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素质教育能培养出现代公民吗?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8日20:16 南方周末 | |||||||||
编者按: 三位不同身份、长期关注我国教育事业的知识分于经过调研与思考,共同撰写了《关于建立公民教育体制的建议》一文。 该建议认为,目前社会中的失败群体、弱势群体、不规则群体、极端化群体,从某种 作者认为,当代“公民教育”,主要特征有知下几条: ●强调以人为本位,教育不仅要满足社会需要,也要满足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 ●强调人格的培养,注重自由、平等、公正、独立等传统价值观的培养; ●强调情感教育,关爱生命、关爱他人、关爱自然,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使受教育者“有感知他人痛苦的能力”; ●强调尊重个性和创造性,“让人们成为他自己”; ●进一步肃清学校中的英才教育倾向,学校要培养人的优秀品质,而不是要培养少数优秀者。 现从全文中摘录《中国现行教育的性质》一节以飨读者,标题及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研究:墨公 一弘 子云 执笔:墨公
中国意识到自己的教育问题了吗?从康梁改良运动的“开民智、新民德”,到孙中山的“心理建设”。到早期共产党人兴办平民学校、夜校,到执政的共产党人大力普及教育,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共产党人大规模地重建教育和发展教育,应该说中国的几代精英,都认识到封建教育造成了人民和国家的积弱不强,因此也都对发展教育给予了极大的重视,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遗憾的是,中国古代的封建教育向公民致育的转型,始络没有彻底完成。略过清末民国时期,我们来分析公元1949年以来的教育情况。 “素质教育”远远不够 中国50年来的基础教育可以大体分为如下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可以称之为“革命教育”阶段〔公元1950年-1980年前后),由于可以理解的原因,这个时期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管理和教育内容完全是革命化的,并且是服务于革需要的,此不详论。 第二个阶段可以称之为“知识教育”阶段〔公元1980年-1995年前后),它是对“革命教育”的一个纠正。它强调的是知识、科技、人才等关键词,希望服务于社会经济和科技现代化发展的目标,但最后演变成“应试教育”,亦不详论。 第三个阶段是所谓“素质致育’阶段(公元1995年至今),它开始于1993年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延续到《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 “索质教育”的提法是:“教育的报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种“索质教育”在正面意义上,是看到了第二阶段“应试教育”的偏失,希里藉此“素质教育”提高全民素质。从负面意义上说,“素质教离”这个名词,其概念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可以为任何性质的教育所使用,由于词意含混,因此也找不到可以对应表达的其他国际语自,在英文中,勉强可以对应翻译为Quality Education,而Quality Education这个词是指实施教育的质量,而不是针对人的Quality(素质)而进行Education(教育)。 作为一个教育理念和模式,“素质教育”缺乏严肃的理沦构建,它在历史和世界范围内都没有理论的和实践的依凭和渊源。我们可以创造新的独特的名词,也可以创造新的教育模式或者教育理念,但是必须有明确的表达式,有明确的定义。有明确的理论构架和模式构架。从近年推行的“素质教育”情况看,除了局部增加了少量的才艺类和品德类的辅助性课程和活动外,整个中小学的课程设置、教材结构和内容、教学和考试的方式以及教育行政管理等等,与以前的“应试教育”并没有本质上的变化。 现行教育问题何在? 我们的教育目标,是确定在(或者曾经确定在)培养“革命接班人”、“建设接班人”、高素质的“四有新人”上,而所有受教育者也都真诚地希望能够成为接班人和高素质的人。但是,我们的教育达到这个目标了吗?量化地说,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这些目标?每年都有约2000万小学生和2000万中学生毕业,这里有多少是高素质的人?有多少可以作为革命接班人或建设接班人?或者说,我们近些年来数以亿计的毕业生,基本上是素质很高的,还是基本上素质不高的?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是有底数的。 上述3个阶段教育有差异,但也有某些共同特征: 第一:从教育目标来说“培养接班人”这个概念不清楚,它的外延与革命者、建设者的外延是不是一致?与公民的外延是不是一致?如果不一致,这个教育目标就值得推敲,如果一致,何不直接定性为培养合格的公民。社会不是由接班人和建设者组成的,是由公民组成的。“培养接班人”的提法,在性质上混淆了教育制度与培养、选拔干部制度。小学考中学,中学考大学,毕业即为国家千部。近年大学虽不包分配,但毕业生仍是千部身份。而政府多数情况下也只从大学毕业生中选拔干部,这种“学而优则仕”的教育和干部制度,导致多数学生把做官当作职业的第一选择。这也导致中国“吃皇粮”的队伍越来越庞大。而公民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将所有学生增养成合格的公民。 第二,从办学主体来说,改革前学校只能政府办,改革后仍以官办为正规,民办学校、教师和学生,与官学相比.均无法律上之平等地位。 第三:从受教育者来讲,学校和课程不是为绝大多数毕业后只能务农和做工的学生设立的,而只是为极少数所谓“英才”设立的。陈旧,空洞而艰涩的课程和教材,对于大多数学生是一种昂贵的无用,只有少数资质优秀或条件优越的学生能够迈过以考试和其他条件构筑的门槛,大多数学生,是作为自己和别人眼中的失败者离开学校的。 第四,从教育本位来说,没有突出以人为本位。基础教育没计的要点未能切实地放在如何促进公民个人的幸福上,没有切实地使每一个学生发展出适应社会和自立于社会的态度和能为。没有充分考虑受教育者能否靠在学校得到的教育过上体面的生话。 第五,从教育哲学来说,我们的学校里到处尊奉着各种权威:思想的权威、政府的权威、学校的权威、学术的权威、师道的权威等。这些权威不可以质疑、不可以批评,不可以分析,而只能服从。 以上5个问题.是现行教育与现代公民教育之间的距离所在,是我们教育中尚且残留的封建教育特质,也是我们教育当中所有问题的根源。这样的分析,可能一些同志在感情上难以接受。但是,不能正视和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教育问题是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的。 现代公民教育,是时候了 从鸦片战争以来的100多年,中国的社会主题是如何救亡图存,但是未能从教育上充分认识东西文明强弱逆转的原因。中国的改革者和革命者力图摈弃旧的教育体制,探索新的教育之路,但是一直没有意识到,公民教育是现代国家为社会文明持续发展做出的一种制度性安排。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主题是如何重返国际社会和重建中国文明,但是没有从教育去认识这个主流。虽然也有多次改革教育的努力,这些努力确实改变了教育的面貌。但是,我们还是没有认识到公民教育是现代国家应有的制度性安排。尽管我们很多教育文件和法规里,都表达过要通过教育培养合格公民的意思,但是却始终没有明确地将基础教育定性定型为公民教育。 国家通过公民教育制度为社会文明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按照越来越高的、越来越符合人性的、越来越能培育个人潜质的方向,一届一届地培养着高素质的社会公民。当他们的公民教育完成时,他们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个别优秀者),已经在比他们前一届人的更高程度上复制了整个社会文明。社会的文明,就是以这样极为清晰的递进方式,积累、传承和提升的。公民教育体制在本质上说,是一个以递进方式整体复制社会文明的系统。 公民教育作为公民个人发展的基础,国家是以法律形式做出制度性保证的。而当完成公民教育以后,年轻的公民就可以自由地选择就业、升学或者其他生存方式。不论是那种选择,他们都要依靠从公民教育中培养出来的品质,态度和能力,去生存和发展。社会的继续教育政策和终身教育政策,也会不断地发展他们的这些态度和能力。这同时也是他们参与社会文明创造的过程。他们的文明创造又会反馈到公民教育体制,更高一级地将这种发展了的文明复制给他们的下一代人。社会文明的传承和创造就此形成一个良好的、稳定的、持续的循环系统。 因势求变,与时俱进,将我们现在的基础教育转型为现代公民教育,是历史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中国社会目前发展的要求。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 |||||||||