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文化热 各省各有千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8日17:04 观察与思考

  中国文化热 各省各有千秋

  荀一潮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孕育了五千年的文明,各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文化这个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民族符号,正在成为新的发展亮点。中华文化具有
统一性与多元性的构成特点,各地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又各有自己的特点。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多个省份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口号,我们对此作了一个不完全的罗列,希望对彼此的文化建设有所裨益。

  广 东:发展文化产业提高综合实力

  在广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围绕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发展文化建设和文化经济,受到人大代表的高度关注。广东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把经济手段引入当时纯属“事业”的文化领域:广州友谊剧院开设了全国第一家“音乐茶座”,名噪一时的太平洋音像制品公司最先将流行音乐引进内地,图书出版业在全国率先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报纸在全国率先进行“面向市场自收自支”的改革,使部分文化产品和服务开始具有商业性质。伴随改革的深入,广东的图书音像出版发行和广播电视行业也开始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文艺院团在全国率先推行聘任制,并逐步放开文化娱乐市场,出现各种形态的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初具规模。“八五”以来,特别是“九五”期间,广东的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到2000年全省文化资产总额达700亿元左右,其中报业和出版业均在全国名列前茅,全国正版音像制品约有80%出自广东。文化产业已成为广东一个重要的产业门类。发展文化产业,广东有基础,也有市场。

  最近,广东明确提出要制定建设文化大省发展纲要,切实把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摆在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位置上,重点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演艺、美术、文博和文化娱乐、旅游、会展业以及现代信息服务业。充分发挥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对文化资源的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逐步建成覆盖全省的文化产业网络,让南粤老百姓生活更精彩。

  河 南: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

  今年6月2日至3日,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在省委中心组围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努力提高建设先进文化能力”进行的专题学习会上强调: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是一项重要的战略性任务,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各级政府一定要把思想真正统一到中央的精神上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突出重点,深化改革,实现我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到文化产业强省的历史性跨越。

  河南是文化资源大省,也是文化消费大省。河南提出要科学、全面地认识文化的功能,屏弃长期以来过多地强调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宣传教育功能而忽视对文化的产业属性和消费娱乐功能的认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河南在迅速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到文化强省的历史性跨越的过程中,强调必须着力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全面规划、重点突破,找准发展的突破口,带动全行业的发展;着力于打造河南的文化品牌,打造黄河文化、中原文化品牌,培养一批大型的文化企业集团,带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河 北:打造燕赵文化品牌

  河北提出打造燕赵文化品牌,推进文化大省建设。打造燕赵文化品牌,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表现形式;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创作题材;能够代表河北省形象的文物古迹、文化设施;有较大影响的文化艺术名家;体现河北水平的精品力作。

  河北着力抓好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中国评剧艺术节等大型文化艺术活动;突出河北梆子、评剧、杂技等优势项目,推出一批具有河北特色和水平的优秀品牌。同时打破部门行为的封闭格局,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特别是鼓励和扶植个体、私营、外资等经济成分参与举办文化事业,营造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文化工作网络,并且努力形成一个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积极启动河北梆子、评剧艺术名家名段“音配像”工程。另外,积极向海外拓展,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与国外及港、澳、台的文化交流;推动有对外经营能力的产业单位发展对外交流,构建一个官、民、商并举的文化交流格局。

  河北在实施城市带动战略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发展文化产业,实施城市带动战略,以最小的投入谋求最大的收益。

  云 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

  云南有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25个,拥有世界顶级的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资源。独特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条件,构成了一个多民族群体、多文化形态的共生带,并形成丰富奇特的文化现象和民族风情。从这个基本省情出发,云南省明确把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绿色经济强省、中国连接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三大目标。2001年制定了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实施方案和纲要,要求5年打基础,10年见成效,把文化建设摆到很高的位置。

  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的实践表明,文化产业的兴起,正在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云南旅游业近年的突飞猛进,就是以多样性的民族文化资源为依托的,不少品牌文化产业和旅游景点驰名中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第三产业的整体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也推动了企业产品的换代升级,一批足不出户的古、土、奇、特的民族民间产品有了文化品牌,开始走向市场。

  在云南,这样的观念正更广泛地得到认同,促进全省在更深的层次上探索人文经济新路,开发高文化含量的产品和产业,建立健全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文化产业机制,使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高于全省GDP的平均水平。

  湖 南:文化大省早起步早规划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早在1989年,湖南省委就作出了“发展文化经济,建设文化大省”的决策,引起了文化界、经济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和重视。2002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108亿元,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电视、出版、文艺等文化品牌在全国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广播影视业一个品牌栏目带出了一串精品节目,一个品牌频道激活了一批节目生产单位。出版业打造了“湖南人能吃辣椒会出书”的整体形象。

  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实践中,湖南联系实际,有一系列举措,逐步形成“一区三带”和“四轮驱动,两翼齐飞”的产业布局,以长沙为重点的文化产业“中心区”,以旅游业和会展业的发展为“两翼”,着力建设京广线、潇湘流域和大湘西三个特色文化产业带,做到广电、出版、报业、娱乐“四轮驱动”。同时不断完善政策,相继出台了三个文件,即《关于落实文化经济政策的意见》、《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和《湖南省“十五”期间发展文化产业的若干意见》,给文化产业以鼓励和支持并加大对文化产业投入力度。此外还适时推动文化经营单位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山 西:从产煤大省到文化大省

  提起山西,许多人都会想到煤。长期以来,煤炭产业一直是山西的支柱产业。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山西选择了“文化强省”战略,通过挖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再造一个山西。

  早在2003年8月,山西正式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要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在结构调整中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走文化强省之路,山西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山西众多的资源分散在各个角落,如何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把这些文化资源整合起来,将历史资源变成现实资源,把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成为山西省文化强省建设中遇到的首要问题。

  山西着重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首先,用世界眼光创造文化产品。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用镜头语言和世界对话,古代壁画展用线条和色彩与观众交流;其次,确立精品意识,整合一流人才,形成艺术生产的良性机制;再次,坚持改革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把山西省话剧院确定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实行轮岗制;第四,面向市场,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山西省的品牌文化都与市场接轨,通过市场运作、宣传,不仅使更多观众欣赏到作品,而且实现了更大的经济效益。

  黑龙江:加快建设边疆文化大省

  2005年1月黑龙江省省长张左己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加快建设边疆文化大省”的任务。

  黑龙江提出:一要坚持面向市场打造文化品牌,要紧紧抓住创作和营销两个环节,逐步建立起包括创作激励机制、经费保障机制、组织协调机制、市场营销机制、人才保障机制在内的艺术精品生产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打造一批具有黑龙江地方特色的品牌作品、品牌活动、品牌团体、品牌机构和品牌

文化人;二要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扎实贯彻全国基层文化工作会议精神,以农村乡镇和城市社区为重点,全面开展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内容和基本活动方式的建设;三要保护利用文化遗产,努力传承黑龙江流域文明,以阿城刘秀屯金代宫殿基址纳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上京遗址保护范围和渤海上京宫城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为重点,带动全省文物保护工作的整体发展;四要积极促进文化市场健康繁荣发展,大力扶持健康的大众的文化经营项目,积极发展文化市场中介组织和行业组织,提高企业经营层次,引导文化市场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注重培育农村文化市场。

  黑龙江大学校长衣俊卿等学者认为,突破口之一是挖掘以女真族为主线的金源文化和满文化,弘扬黑龙江特有的历史文化的人文精神、历史影响力和感召力。当组织力量梳理和挖掘女真文化的深层内涵和精神特征;突破口之二是以哈尔滨成功申办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为契机,进一步打造哈尔滨的国际化大都市的文化形象,为拓宽视野中的经济和文化联系建立桥梁。 -

[上一页] [1] [2] [3] [4] [5]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