的历史见证。

  英军新闻检查员要审稿

  丛林稿件电报航班送回

  战地条件异常艰苦,如何能把最新战况第一时间向全世界报道呢?黎教授告诉记者,当年他随着英军转战缅甸战场,走到哪写到哪,最经常的就是在丛林中写稿。

  “写出来的稿件都要经过英军审稿。”黎秀石说,他的每一篇稿件,如果是用英文写的,就直接送交英军专门的新闻检查员审阅,如果是中文写的,还要全篇翻译成英文,再把中英文版都交给军方检查。

  当时发稿的方式有两种,用英文写的稿件,例如时效性强的消息,经过审查后可以由英军人员通过电报发往重庆的英国大使馆,再由使馆转交给报社,让专人翻译;如果中文写的稿件,例如长篇通讯,则要由缅甸的丛林中邮寄去后方的印度,再由印度飞往重庆的航班运送。

  黎老透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1945年8月27日,他和一些英美记者先行登陆日本本土,比美军的进驻还早了3天,成为日本投降后首名踏上日本本土的中国记者。(来源:广州日报)

  相关专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爱问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